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衆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
上面專門講五惡。由業受苦無邊。所以說在娑婆五濁惡世就是這樣的艱難,沒有別的道路。世間上要是有別的道路咱們還可以想,但這裏沒有。不二法門,沒有別的,只有這一條。爲善斷惡,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佛語彌勒,世間如是,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五濁惡世世間就是這樣的。煩惱不斷,惡業不斷。到最後受苦不斷。
佛皆哀之,釋迦牟尼佛大悲心,哀憐衆生。以威神力,以自己成佛的威德神力來教化衆生,希望衆生能夠滅掉一切受苦的根源。
摧滅衆惡,悉令就善。一切惡事全部斷掉,發心要修善積德。要悉令就善,一切衆生的身口意叁業都要向善法靠攏,要修行善法。
棄捐所思,就是要改正世間上的虛妄分別心,把這種心要丟掉。人我是非斷了,這種執著虛妄分別斷了,這種生死的業源就斷了,所以說要丟捐所思。世間上有什麼可以去分別的呢?都是自心所顯。以前所說的,自己顯現一種現象在那裏,自己去分別,自己玩弄自己。所以要把這些空掉。
奉持經戒。以無我心來奉持經戒,奉行持守,在叁藏十二部經典當中看經明理。學戒,依照這樣的行爲來操持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來奉行一切善法。經上教給我們的這些修行方法我們要奉行起來,堅持走下去。
受行道法,無所違失。把這樣的了生脫死的大道領納于我們內心,表現于我們身口意叁業。這是修行出世間的因緣不要失掉了,要依法安住自己身心。催滅衆惡是斷惡,要學習這些出世間的要法。不學習怎麼修行呢?把這些出世間的善法學會了,學明白了自己要能接受要能如理思維。要修行這樣的佛法所以佛法不僅是說一說聽一聽,最重要的是受行道法,安住于我們精神深層次當中。要把世間上的五欲能空下來,空下之後因怎麼辦呢?心交給佛法來領納佛法,依法來安住自己身心,不要違背于這樣的經法,不要違背于這樣的修行道路,就能夠成就超出叁界。這些能反惡爲善,就能夠得到這種不生不滅的究竟果報。現在要思維這樣的業果,要能把平常的這些不好的思維習慣,虛妄分別斷掉。我們現在道理上明白許多,佛法說高深也高深,關鍵在修持高深。難以進步,原因就是我們身口意叁業的行爲習慣很難明了,很難斷除,現前很難改變,現在真心能伴道的就是要對治自己的行爲。
可以自己跟自己比較,我今天和昨天比有沒有進步。把經書打開這裏有印象,把經書關起來我是不是還有印象。爲人處事的過程當中,你是不是明明白白。往往一離開講堂,出去人與人之間交往,只有世間法,沒有佛法,這種思維習慣很難改變。這些心明白之後,想想我們自己的思維習慣,怎麼樣能對治這些思維習慣。哪怕有一點點小的改變,都要努力。平時我們的思維習慣老是喜歡世間上這些東西,也是了願一樣的。原來那種思維習慣太熟了,要想扭轉過來很難。道理很好明白,要落實到修正行爲的時候,他的習慣就變不了了。當我們的思維習慣很難改變,惡法就很難消除,修行佛道我們總是有距離有障礙。所以一直到今天我們都沒有辦法,怎麼樣修行善法?勸化衆生怎麼樣修行。
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爲善,率化其下。轉相敕令,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衆惡之本,當離叁途無量憂怖苦痛之道。
這是從道理上勸化我們怎麼樣修行,前面是由五惡引起五痛五燒,這樣的慘酷現實給我們揭示過了,由這樣的五痛五惡五燒來引發我們的出離心。這樣的業因苦果,在我們內心裏,使我們的厭離心能生起來。我們現在看這種經句,和現實總是有距離的,這種因果我們也不懂,是抽象的道理。這種道理並沒有辦法把它實現在現實世界裏面,就像我們現在說,那個廁所好髒好臭,很多人生不起厭離心,聽了之後什麼感覺也沒有,麻木的,那是他的心態不具備。當你一說這個事情的時候,他就象身臨其境,一說廁所,他就受不了這樣的環境。你要能身臨其景就不容易,要修,平時不修就難到達這個地步。娑婆五濁惡世,怎麼樣惡怎麼樣苦,很多人也知道,但和自己懂得真實明白是兩回事。我們知道娑婆苦,和自己不相幹,生不起現量觀照,我們現在的想象力也非常弱,如理思維的心非常弱。
所以講了《彌陀經》,還講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呢,我們還沒講。從《觀無量壽經》來看,大家好像聽不起興趣,這就是我們自己的觀想力弱,領會經的能力還差一點。西方極樂世界你要修,娑婆世界也要修。經書上說的是經書上說的世界,當你不修,和自己就沒有關聯。娑婆世界也是這樣,如果說自己不修,那麼五濁惡世的作惡境界,我們就不知道。道理上雖然是說,但是沒有辦法,沒有能力顯現這樣的境界,所以說我們需要用心修。
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我們今天好不容易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能把這樣的佛法給我們講得清楚,明明白白,這種境界應該非常熟練地來反複思維。讀經誦經,對經文非常熟悉,熟讀之後,一遍兩遍,印象就不一樣了。在讀的時候要立足能思維佛經的意思,要明白經上的理,讀經千卷不如解經一句。往往我們在讀,但是不明了,內心裏面距離相當大,不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所以這樣來讀的話沒有多少意思。要能明白經上講的是什麼,而且這樣的道理一次、兩次反複清修。在我們的思想上反複地修,重複,那樣來加深印象,溫故而知新,你重複到你心裏有這樣的印象爲止。我們的心很難刻進去,但一旦刻進去了就很難拿出來。你對一個人要建立好的印象非常不容易,但一旦建立了這樣的好印象很難磨滅,同樣是一個人的惡的印象建立了也很難磨滅。
比如說一種布,你開始要染一種顔色,要染上很不容易,一旦染上了要想弄掉也很不容易。修廟子的時候,柱上的漆你要去掉就非常費事,但舊的不去,新的難以建立,你要把破的舊的東西要磨光,那你新的東西染上去還不至于出現問題。如果留一個在裏面,過不了兩年又會暴發,我們的心也是這樣。建立一種新的東西,我們要反反複複地把過去的思維習慣要下大力氣去掉,否則新的東西就很難建立,佛法的道理就很難深入我們內心。所以放不下要想修行就很艱難,放下的功夫非常難以建立,原因是什麼?原來我們已經執著了,一旦執著了就很難放掉。所以說有一個公案專門講這個。有一個老太婆非常執著,錢拿進去就拿不出來了。他的丈夫想行善積德,這個老太婆就是把錢管起來,一分也不拿出來。這個丈夫就去請禅師幫忙化度老太婆。禅師到了他家去了,老太婆把法師迎進去坐,連開水都舍不得倒一點。禅師就給他問好,他說如果我這個手老是捏著拳頭就不行,你想拿什麼都沒有辦法。這個法師又說對于世間上的東西就是這樣,你喜歡的錢財也是這樣。當你始終往裏面拿,不能往外面拿出時候,就像是捏著拳頭打不開就是畸形。我們現在對世間上一旦染上了什麼東西,喜歡上什麼東西,那思維習慣很難放掉,已經畸形了。
我們現在修行就是來治這種病的,怎麼來治呢?就是要得佛經語,你沒有深入叁藏十二部經典,方法你是找不到的。世間上根本沒有人給你說這種東西的。只有佛法專門教你這種。世間上誰教你呢?沒人教你。一個碩士畢業了,教授還是不行,沒人教你。他教你的就是如何執著,如何染上那些東西。世間上就是這樣,學會占有一切,名利地位,怎麼放下那些東西呢?當我們沒有的時候很希望占有,一旦占有就放不下了,就形成畸形。所以佛經專門講怎麼樣修行,怎麼放下不必要的執著。要得佛經,要非常熟練能掌握叁藏十二部經典,修佛法。這裏面的道理不僅僅思維一遍,要反複地修。當一說墳堆的時候,你的驚恐心,厭離心就生起來了。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快樂,衆生總是有距離。要是沒有距離他一聽經就會歡喜無限,我們現在爲什麼歡喜不起來呢?總好象跟我們沒有關系,總是有距離。所以自心要按照經書上的事言,如理思維,他的印象才一遍一遍地能加深。當熟思之,這是如理思維。
能于其中,端心正行,這是法隨法行,依照佛法來改正我們自己身口意叁業。我們現在往往聽了經一轉過身經在哪兒呢?自己的身心世界早已脫離佛經,和自己的聯系並不多。世間上這些煩惱執著並沒有置身于佛言中,遠離于經法,你叫他怎麼修行呢?沒有辦法。所以我們要常常念之再之,那就不得了了。禅師參禅,參來食不知味,睡覺睡不著,行動坐臥,心思全在自己的道業上,就像丟了一種什麼東西,時時刻刻找尋,沒找到心裏焦急得不得了。做什麼事情他都在想,我的東西哪裏去了?如果沒有這種念之再之的心,修行就非常艱難。所以平時如果投入不了,這個是很難改轉的。我們要有這樣的心,念之再念,要晃然若失,就像大鬼在後邊追,你不能停下一步。古來的這些大禅師他們要開悟怎麼來的?就是用這種功夫,我們現在這種功夫用起來沒有?遠!什麼叫經法?就是在聽法他的心都不在這裏,所以現在證道開悟的人少,那是功夫用少了,沒有這種心。
小和尚背經一天叁天,爲什麼沒有背到,看都沒有看過。整天去玩兒去了,經書什麼時間翻過?你叫他怎麼背?他根本背不了,所以我們這種心建立不起來,道心建立不起來,往生心建立不起來,原因就這樣。你沒有把生死大事當成一回事,我們丟失了西方極樂世界,丟失了佛法的功德。這些功德本質具足,不從外來,像阿彌陀佛一樣,我們本質具足,但是我們今天丟掉了。因爲虛妄心找不到回家路,但是他一…
《安居講法第叁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