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部26经 陷阱堆经▪P3

  ..续本文上一页华、以奢华迷失而离开努力、以奢华退转的你将证得足以为圣者智见特质的过人法?』比丘们!当这么说时,我对[那]群五比丘们这么说:『比丘们!如来没奢华、没以奢华而迷失离开努力、没以奢华退转,比丘们!如来是阿罗汉、遍正觉者,比丘们!你们要倾耳,已证得不死,我将教诫、教导法,当依所教诫的那样实行时,不久,以证智自作证后,你们将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从在家而正确地出家,成为非家生活的梵行无上目标。』

  比丘们!第二次,[那]群五比丘们对我这么说:『乔达摩道友!以那种行动、以那种行道、以那种苦行,你都未证得足以为圣者智见特质的过人法,何况现在奢华、以奢华迷失而离开努力、以奢华退转的你将证得足以为圣者智见特质的过人法?』第二次,比丘们!当这么说时,我对[那]群五比丘们这么说:『比丘们!如来没奢华、……(中略)你们将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从在家而正确地出家,成为非家生活的梵行无上目标。』

  比丘们!第三次,[那]群五比丘们对我这么说:『乔达摩道友!以那种行动、以那种行道、以那种苦行,你都未证得足以为圣者智见特质的过人法,何况现在奢华、以奢华迷失而离开努力、以奢华退转的你将证得足以为圣者智见特质的过人法?』比丘们!当这么说时,我对[那]群五比丘们这么说:『比丘们!你们证知我以前曾像这样说吗?』『不,大德!』『比丘们!如来是阿罗汉、遍正觉者,比丘们!你们要倾耳,已证得不死,我将教诫、教导法,当依被所诫的那样实行时,不久,以证智自作证后,你们将在当生中进入后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从在家而正确地出家,成为非家生活的梵行无上目标。』

  比丘们!我能够说服[那]群五比丘们。比丘们![有时]我教诫两位比丘,三位比丘为了托钵而行,三位比丘为了托钵而行后,因为那样带来使我们一群六人生存[的食物]。比丘们![有时]我教诫三位比丘,二位比丘为了托钵而行,二位比丘为了托钵而行后,因为那样带来使我们一群六人生存[的食物]。比丘们!那时,当[那]群五比丘们被我这样训诫、这样教诫时,自己是生法,知道在生法中的过患后,遍求不生的无上离轭安稳涅槃,他们证得不生的无上离轭安稳涅槃;自己是老法,知道在老法中的过患后,遍求不老的无上离轭安稳涅槃,他们证得不老的无上离轭安稳涅槃;自己是病法,……(中略)自己是死法,……(中略)自己是愁法,……(中略)自己是杂染法,知道在杂染法中的过患后,遍求无杂染的无上离轭安稳涅槃,他们证得无杂染的无上离轭安稳涅槃,又,他们的智与见生起:『我的解脱不可动摇,这是我最后一次的生,现在,不再有再生了。』

  比丘们!有这五种欲,哪五种呢?能被眼识知,令人满意的、可爱的、合意的、可爱样子的、伴随着欲、贪染的色;能被耳识知……(中略)的声音;能被鼻识知……(中略)的气味;能被舌识知……(中略)的味道;能被身识知,令人满意的、可爱的、合意的、可爱样子的、伴随着欲、贪染的所触,比丘们!这些是五种欲。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在这五种欲上被系结、迷恋、落入执着,不见过患、无出离慧而受用者,这应该能被他们这么感受:『他们已遭遇不幸、已遭遇灾厄,被波旬为所欲为。』比丘们!犹如被捕获卧在陷阱堆里的林野鹿,这应该能被它这么感受:『牠已遭遇不幸、已遭遇灾厄,被猎人为所欲为,而当猎人到来时,它将不[能]往想去的地方出发。』同样的,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在这五种欲上被系结、迷恋、落入执着,不见过患、无出离慧而受用者,这应该能被他们这么感受:『他们已遭遇不幸、已遭遇灾厄,被波旬为所欲为。』

  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在这五种欲上不被系结、不迷恋、不落入执着,见过患、有出离慧而受用者,这应该能被他们这么感受:『他们不遭遇不幸、不遭遇灾厄,不被波旬为所欲为。』比丘们!犹如没被捕获卧在陷阱堆里的林野鹿,这应该能被它这么感受:『牠不遭遇不幸、不遭遇灾厄,不被猎人为所欲为,而当猎人到来时,它将往想去的地方出发。』同样的,比丘们!凡任何沙门或婆罗门在这五种欲上不被系结、不迷恋、不落入执着,见过患、有出离慧而受用者,这应该能被他们这么感受:『他们不遭遇不幸、不遭遇灾厄,不被波旬为所欲为。』

  比丘们!犹如林野的鹿在林野山边中漫游,有自信地走,有自信地站,有自信地坐,有自信地卧,那是什么原因呢?比丘们![因为]它不在猎人到达的领域。同样的,比丘们!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比丘们!这被称为比丘令魔盲目,杀害魔的眼睛后,波旬进入看不见与无足的状态。

  再者,比丘们!比丘以寻与伺的平息,自信,一心,进入后住于无寻、无伺,定而生喜、乐的第二禅,比丘们!这被称……(中略)波旬进入看不见与无足的状态。

  再者,比丘们!比丘以喜的褪去与住于平静,正念、正知,以身体感受乐,进入后住于这圣弟子宣说:『他是平静、专注、住于乐者』的第三禅,比丘们!这被称……(中略)波旬进入看不见与无足的状态。

  再者,比丘们!比丘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比丘们!这被称……(中略)波旬进入看不见与无足的状态。

  再者,比丘们!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对想的灭没,以不作意种种想[而知]:『虚空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虚空无边处,比丘们!这被称……(中略)波旬进入看不见与无足的状态。

  再者,比丘们!比丘以一切虚空无边处的超越[而知]:『识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识无边处,比丘们!这被称……(中略)波旬进入看不见与无足的状态。

  再者,比丘们!比丘以一切识无边处的超越[而知]:『什么都没有』,进入后住于无所有处,比丘们!这被称为……(中略)波旬进入看不见与无足的状态。

  再者,比丘们!比丘以一切无所有处的超越,进入后住于非想非非想处,比丘们!这被称为……(中略)波旬进入看不见与无足的状态。

  再者,比丘们!比丘以一切非想非非想处的超越,进入后住于想受灭,以慧见后,[他的]诸烦恼被灭尽,比丘们!这被称为比丘令魔盲目,杀害魔的眼睛后,波旬进入看不见与无足的状态,渡过世间中的执着,有自信地走,有自信地站,有自信地坐,有自信地卧,那是什么原因呢?比丘们![因为]他不在波旬到达的领域。」

  这就是世尊所说,悦意的那些比丘欢喜世尊所说。

  陷阱堆经第六终了。 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病法」(byādhidhamm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属于生病的」(subject to sickness)。

  「随住(MA.204)」,南传作「如我意地住(后)」(yathābhirantaṃ viharitv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如我选择地驻留」(stayed…as long as I chose)。

  「谁称师(MA.204)」,南传作「我能指定谁[为师]呢」(kamuddiseyy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我应该指定谁为师呢」(to whom should I point as teacher)。

  「无等(MA.204)」,南传作「没有与我对等者」(natthi me paṭipuggal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因为我没有与我等同的人」(because I have No person for my counterpart)。

  「邪道(MA.204)」,南传作「旁道」(ummaggaṃ,另译为「邪道」),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旁路」(a bypath)。

  「卿(MA.204)」,南传作「(以)道友」(āvusovādena,另译为「(以)朋友」),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朋友」(friend)。

  「五比丘(MA.204)」,南传作[那]群五比丘们」(pañcavaggiye bhikkhū,直译为「五群比丘们」),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五位成一群的比丘们」(the bhikkus of the group of five)。

  「光明照耀(MA.204)」,南传作「说」(pabhāvitametanti,原意为「使增大;使增加」),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说」(speak),并解说,这是佛陀对五比丘的第一课,接下来是说四圣谛(SN.56.11转*轮经;*轮转起经),几天后,他们都证初果了,说无我(SN.22.59无我相经)。

  「唇诵与复诵」(oṭṭhapahatamattena lapitalāpanamatten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唇诵与复述」(lip-reciting and rehearsal)。

  「托钵的村落」(gocaragāmo,逐字直译为「饵所+村落」),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施舍处的村落」(a village for alms resort)。

  「被我证得的这个法是甚深的、……接着就在那里消失了。」一段另独立为SN.6.1,参看《杂阿含293经》附录。

  「阿罗汉」(arah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完成者」(Accomplished One)。

  「一群六人」(chabbaggiyā,逐字直译为「六群」),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我们六个」(the six of us)。

  「这被称为比丘令魔盲目,……」同MN.25。

  「智语与上座语」(ñāṇavādañca… theravādañc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理解与自信」(knowledge and assurance)。Thanissaro Bhikkhu英译为「理解之语,前辈之语」(the words of knowledge, the words of the elders)。

  「甘露鼓(MA.204)」,南传作「不死的大鼓」(amatadundubhi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不死之鼓」(the drum of the Deathless)。按:「不死」(amata),另译为「甘露」。

  「证知」(记得),参看《中阿含34经》「不证知」比对。

  

《中部26经 陷阱堆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