昨天我們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身,今天是第十叁觀了。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衆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爲雜觀想,名第十叁觀。
前面說觀阿彌陀佛的真身,身量非常大,一般的衆生沒有辦法觀起來,光是數字就弄不清楚。我們只要知道觀想的方法,我們有恭敬心、虔誠心、求救心自然就不同了。主要是我們的心態要好。按照這樣的觀想方法去觀想自然就會出現,而且廣大的身量可以讓我們的心量一樣爲之擴展,這是一個鍛煉的過程。恐怕衆生沒有這種根基,也沒有這種耐心。所以釋迦牟尼佛進一步給我們說雜想觀。
佛叫住阿難尊者和韋提希夫人,要有至誠懇切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觀想在池水之上,有阿彌陀佛一丈六的金身像,和常人差不多的像,像最初所說的無量壽佛的身量。有一個次第,前面的真身像你觀不起來,今天先觀一丈六的真身像。這是給我們講爲什麼要設立雜想觀的原因,就是我們凡夫心力很難達到,所以降低標准,讓大家能從丈六的金身相當中能觀想起來,那就有一個方便。前面所講的阿彌陀佛的身量是那樣的大,一般衆生觀想不起來,觀想這麼大,是要憑借佛的力量。所以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力,願願救度衆生,我們能憶佛念佛,這樣觀想必得成就,那是一定能得到這種成就。前面我們所說凡夫的心量非常小,但這裏是憑借的阿彌陀佛的願力。你真真實實按照方法去觀的時候,對阿彌陀佛有求救、恭敬心、虔誠心,憑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力,我們就能成就。
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哪怕是丈六的金身佛像,我們觀想都能得到無量的福報,何況我們能憑借阿彌陀佛的願力來觀想他六十億那由他的具足身像呢。所以只要你能觀想丈六金身相都能得無量福,真能憑借虔誠恭敬心能把佛的具足身像觀想起來的話,從我們現在的心力,你能觀想丈六金身像,我們能得無量福,進一步引導用虔誠心觀想具足身像。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這裏講阿彌陀佛有神通,能如意自在。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憑借阿彌陀佛神通的力量,他與十方國土都能變化顯現,而且隨意自在。想變大身就可成爲大身,想變小身就可成爲小身。所以對于那些根基適合的衆生他能顯現非常大的身量,乃至可以充滿到盡虛空遍法界。對于一般的衆生他沒有這種心量,根基不一樣,阿彌陀佛能隨他的根基顯現不同的相貌,所顯的相狀是或大或小,這是阿彌陀佛的如意神通。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是隨衆生心如意顯現。你想大就有大的,你想小就有小的。所以我們這種心在觀想的過程中,你都可以認識到自心。小可小而無內,大可大而無外。心是隨意自在的,每一個衆生的心都是隨意自在的,你平時對他就沒有認識。阿彌陀佛神通如意,阿彌陀佛本身有神通能如意自在。而且阿彌陀佛能如衆生意,你心裏怎麼想你的能力有多大,阿彌陀佛清楚。隨衆生的根基該顯現什麼樣的相狀就顯現什麼樣的相狀。不管是大是小,顯現的佛像都是真金的顔色。
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于一切處身同。衆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爲雜想觀,名第十叁觀。在阿彌陀佛頭頂上有一個圓光,這個圓光裏面能化現出無量無邊的佛,這種圓光裏面能化顯出無量無邊的七寶蓮花。就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相上的圓光一樣,能顯現出無量無邊清淨莊嚴的蓮花像。能在每一朵蓮花當中顯現出八萬四千色,每一種光明都能顯現出無量無邊的化佛。我們說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都有這種能力。這是講的阿彌陀佛相上的圓光,這種圓光能變化出無量無邊的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十方世界度化衆生,隨在映顯。
我們佛經當中有一個觀世音菩薩的《觀音經》。大勢至菩薩也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你在什麼地方求救他們都知道,他的身體就像和衆生差不多。隨類應現,你是人他就變化爲人,你是天他就變化成天,你是神他就變化成神。隨類映顯,接近衆生,以身得度者。你是婦女觀世音菩薩變顯了婦女身。你是將軍,觀世音菩薩變顯了將軍身。將軍有一種身份,一般的將軍還對自己有認同感,一個士兵就不能和他平等。你在世間上你是做生意的,你是當官的,他就變現和你同類的身體。他要度化衆生,就要隨類應現,沒有隨類映顯衆生就有區別。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來幫助阿彌陀佛來化度衆生,娑婆世界當中以念佛法門往生淨土,專門救度這些衆生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幫助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化度衆生,這一句專門總結。這一觀就叫雜想觀。
不同于前面的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乃至大勢至菩薩的真身像。這是觀他的丈六金身相,和衆生差不多的相。雜想觀,名第十叁觀。這是諸佛輔救衆生,你要能把這個觀起來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且能得無量無邊的智慧。我們現前的衆生不要妄自誹薄,看自己能力有多大就觀想多大,要從自己力所能及方面去修行。每個人有自己的智慧,有自己的福報,不要去和人比較,沒有那種必要,在你的能力範圍之內。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在世間上人人都有你生存的法則。主要是認識自己的長處,利用自己的長處,在自己的天空當中要活出自己獨特的個性來。所以學佛的人要學會認識自己,尊重自己,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活出自己的智慧,爭取自己的解脫法門。所以人家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要自己救度自己,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佛在《阿含經》裏常強調,我們學佛的人應該以自己爲皈依。我們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問題。所以常常想,師父我幹什麼啊,學哪個法門?學了一輩子他不知道自己學哪個法門,對佛法就是迷茫的。你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問題,解決目前的問題,從自己一點一滴來,飯要一口一口地吃,你的問題也要一個一個地解決。把佛法結合在自身上,走好自己的路。所以這是第十叁觀雜想觀。在雜想觀之後觀想我們這些叁輩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
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者,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聚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偏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上生觀,我們在平時講叁輩九品的往生中講得比較多些。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時時刻刻叫他們要認認真真地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共分爲九品,我們說叁輩九品,上中下叁品,上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品也有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每一種都分成叁品,最高一品叫上品上生。佛教我們怎麼樣才能得到上品上生呢。
“上品上生者,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先發這叁種心。“何者爲叁”哪叁種心呢?“一者,至誠心,”非常至誠懇切。有些居士,你說你趕快往生,他還不願意,他說我這麼年輕你咒我死啊?他這就沒有真實往生心。所以至誠懇切心就是看我們是不是真實的,一說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就顯現出來了。所以說至誠懇切心在往生法門中特別重要。念佛的人,年歲大了,或者重病了,一般念佛的人都要極早准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很多生病的人他沒有准備往生,而是想延長我們這一輩子的生命,這也不是至誠懇切心。所以我們往生不了,大多是這個恐懼,至誠懇切心發不出來。年輕人念佛想的都是現世的意義。一個年輕人,叫你二十多歲往生,你敢不敢?很多時候我們想的是我還年輕,我不想死。他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種真實的認識,至誠懇切心就很難生得起來。我們要真實地發一種往生心,要知道現在的世界終會死。二十歲是死,八十歲也是死,終久有這麼一天,你沒有准備好就艱難了,所以隨時隨地要准備好。所以我們的人在無常心上還是很不容易生起來,要隨時准備無常,念佛的人就是這樣。我星期一回來的時候一路上暴風雨很大,車都不敢開。開車可能讓你傷身掉命,下一場大雨可能會出現天災人禍,人生苦空,你怎麼能保住自己的命?所以我們稱爲無常心不具備。如果無常心不具備,往往念佛的功夫很難具足。念佛的人爲什麼能那麼精進,他知道無常,他不會說我八十歲再念佛,等不得,無常不會等你。無常一到,不管你年老年少,叫你走就走。所以隨時要做好准備。要有無常心,至誠懇切心你要能發起來,這是第一種心。
…
《觀無量壽經第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