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上面专门讲五恶。由业受苦无边。所以说在娑婆五浊恶世就是这样的艰难,没有别的道路。世间上要是有别的道路咱们还可以想,但这里没有。不二法门,没有别的,只有这一条。为善断恶,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佛语弥勒,世间如是,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五浊恶世世间就是这样的。烦恼不断,恶业不断。到最后受苦不断。
佛皆哀之,释迦牟尼佛大悲心,哀怜众生。以威神力,以自己成佛的威德神力来教化众生,希望众生能够灭掉一切受苦的根源。
摧灭众恶,悉令就善。一切恶事全部断掉,发心要修善积德。要悉令就善,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三业都要向善法靠拢,要修行善法。
弃捐所思,就是要改正世间上的虚妄分别心,把这种心要丢掉。人我是非断了,这种执着虚妄分别断了,这种生死的业源就断了,所以说要丢捐所思。世间上有什么可以去分别的呢?都是自心所显。以前所说的,自己显现一种现象在那里,自己去分别,自己玩弄自己。所以要把这些空掉。
奉持经戒。以无我心来奉持经戒,奉行持守,在三藏十二部经典当中看经明理。学戒,依照这样的行为来操持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来奉行一切善法。经上教给我们的这些修行方法我们要奉行起来,坚持走下去。
受行道法,无所违失。把这样的了生脱死的大道领纳于我们内心,表现于我们身口意三业。这是修行出世间的因缘不要失掉了,要依法安住自己身心。催灭众恶是断恶,要学习这些出世间的要法。不学习怎么修行呢?把这些出世间的善法学会了,学明白了自己要能接受要能如理思维。要修行这样的佛法所以佛法不仅是说一说听一听,最重要的是受行道法,安住于我们精神深层次当中。要把世间上的五欲能空下来,空下之后因怎么办呢?心交给佛法来领纳佛法,依法来安住自己身心,不要违背于这样的经法,不要违背于这样的修行道路,就能够成就超出三界。这些能反恶为善,就能够得到这种不生不灭的究竟果报。现在要思维这样的业果,要能把平常的这些不好的思维习惯,虚妄分别断掉。我们现在道理上明白许多,佛法说高深也高深,关键在修持高深。难以进步,原因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的行为习惯很难明了,很难断除,现前很难改变,现在真心能伴道的就是要对治自己的行为。
可以自己跟自己比较,我今天和昨天比有没有进步。把经书打开这里有印象,把经书关起来我是不是还有印象。为人处事的过程当中,你是不是明明白白。往往一离开讲堂,出去人与人之间交往,只有世间法,没有佛法,这种思维习惯很难改变。这些心明白之后,想想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怎么样能对治这些思维习惯。哪怕有一点点小的改变,都要努力。平时我们的思维习惯老是喜欢世间上这些东西,也是了愿一样的。原来那种思维习惯太熟了,要想扭转过来很难。道理很好明白,要落实到修正行为的时候,他的习惯就变不了了。当我们的思维习惯很难改变,恶法就很难消除,修行佛道我们总是有距离有障碍。所以一直到今天我们都没有办法,怎么样修行善法?劝化众生怎么样修行。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无量忧怖苦痛之道。
这是从道理上劝化我们怎么样修行,前面是由五恶引起五痛五烧,这样的惨酷现实给我们揭示过了,由这样的五痛五恶五烧来引发我们的出离心。这样的业因苦果,在我们内心里,使我们的厌离心能生起来。我们现在看这种经句,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这种因果我们也不懂,是抽象的道理。这种道理并没有办法把它实现在现实世界里面,就像我们现在说,那个厕所好脏好臭,很多人生不起厌离心,听了之后什么感觉也没有,麻木的,那是他的心态不具备。当你一说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就象身临其境,一说厕所,他就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你要能身临其景就不容易,要修,平时不修就难到达这个地步。娑婆五浊恶世,怎么样恶怎么样苦,很多人也知道,但和自己懂得真实明白是两回事。我们知道娑婆苦,和自己不相干,生不起现量观照,我们现在的想象力也非常弱,如理思维的心非常弱。
所以讲了《弥陀经》,还讲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呢,我们还没讲。从《观无量寿经》来看,大家好像听不起兴趣,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观想力弱,领会经的能力还差一点。西方极乐世界你要修,娑婆世界也要修。经书上说的是经书上说的世界,当你不修,和自己就没有关联。娑婆世界也是这样,如果说自己不修,那么五浊恶世的作恶境界,我们就不知道。道理上虽然是说,但是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显现这样的境界,所以说我们需要用心修。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听到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能把这样的佛法给我们讲得清楚,明明白白,这种境界应该非常熟练地来反复思维。读经诵经,对经文非常熟悉,熟读之后,一遍两遍,印象就不一样了。在读的时候要立足能思维佛经的意思,要明白经上的理,读经千卷不如解经一句。往往我们在读,但是不明了,内心里面距离相当大,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所以这样来读的话没有多少意思。要能明白经上讲的是什么,而且这样的道理一次、两次反复清修。在我们的思想上反复地修,重复,那样来加深印象,温故而知新,你重复到你心里有这样的印象为止。我们的心很难刻进去,但一旦刻进去了就很难拿出来。你对一个人要建立好的印象非常不容易,但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好印象很难磨灭,同样是一个人的恶的印象建立了也很难磨灭。
比如说一种布,你开始要染一种颜色,要染上很不容易,一旦染上了要想弄掉也很不容易。修庙子的时候,柱上的漆你要去掉就非常费事,但旧的不去,新的难以建立,你要把破的旧的东西要磨光,那你新的东西染上去还不至于出现问题。如果留一个在里面,过不了两年又会暴发,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建立一种新的东西,我们要反反复复地把过去的思维习惯要下大力气去掉,否则新的东西就很难建立,佛法的道理就很难深入我们内心。所以放不下要想修行就很艰难,放下的功夫非常难以建立,原因是什么?原来我们已经执着了,一旦执着了就很难放掉。所以说有一个公案专门讲这个。有一个老太婆非常执着,钱拿进去就拿不出来了。他的丈夫想行善积德,这个老太婆就是把钱管起来,一分也不拿出来。这个丈夫就去请禅师帮忙化度老太婆。禅师到了他家去了,老太婆把法师迎进去坐,连开水都舍不得倒一点。禅师就给他问好,他说如果我这个手老是捏着拳头就不行,你想拿什么都没有办法。这个法师又说对于世间上的东西就是这样,你喜欢的钱财也是这样。当你始终往里面拿,不能往外面拿出时候,就像是捏着拳头打不开就是畸形。我们现在对世间上一旦染上了什么东西,喜欢上什么东西,那思维习惯很难放掉,已经畸形了。
我们现在修行就是来治这种病的,怎么来治呢?就是要得佛经语,你没有深入三藏十二部经典,方法你是找不到的。世间上根本没有人给你说这种东西的。只有佛法专门教你这种。世间上谁教你呢?没人教你。一个硕士毕业了,教授还是不行,没人教你。他教你的就是如何执着,如何染上那些东西。世间上就是这样,学会占有一切,名利地位,怎么放下那些东西呢?当我们没有的时候很希望占有,一旦占有就放不下了,就形成畸形。所以佛经专门讲怎么样修行,怎么放下不必要的执着。要得佛经,要非常熟练能掌握三藏十二部经典,修佛法。这里面的道理不仅仅思维一遍,要反复地修。当一说坟堆的时候,你的惊恐心,厌离心就生起来了。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快乐,众生总是有距离。要是没有距离他一听经就会欢喜无限,我们现在为什么欢喜不起来呢?总好象跟我们没有关系,总是有距离。所以自心要按照经书上的事言,如理思维,他的印象才一遍一遍地能加深。当熟思之,这是如理思维。
能于其中,端心正行,这是法随法行,依照佛法来改正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我们现在往往听了经一转过身经在哪儿呢?自己的身心世界早已脱离佛经,和自己的联系并不多。世间上这些烦恼执着并没有置身于佛言中,远离于经法,你叫他怎么修行呢?没有办法。所以我们要常常念之再之,那就不得了了。禅师参禅,参来食不知味,睡觉睡不着,行动坐卧,心思全在自己的道业上,就像丢了一种什么东西,时时刻刻找寻,没找到心里焦急得不得了。做什么事情他都在想,我的东西哪里去了?如果没有这种念之再之的心,修行就非常艰难。所以平时如果投入不了,这个是很难改转的。我们要有这样的心,念之再念,要晃然若失,就像大鬼在后边追,你不能停下一步。古来的这些大禅师他们要开悟怎么来的?就是用这种功夫,我们现在这种功夫用起来没有?远!什么叫经法?就是在听法他的心都不在这里,所以现在证道开悟的人少,那是功夫用少了,没有这种心。
小和尚背经一天三天,为什么没有背到,看都没有看过。整天去玩儿去了,经书什么时间翻过?你叫他怎么背?他根本背不了,所以我们这种心建立不起来,道心建立不起来,往生心建立不起来,原因就这样。你没有把生死大事当成一回事,我们丢失了西方极乐世界,丢失了佛法的功德。这些功德本质具足,不从外来,像阿弥陀佛一样,我们本质具足,但是我们今天丢掉了。因为虚妄心找不到回家路,但是他一…
《安居讲法第三十一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