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所以者何。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佛言。何等为五恶。何等五痛。何等五烧。何等消化五恶。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今天开始学习五恶、五痛、五烧,帮助我们生出离心。前面讲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好处,让我们生往生心。所以说每一部经里含了很多种修法诵经读经要明了这种含义。把经上教给我们的修行方法要掌握起来。要发出离心,自然就是要了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呢?五浊恶世。弥陀经里说五浊恶世,由见浊发生烦恼浊,由烦恼浊发生命浊,由命浊导致众生浊,乃至到世间上一切的不如意,都是由于我们众生见解上的错误,乃至无明执着烦恼所引起的。自然而然因为这样的见解发生错误,发生烦恼,行为上会行恶法。所以平常所说的五浊恶世,实际上就表现在这些五恶、五痛、五烧之中。我们能把世界的这种相状能认识清楚,再三思维,明确认清这个世界的本质而发生出离心,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出离心,想往生,这个世界当中就有障碍。我们自心对娑婆五浊恶世认识不清楚而产生的一种执着,就像一根绳子一样,把我们拴在五浊恶世中。在五欲享受过程中,从生至死,从死至生,生死轮回,原因就是对五浊恶世没有认识,都是由于对于我们平时起心动念,开言吐语,这些恶法引起的结果没有认识。下面详细说我们在五浊恶世中造的业,受的结果。
佛告弥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众恶,甚为至德。十方世界,最无伦匹。第一句话就赞叹弥勒菩萨。说你们这些听经的人,在今天五浊恶世中能端正我们的心态。把我们发心能发出一个圆满的心态,不做众恶三业。比较起来在娑婆世界中修行非常不容易,在娑婆世界的众生能发心断恶修行是非常好的,其他世界都不能比的。
诸佛国土,天人之类,自然作善,不大为恶,易可开化。其他成佛的诸天人民的善根非常厚,诸天人民自然作善,自然而然就在善法过程中。那些人是不大为恶的,害人的念头都是非常不容易起的,善根非常深厚。讲经说法非常容易就可以教化他们,而我们现在的五浊恶世就不是这样。人民的善根非常希少,往往是做恶事的多,做善事的少。在这个世间上想发起善心,真的修行,要能断恶修善是实实在在的不容易。恶人多,善人少。恶人见了这些修善的人还要忌妒,障碍打击。有很多初修善心的人就不容易接受这样的锻炼的,在恶人的障碍打击过程中就很容易被打倒。因果在人们的眼里好象是颠倒了。做恶事没有恶的结果,做善事没有善的结果,错综复杂。认识上发生偏差,行为上就会发生偏差。所以以行善事度化众生是非常殊胜的事情。
端心正意,让自己不思想那些邪恶的事情。从佛法的究竟上来说呢,那叫直取菩提,叫端心。看我们发心是不是正确地。你是为世间上的福报,还是为究竟的大圆满菩提果位呢?所以发心端正,要从我们是不是发菩提心这里来衡量,这是最究竟的。除了菩提心外,我们其余不求,那叫正意,一心一意地求菩提之心,这叫专心正意,这是究竟的专心正意了。如果我们能把自己初发心的心态摆正确了,自然就不会做恶事了。所以他方佛祖的缘份非常殊胜,外缘非常殊胜。因为有佛的一种加被,还有众生的善业善根,这种善心非常强胜,即是两种殊胜的缘份。这些众生自然作善,不大为恶,化度他们就非常容易。释迦牟尼佛到娑婆五浊恶世来调服刚强难化的众生,众生的善根非常薄弱,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来调化这些刚强众生。要是我们不刚强,自然释迦牟尼佛显的就是福德善法。就像人与人之间。我们起心非常柔软自然人家就不用发脾气就能教化过来。如果轻轻给你说,你不听,那教法就要改变。怎么样才能调服你的刚强呢。在世间上你面对的环境怎么样,取决于我们的内心。你在外面为什么遇到整你害你的,为什么遇上那些人呢,有的人在外面,满世界都是他的敌人,能征服过来吗?有的人呢,以忍辱调伏其心,这些它山之石往往就能够善巧领会,锻炼自己的顺缘,逆缘,都能增加自己的善心了,自然在这些善巧的事件,他就可以得到。而我们的心常常非常粗旷,粗心大意,所遇到的情形就不一样了。
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释迦牟尼佛度化的这个世界是违缘最多,众生发心行恶非常强烈,而得到的结果显现得五痛,这就是我们行五恶显现在世间上的果报。五烧呢,不仅是现世受痛,而将来人命无常,要往生于三恶道而受到五烧这种剧苦。所以说释迦牟尼佛所化度众生,在这个地方我们说入乡要随俗。你要认识这个地方,否则你不能从空出假。善巧的因果关系我们自己并不知道,你想度化众生的时候就艰难了。这里人心怎么样,社会环境怎么样,周边环境怎么样啊?你要知道,当你不知道,你很难在这里把佛法弘扬好。释迦牟尼佛非常清楚五浊恶世当中作佛,面临的就是这种五恶、五痛、五烧。我们现在的众生往往没有这种认识,他把这里当极乐世界,他对人人的要求都非常高。这里的众生怎么不像极乐世界的众生善根很高?他没有把五浊恶世的环境认识好,你要求过高,众生又达不到你的要求,自然而然就烦恼。所以要知道这种环境,在什么地方说什么话,要知道这种善巧。
所以为最剧苦,这个世间上就是这样。在五恶五痛五烧,从现在起心动念到我们将来所受的现实果报,一直到尽未来际堕落于三道中受苦。在作恶过程中,因为这样的恶世,我们的福德就要减少。佛以佛法来化度众生,让这些众生能舍弃杀盗淫妄,让这些众生不行恶法。没有恶法的行为就不会引起这一生这一世由恶法带来的现世痛苦,我们这一生一世能解脱,将来久远之间也能解脱,就不会堕落于三恶道,所以五烧的情境也能离开,释迦牟尼佛的力量能达成这样。他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从一切恶法中出来,从一切现实痛苦当中解脱出来,从一切将来的痛苦当中能够解脱出来,他的目标就这样。所以这种叫慈悲之心。
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离开一切过患,得到功德,从善因上积累功德。降化其意,要降服他的内心,要化度他的内心。让他从心里能自觉高兴地修行善法。这就要注意善巧,没有这种善巧你就不能从内心化度。当你不能从内心化度,表面上能顺从于你,是破不得已的。如果他不是从内心里发愿就不持久,所以说你怎么能让他内心的思想也能皈依佛法。很多刚强的众生,你讲佛法他不能听,释迦牟尼佛用种种的方便来让他们皈依佛法,让众生内心里面能自觉来皈依佛法,当把内心给他教化了,外在要从杀盗淫妄酒行持五戒。觉是诸佛觉悟的真理,显现为戒律的因果。所以我们在持戒律过程中,就可以把戒当佛的法身来看待,从戒当中来圆满自己的法身,没有这样的行为规范就很成问题。很多人没有修行道的次第,很多瞎想善也不执着,恶也不执着。你说他的不执着是真实的还是假的呢?那就是假的。所以我们的心要慢慢地调善了,我们的心很不容易改变一点点的。道理上我们知道了,行为上就是做不出来,有距离嘛。让我们内心安住于五善,修行的第一步为善而去恶。道理上说得很圆满,现实上往往你得不到这种利益,所以开头一般我们说以善来对治恶,以智慧来对治恶的多,有这种过程。
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我们能对治五恶,在行为上就改善过来了,五恶换过来就是五善。不偷盗,我们还能布施,还能供养。不邪淫,我们能对治。不妄语,像佛一样说真实语。不饮酒我们自己开发自己的智慧,专心修行,把行为上的五恶对治了,现实马上就要显现这样的利益。五痛呢,变现我们身安无苦。身体安住,依佛法而安住,没有其他的苦,这就是我们现身修行佛法所得到的一种结果。现在仅仅是开了花,没有结果,等到结果了更舒服,不会堕落于三恶道。把这些痛苦度掉,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一生成佛,最终得到涅槃的结果。所以就把五烧反过来,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能得涅槃。所以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哪里最长寿,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获其福德,指我们现在世修善法就有福报。你在现世上遇到的人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修行的福德,世间上的人也敬重于你。
天津一个居士他妈妈往生了。我们收集他的资料时发现他的爸爸也在病当中。这居士他一辈子修行把自己妈妈送了。周围的同修都说他身上带仙气。他爸爸在病当中别人不易接受,当他的女儿一走进病房,他心里就安定了,长期修行就有这样的果报。和你住在一起,他的心就是那么安稳快乐。我们现实的人有没有这样?世间上的人不修行的和修行的人住在一起,身心自然而然就能清静。这些修行的人现世就能得这样的果报,周围的同修一接触你的时候气氛不一样。你一走近人家,人家心里自然会有安稳。有这样的福德,在现在的世间上自度度人都很圆满,让自己得到这样的好处,让众生也得到这样的好处。最初在我们这个世界你修行就能得到这样的果报,我们自己发心不为自求。当你菩提心成就了大的果报,现实的利益一定成就。相反我们把心安住于现实利益当中,修行的时候往往把心放在现实利益过程当中,长远的究竟的圆满的利益往往就要耽误。所以小不见大,大能见小,你要求小的利益往往就把大的利益放掉了。
…
《安居讲法第二十六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