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彌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衆惡。甚爲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爲惡。易可開化。今我于此世間作佛。處于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爲最劇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佛言。何等爲五惡。何等五痛。何等五燒。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今天開始學習五惡、五痛、五燒,幫助我們生出離心。前面講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好處,讓我們生往生心。所以說每一部經裏含了很多種修法誦經讀經要明了這種含義。把經上教給我們的修行方法要掌握起來。要發出離心,自然就是要了解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樣的。我們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呢?五濁惡世。彌陀經裏說五濁惡世,由見濁發生煩惱濁,由煩惱濁發生命濁,由命濁導致衆生濁,乃至到世間上一切的不如意,都是由于我們衆生見解上的錯誤,乃至無明執著煩惱所引起的。自然而然因爲這樣的見解發生錯誤,發生煩惱,行爲上會行惡法。所以平常所說的五濁惡世,實際上就表現在這些五惡、五痛、五燒之中。我們能把世界的這種相狀能認識清楚,再叁思維,明確認清這個世界的本質而發生出離心,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前提。如果沒有這個出離心,想往生,這個世界當中就有障礙。我們自心對娑婆五濁惡世認識不清楚而産生的一種執著,就像一根繩子一樣,把我們拴在五濁惡世中。在五欲享受過程中,從生至死,從死至生,生死輪回,原因就是對五濁惡世沒有認識,都是由于對于我們平時起心動念,開言吐語,這些惡法引起的結果沒有認識。下面詳細說我們在五濁惡世中造的業,受的結果。
佛告彌勒:汝等能于此世,端心正意,不作衆惡,甚爲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第一句話就贊歎彌勒菩薩。說你們這些聽經的人,在今天五濁惡世中能端正我們的心態。把我們發心能發出一個圓滿的心態,不做衆惡叁業。比較起來在娑婆世界中修行非常不容易,在娑婆世界的衆生能發心斷惡修行是非常好的,其他世界都不能比的。
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爲惡,易可開化。其他成佛的諸天人民的善根非常厚,諸天人民自然作善,自然而然就在善法過程中。那些人是不大爲惡的,害人的念頭都是非常不容易起的,善根非常深厚。講經說法非常容易就可以教化他們,而我們現在的五濁惡世就不是這樣。人民的善根非常希少,往往是做惡事的多,做善事的少。在這個世間上想發起善心,真的修行,要能斷惡修善是實實在在的不容易。惡人多,善人少。惡人見了這些修善的人還要忌妒,障礙打擊。有很多初修善心的人就不容易接受這樣的鍛煉的,在惡人的障礙打擊過程中就很容易被打倒。因果在人們的眼裏好象是顛倒了。做惡事沒有惡的結果,做善事沒有善的結果,錯綜複雜。認識上發生偏差,行爲上就會發生偏差。所以以行善事度化衆生是非常殊勝的事情。
端心正意,讓自己不思想那些邪惡的事情。從佛法的究竟上來說呢,那叫直取菩提,叫端心。看我們發心是不是正確地。你是爲世間上的福報,還是爲究竟的大圓滿菩提果位呢?所以發心端正,要從我們是不是發菩提心這裏來衡量,這是最究竟的。除了菩提心外,我們其余不求,那叫正意,一心一意地求菩提之心,這叫專心正意,這是究竟的專心正意了。如果我們能把自己初發心的心態擺正確了,自然就不會做惡事了。所以他方佛祖的緣份非常殊勝,外緣非常殊勝。因爲有佛的一種加被,還有衆生的善業善根,這種善心非常強勝,即是兩種殊勝的緣份。這些衆生自然作善,不大爲惡,化度他們就非常容易。釋迦牟尼佛到娑婆五濁惡世來調服剛強難化的衆生,衆生的善根非常薄弱,所以說釋迦牟尼佛來調化這些剛強衆生。要是我們不剛強,自然釋迦牟尼佛顯的就是福德善法。就像人與人之間。我們起心非常柔軟自然人家就不用發脾氣就能教化過來。如果輕輕給你說,你不聽,那教法就要改變。怎麼樣才能調服你的剛強呢。在世間上你面對的環境怎麼樣,取決于我們的內心。你在外面爲什麼遇到整你害你的,爲什麼遇上那些人呢,有的人在外面,滿世界都是他的敵人,能征服過來嗎?有的人呢,以忍辱調伏其心,這些它山之石往往就能夠善巧領會,鍛煉自己的順緣,逆緣,都能增加自己的善心了,自然在這些善巧的事件,他就可以得到。而我們的心常常非常粗曠,粗心大意,所遇到的情形就不一樣了。
我于此世間作佛。處于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爲最劇苦。教化群生令舍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釋迦牟尼佛度化的這個世界是違緣最多,衆生發心行惡非常強烈,而得到的結果顯現得五痛,這就是我們行五惡顯現在世間上的果報。五燒呢,不僅是現世受痛,而將來人命無常,要往生于叁惡道而受到五燒這種劇苦。所以說釋迦牟尼佛所化度衆生,在這個地方我們說入鄉要隨俗。你要認識這個地方,否則你不能從空出假。善巧的因果關系我們自己並不知道,你想度化衆生的時候就艱難了。這裏人心怎麼樣,社會環境怎麼樣,周邊環境怎麼樣啊?你要知道,當你不知道,你很難在這裏把佛法弘揚好。釋迦牟尼佛非常清楚五濁惡世當中作佛,面臨的就是這種五惡、五痛、五燒。我們現在的衆生往往沒有這種認識,他把這裏當極樂世界,他對人人的要求都非常高。這裏的衆生怎麼不像極樂世界的衆生善根很高?他沒有把五濁惡世的環境認識好,你要求過高,衆生又達不到你的要求,自然而然就煩惱。所以要知道這種環境,在什麼地方說什麼話,要知道這種善巧。
所以爲最劇苦,這個世間上就是這樣。在五惡五痛五燒,從現在起心動念到我們將來所受的現實果報,一直到盡未來際墮落于叁道中受苦。在作惡過程中,因爲這樣的惡世,我們的福德就要減少。佛以佛法來化度衆生,讓這些衆生能舍棄殺盜淫妄,讓這些衆生不行惡法。沒有惡法的行爲就不會引起這一生這一世由惡法帶來的現世痛苦,我們這一生一世能解脫,將來久遠之間也能解脫,就不會墮落于叁惡道,所以五燒的情境也能離開,釋迦牟尼佛的力量能達成這樣。他的目標就是要讓我們從一切惡法中出來,從一切現實痛苦當中解脫出來,從一切將來的痛苦當中能夠解脫出來,他的目標就這樣。所以這種叫慈悲之心。
教化群生令舍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離開一切過患,得到功德,從善因上積累功德。降化其意,要降服他的內心,要化度他的內心。讓他從心裏能自覺高興地修行善法。這就要注意善巧,沒有這種善巧你就不能從內心化度。當你不能從內心化度,表面上能順從于你,是破不得已的。如果他不是從內心裏發願就不持久,所以說你怎麼能讓他內心的思想也能皈依佛法。很多剛強的衆生,你講佛法他不能聽,釋迦牟尼佛用種種的方便來讓他們皈依佛法,讓衆生內心裏面能自覺來皈依佛法,當把內心給他教化了,外在要從殺盜淫妄酒行持五戒。覺是諸佛覺悟的真理,顯現爲戒律的因果。所以我們在持戒律過程中,就可以把戒當佛的法身來看待,從戒當中來圓滿自己的法身,沒有這樣的行爲規範就很成問題。很多人沒有修行道的次第,很多瞎想善也不執著,惡也不執著。你說他的不執著是真實的還是假的呢?那就是假的。所以我們的心要慢慢地調善了,我們的心很不容易改變一點點的。道理上我們知道了,行爲上就是做不出來,有距離嘛。讓我們內心安住于五善,修行的第一步爲善而去惡。道理上說得很圓滿,現實上往往你得不到這種利益,所以開頭一般我們說以善來對治惡,以智慧來對治惡的多,有這種過程。
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我們能對治五惡,在行爲上就改善過來了,五惡換過來就是五善。不偷盜,我們還能布施,還能供養。不邪淫,我們能對治。不妄語,像佛一樣說真實語。不飲酒我們自己開發自己的智慧,專心修行,把行爲上的五惡對治了,現實馬上就要顯現這樣的利益。五痛呢,變現我們身安無苦。身體安住,依佛法而安住,沒有其他的苦,這就是我們現身修行佛法所得到的一種結果。現在僅僅是開了花,沒有結果,等到結果了更舒服,不會墮落于叁惡道。把這些痛苦度掉,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一生成佛,最終得到涅槃的結果。所以就把五燒反過來,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能得涅槃。所以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哪裏最長壽,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獲其福德,指我們現在世修善法就有福報。你在現世上遇到的人都會發生變化,我們修行的福德,世間上的人也敬重于你。
天津一個居士他媽媽往生了。我們收集他的資料時發現他的爸爸也在病當中。這居士他一輩子修行把自己媽媽送了。周圍的同修都說他身上帶仙氣。他爸爸在病當中別人不易接受,當他的女兒一走進病房,他心裏就安定了,長期修行就有這樣的果報。和你住在一起,他的心就是那麼安穩快樂。我們現實的人有沒有這樣?世間上的人不修行的和修行的人住在一起,身心自然而然就能清靜。這些修行的人現世就能得這樣的果報,周圍的同修一接觸你的時候氣氛不一樣。你一走近人家,人家心裏自然會有安穩。有這樣的福德,在現在的世間上自度度人都很圓滿,讓自己得到這樣的好處,讓衆生也得到這樣的好處。最初在我們這個世界你修行就能得到這樣的果報,我們自己發心不爲自求。當你菩提心成就了大的果報,現實的利益一定成就。相反我們把心安住于現實利益當中,修行的時候往往把心放在現實利益過程當中,長遠的究竟的圓滿的利益往往就要耽誤。所以小不見大,大能見小,你要求小的利益往往就把大的利益放掉了。
…
《安居講法第二十六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