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间。』者,那就是我,当正确地说时,他能说:『不痴迷法的众生为了众人的福利、为了众人的安乐、从对世间的怜愍;为了天与人的利益、福利、安乐已出现于世间。』
婆罗门!我的活力已被发动而不退,念已现前而不忘失,身已宁静而无激情,心已入定而一境,婆罗门!我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以寻与伺的平息,自信,一心,进入后住于无寻、无伺,定而生喜、乐的第二禅;以喜的褪去与住于平静,正念、正知,以身体感受乐,进入后住于这圣弟子宣说:『他是平静、专注、住于乐者』的第三禅;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
当那个心是这样入定的、遍净的、净化的、无秽的、离染污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达不动的时,我使心转向许多前世住处之回忆。我回忆起许多前世住处,即: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许多坏劫、许多成劫、许多坏成劫:『在那里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那里,而在那里又是这样的名、这样的姓氏、这样的容貌、[吃]这样的食物、这样的苦乐感受、这样的寿长,从那里死后生于这里。』像这样,我回忆起许多前世住处有这样的行相与境遇,婆罗门!这是在初夜被我证得的第一明,当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无明已被破坏,明已生起;黑暗已被破坏,光明已生起。
当那个心是这样入定的、遍净的、净化的、无秽的、离染污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达不动的之时,我使心转向众生死亡与往生之智,我以清净、超越人的天眼,看见当众生死时、往生时,在下劣、胜妙,美、丑,幸、不幸中,了知众生依业流转:『这些众生诸君,具备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斥责圣者,邪见与持邪见之业行,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已被往生到苦界、恶趣、下界、地狱,或者这些众生诸君,具备身善行、语善行、意善行,不斥责圣者,正见与持正见之业行,他们以身体的崩解,死后已被往生到善趣、天界。』这样,我以清净、超越人的天眼,看见当众生死时、往生时,在下劣、胜妙,美、丑,幸、不幸中,了知众生依业流转,婆罗门!这是在中夜被我证得的第二明,当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无明已被破坏,明已生起;黑暗已被破坏,光明已生起。
当那个心是这样入定的、遍净的、净化的、无秽的、离染污的、可塑的、堪任的、住立的、到达不动的之时,我使心转向烦恼之灭尽智。我如实了知:『这是苦。』如实了知:『这是苦集。』如实了知:『这是苦灭。』如实了知:『这是导向苦灭道迹。』如实了知:『这些是烦恼。』如实了知:『这是烦恼集。』如实了知:『这是烦恼灭。』如实了知:『这是导向烦恼灭之道。』当我这么知、这么见时,心从欲的烦恼解脱,心从有的烦恼解脱,心从无明的烦恼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我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婆罗门!这是在后夜被我证得的第三明,当住于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无明已被破坏,明已生起;黑暗已被破坏,光明已生起。
婆罗门!你会这么想:『现在,或许沙门乔达摩未离贪、未离瞋、未离痴,因此[仍]受用林野、森林、边地的住处。』但,婆罗门!不应看作这样,婆罗门!当看见二个利益时,我受用林野、森林、边地的住处:看见自己的当生乐住处,以及怜愍后来的人们。」
「确实,后来的人们被这位沙门乔达摩阿罗汉、遍正觉者所怜愍。太伟大了,乔达摩先生!太伟大了,乔达摩先生!乔达摩先生!犹如能扶正颠倒的,能显现被隐藏的,能告知迷途者的路,能在黑暗中持灯火:『有眼者看得见诸色』。同样的,法被乔达摩尊师以种种法门说明。我归依乔达摩尊师、法、比丘僧团,请乔达摩尊师记得我为优婆塞,从今天起终生归依。」
恐怖与恐惧经第四终了。 「尊师」(bhavant, bhav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大师」(Master)。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有憎恶之意向的」(paduṭṭhamanasaṅkappo,另译为「恶意、憎恶的思惟」),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憎恨的意向」(intentions of hate),或「带着被憎恨腐化的意向」(with intentions corrupted by hate, SN.22.80)。「憎恶」(paduṭṭha),另译为「邪恶的;秽恶的;污秽不纯洁的」,「意向」(saṅkappo),另译为「(意)志;思惟」。
「慧圆满具足」(paññāsampadaṃ,另译为「慧具足」),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智慧持有」(possessed of wisdom),并解说,因为此时佛陀是在正觉之前,所以选择将「具足」(sampannā)或「圆满具足」(sampadā)译为「持有」(possessed of),注释书解说,这里的慧不是毗婆舍那或证果的慧,而是指其目标的本性(but the wisdom that defines the nature of its object)。按:前段「定」的情形也一样。
「被标记的」(abhilakkhit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吉兆的;幸运的」(auspicious),Thanissaro hikkhu英译为「被指定的」(designated) 。
「十四、十五与半月的第八日」(cātuddasī pañcadasī aṭṭhamī ca pakkhass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他们举行(遵守)布萨日」(the fourteenth, the fifteenth, and the eighth of the fortnight),并解说,佛陀时代印度的古历,分一年为「寒季、热季、雨季」三季,每季有四个月,分为八个半月(pakkha),第3与第7个半月有14天,其它为15天,在每个半月里的满月与新月夜晚(第14日或第15日),以及半月形的夜晚(第8天)被认为特别吉祥,在佛教徒中这些日子成为布萨日。在满月与新月夜晚,比丘们诵戒,而在家众则在满月与新月日,加上半月形的第8天,到寺院守八关斋戒,闻法与修定(MN.4, Note.59)。半月形的第8天则称为「小布萨日;小斋戒日」(minor Uposathaṃ, SN.10.5, Note.573)。
「不痴迷法」(asammohadhamm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不属于妄想的」(not subject to delusion)。
《中部4经 恐怖与恐惧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