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第二種心,“二者,深心,”我們現在很多人思想裏有這樣那樣的念頭,想來想去都是白想。從早到晚,什麼樣的思想都有。想來想去,落實到實處的思想有多少呢?沒有多少。所以就沈淪在虛妄的思想當中,對于我們人生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作用。我們很多人生經曆都浪費在這樣的妄想中,想了叁十年結果你發現自己的想法還是沒有實現,人生就這麼虛妄。爲了一個汽車我想了十年,這個車還沒想到,把自己的人生都浪費了。所以要知道我們真實的需求。你到底需要什麼,你要把自己內心看清楚,爲我們自己真實的需求去做。你要看清楚,你想一輩子想的卻不是你需要的。金錢到手後我們發現我們也不能安身立命。汽車到手之後我發現更大的麻煩又來了。特別是學佛的人念佛的人,你一輩子需要什麼?你需要金錢,到手後又怎麼樣?需要房屋,到手後又怎麼樣?要把自己內心裏面真實的需要要明了。
我們現在最恐懼的是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怎麼辦。我修行還沒有成功,下一輩子還能不能繼續修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保障我們修行生命的延續,不退轉,只有向上進。這是最根本的保障,這個時候我們修行就能非常穩妥。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盡未來際的生命,是阿彌陀佛願力攝持。所以說我們發往生心,要發深心。深入到我們潛意識裏,深入到我們骨髓裏面去。你潛意識裏,你做夢需求都是往生,起心動念,開言吐語,樣樣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去做,那就叫深心。
沒有這種深心的時候,你做事情所發的心僅在面上,就沒有多少能力。一看到金錢的時候,就不想往生了。一天又一天,我們在現實過程中,往生心總是敗在現實的功利面前,這樣你是沒法往生的。所以我們現在的老居士們天天念佛,說往生,說我等我孫兒回來後我再往生,你把往生心轉移到你孫兒身上去了。孫兒回來了,他又說我兒子還沒見到,這就是在轉移往生心,可以看出往生的願心沒有深入到我們內心去。我現在還要掙錢,我沒有空。所以說我們的心往往在這裏可以看出來,究竟往生心有沒有深入自己內心沒有?如果深入到自己內心是不變更的,是真實的。我要往生,深入自己潛意識裏面。所以我們現在要做到這樣。比如你的名字,你很執著,在你睡夢中,人家一叫你,你都會馬上醒來,那就深入你內心了,往往我們在現實過程中經不起考驗。這是第二種心。
“叁者,回向發願心。”我今天在世間上掙錢,我不是爲現世的享受,我掙錢利益衆生。我要證往生的資糧。我隨便在世間上做任何一種功德我沒有別的回向,我就是回向于法界衆生一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你現在的回向,你做了好事,你念了經,你回向什麼?回向讓我永遠年輕,健康漂亮,能升官發財,還保佑我的兒子孫子,保佑了一大堆,最後才牽涉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世間上如果說立定了自己志向了,辦起事情來,不管做什麼他都會想到。我現在發心想有一輛車,早晚都想到,他掙錢,淋雨,受人欺負他也能忍得下來。那也是一種回向發願心,爲了成就他的車,他可以忍氣吞聲。你現在在世間上修行念佛,他稍微受一點苦,他就感到念佛真苦。你要有真實的往生心,爲了往生我受點苦值得,時時刻刻回向發願心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在世間上發願心,時時刻刻檢查自己方向正不正確。你吃飯睡覺,不管你做什麼,你都能把這些功德回向到我們往生,回向自己所發的真實願心。你不具備這叁種心就艱難。
“所以具叁心者,必生彼國。”你時時刻刻把這叁種心能生得起來,我們往生就沒有問題。所以我們現在修往生法門修的就是這叁種心。我們自己信心、願心,你是不是圍繞這叁種心在修。是不是至誠懇切地求往生,而且求往生能深入到自己潛意識裏,顯現出來的都是求往生,都能把往生能提得起來。要修到這種程度,不管你在世間上做什麼,都把你做這種事情的好處功德都回向于往生。這叁種心是往生法門的必要保障。這叁種心是往生過程中的首要條件。念佛念心,修行也就修心。所以具叁心者,必生彼國。
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何等爲叁?具備了這樣的發心,還要有一定的條件。所以說叁種衆生當得往生。哪叁種呢?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就是要有慈悲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我們能真實地離苦得樂的發心,就是根本利益。這就是根本利益。衆生所求的,一個根本上的利益就是離苦得樂。你有什麼苦,你能認識嗎?你的苦的原因何在?你能不能針對這些原因,把錯誤的因改正了。這是自己對自己的關照之心,你知不知道自己爲什麼受苦。引起這些問題,你應該承擔什麼原因。修行人要清楚明確地知道這些問題,大多數同修是盲目的。現在有很多,不管是在家學佛的,出家學佛的,都在那裏眩耀,我的家庭如何地富裕,我的夫妻是如何地恩愛,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陷。如果圓滿了你還求什麼,你不求了,你的動力在哪兒呢?當你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你沒有動力,沒有所求。你沒有欠缺,世間上都非常圓滿了。你回到家,你比極樂世界還極樂,那你有求往生的心嗎?沒有。所以我們衆生要認識衆生界根本性的問題在哪兒。知道嗎?生死問題——這是最根本的。這一輩子你夫妻恩愛也好,你能不能盡未來際夫妻都恩愛,不可能!終有一天再恩愛的夫妻也要分別。所以生離死別是我們人要面對的根本性的問題。一般人對這種問題都是不考慮的。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他想那麼多幹什麼。如果什麼都沒有了,我們修行還幹啥?這就是現實上的弊病。所以你現在當官當得再好,家庭再恩愛,面臨無常你有沒有准備。如果沒有准備,突然襲擊的時候,我們根本承受不了。父母親死掉了,兒女哭,哭了就忘了。無常觀念沒有。念佛人第一大難關就是這個。
你們一個一個比較,你比我長得漂亮,我比你有錢,這些有什麼比較的嘛。在生死面前,你這些都沒有力量。要知道自己的根本性的問題。念佛你就時時刻刻有這種動力了。在這種過程中,我們要知道引起生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執著,有執著會引起煩惱,有煩惱會損傷衆生。有損傷衆生,損傷別人就是損傷自己,害衆生就是害我們自己,因果是連環的。我們這一輩子不損傷衆生,廣結善緣,這些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在慈悲心當中成就了。我們能夠知道是真實的根本利益,離苦得樂,那就是要跳出生死輪回,,要用這種心幫助衆生跳出生死輪回,有慈悲心利益衆生,幫助衆生的同時就成就了我們自己的修行。
我們修行就在成就衆生過程中來成就自己。沒有慈悲心的人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就會侵占衆生。那就是損傷衆生,必然損傷到自己的真實利益。所以想離苦得樂,就要發慈悲心,要落實對周圍的人,對力所能及,能幫助的人。能得到快樂,真實的快樂。所以有這樣的慈悲心了不殺生。所以我們殺害衆生的行爲會引起衆生的稱恨。要發大慈悲心,要不殺害衆生,要守戒持戒,不傷及衆生。殺害衆生心,損傷衆生心是最錯誤的,是圍繞自己的利益。你總在損傷衆生,這種過程,要培養自己慈悲心,要不殺害衆生,不損傷衆生,在戒中來圓滿自己的行爲,改正自己的行爲。你在學戒持戒守戒過程中,真實的善惡因果,你離得有多遠。當你不敢守戒,在損傷別人的時候就會結下惡緣。像我們這些人,你平時結了冤仇,當你沒有能力了人家就會來報複你。你一口氣不來的時候,所有的冤家對頭都會來找你。你想保持順利往生就不可能。人就是要廣結善緣,要讓我們的路越走越寬,不要越走越窄。你損傷衆生就是這種情形,那是自己和自己過不去,所以要養成慈悲心,發願不殺害衆生。慢慢地叁皈五戒,自己慢慢地來修正自己的行爲。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讀經能明理。讀經是爲了明理,明理是爲了做人。所以說佛經的功用,就是要讓我們明了道理。深入經藏,如果你不深入經藏,不讀誦大乘經典,智慧很難開發。我們和諸佛法身就在一起,時時刻刻能得到諸佛大善知識的指引。我們自己的智慧就能開達,我們自己就知道自己要怎麼樣爲人處事。所以經常讀在乘經典的,十方諸佛菩薩現前保護這些衆生,邪心就很難生起來。這種環境是自己營造的。你自己生活的環境是自己營造的。昨天我說,有的人不知道營造這種環境,內心常與煩惱,于是起心動念,常是煩惱。這時候經常營造的氛圍就是鬥爭,我們自己有快樂嗎?我們自己並不輕松。當你讀大乘經典的時候,營造的是諸佛菩薩。營造的是什麼心情呢?與人爲善的心。是菩提心,智慧心,利益衆生心。我們自己內心的氛圍就具足了。常讀誦大乘經典,就不一樣。所以說我們平時沒有事情的時候就讀經持咒念佛,不要去說是非。所以經常讀誦大乘經典,一個是明理,二是不再去說人我是非,自然而然營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氛圍。這是第二種發心。讀誦大乘方等經典。這種衆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我們修行六念。念佛念法念僧。這是叁念,還要念什麼?念戒念布施念天,念佛的人時時刻刻不離叁寶而起心動念。不離叁寶而起心動念,自己要有行爲規範。所以一定要有行爲規範,不該做的不做。念布施,對治自己的尖貪不舍。你要對現實世間上那些物質,你要是放不下,臨命終時就艱難了。一口氣不來的時候,非要拿著金镯子你才能斷氣。貪心不舍,你這一輩子你在這些東西上就付出很多。人家來動你的金镯子的時候你就要出來害他,死掉了把他埋在那裏他就認爲那是他的地方。你拿藥把他的墳砸掉了,你住進去他還要來跟你搶。他時時刻刻就守在那裏不願離開,就是執著心所形成的。這一輩子你要形成執著心,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很艱難,所以要學會放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太多了,該放下就放下,要學布施。所以布施是對治自己的貪心。對治自…
《觀無量壽經第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