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淫憍縱。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谄不忠。巧言谀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僞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爲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诳。各懷貪欲。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顧前後。親屬內外。坐之滅族。或時室家知識。鄉黨市裏。愚民野人。轉共從事。更相剝害。忿成怨結。富有悭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然後乃悔。當複何及。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爲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悕望他利。消散磨盡。而複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不豫思計。事至乃悔。今世現有。王法牢獄。隨罪趣向。受其殃罰。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複爲惡天神克識。別其名籍。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叁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爲二大惡二痛二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于中一心製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爲二大善也
這裏講的第二惡、二痛、二燒。第二個惡呢,主要就是承前面的殺業之惡,殺業所引起的痛,引起的地獄之苦,果報叫五燒。殺業所得到的後世的果報,第二惡是針對于偷盜而起的。世間上的人呢,最寶貴的就是生命了。你要害他的性命,他是最珍惜的。所以對于肉身損傷是最厲害的,因爲殺生能引起種種的果報,現世的果報就是我們昨天所說的五痛。因爲殺生而墮落于枉法牢獄當中,在刑獄當中來受那些苦惱,這是現世的果報,後世的結果是墮落于叁惡道。所以說我們現在可以總結一條呢,五痛、五燒也是針對于現世的果報和將來的果報所說的。五痛是針對于現世果報來說的。五燒呢,是針對于未來果報而說的,在我們每一條惡行當中呢,實際上它的果報都要講。我們平常所講的因果當中的,你要做因果報應,它的因有哪些因?
有六類因,果報有四類果報。這裏呢,就給我們說了。從業報的具體上來說呢,殺生害命,這一輩子雖然說得了人身,因爲以前殺生害命,所以說我們現在得到的一種真善果報,就是由殺生引起的人生不圓滿的果報就是短命、多病、身體不健康,常起殺心,這是身上果報。因爲殺生而得到的果報呢,導致了我們今天所處的世界當中,不管是我們的衣食,還是我們用的醫藥,你吃的東西,你用的東西非常低劣。這些東西我們消化不了,而生長疾病,所以這是由殺業而來的。我們前一輩子殺了生了,害了命了,這一輩子得到的這種果報就是由殺生而來。你前一輩子殺生,或者說過去無量劫殺生,讓衆生把性命失掉了。人家性命還沒有終結,你就奪去了衆生的性命,所以這一輩子我們的性命也非常短促,往往橫死,災禍,這些都是由于殺生而來的果報。我們這一輩子投生爲人的時候,往往這些親戚六眷就是要分離,所以說生離死別也要叫你償償這種滋味,這叫等流果報。你以前讓別人受到怎麼樣痛苦,今天我們還是要受到什麼樣的果報。我們讓人家身心痛苦,我們這一輩子身心也痛苦。過去相同的結果又同樣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等流。你讓別人恐懼,你這一生這一世的恐懼心就很重,常憂慮被人殺害啊,勢力非常微弱。所以這一生短命、多病、不健康,常常是由于殺生而來的。由殺生而墮落于地獄當中,受地獄之報,這就是一世果報。
我們今天講偷盜的惡法。什麼叫偷盜呢?這個東西是有主人的,我們不經主人的允許,我們就這樣拿走了,那叫偷盜。所以衆生除了生命外,最寶貴的是財産。財産是衆生的第二生命,許多的人財産沒有了,他甯死不生。你可以想象衆生對于這種財産是多麼寶貴,他對他的財産多麼珍惜,就像他的第二生命一樣。偷盜別人的財産,對別人造成的損傷也是很大的,偷盜把人的第二生命給人家奪走了,所以人家很恨你,結下冤家對頭,所以我們要防止偷盜的惡。
佛言。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說偷盜的人。就是這些人造偷盜的惡。他怎麼造呢?都無義理,不順法度。說世間人們,他們都不懂道理。義,就是應該做的。世間上的一些行爲自然有該做的,有不該做的。這叫義。什麼義呢?法而無實的因果自然存留在世間上,有些行爲根本不應該做。我們要懂這個道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了對自己形成大的損傷,對于衆生也是大的損傷,所以要明了這種善惡因果道理。這些人做偷盜,對于這些善惡的因果道理都不知道。不順法度。就是對于世間上這些善惡之法呢。法是法則,度是歸度,就是常規。我們世間上一般人都知道偷盜別人的東西是不好的,要受懲罰的,要受貧窮果報的。但是他不懂這種道理,不順于這種法。沒有這種規則。奢淫驕縱,各欲快意。從貪欲、嗔心、愚癡中産生對財物的悭貪不舍。所以先要偷到手之後來滿足自己的淫欲。奢淫,這個淫叫過分。天上下雨下多了,我們就叫淫雨,就是過份的雨,太多的雨。這裏僅僅是講貪欲太過分了。從文字上來講是女字旁的淫,專門指男女的淫欲之事。沒有節製了,所以叫奢淫,就是奢侈,沒有節製。人人都要想到讓自己快樂,由這些淫欲要成就。
任心自恣,更相欺惑。放縱自己,聽任自己,放欲自己,都是放縱自己的意思。在男女共居的過程中,淫欲沒有節製來放縱自己的情欲,只圖自己的快樂,不管罪過,人與人之間就相互欺騙。怎麼樣才能欺騙住別人呢,他要表現出一些假象來迷惑別人。你要把別人迷惑上你才能欺騙別人,欺騙人的人無所不用其機,在世間上僞裝得非常好。那個騙子騙了你,你還高高興興的。那是迷惑人的,相互之間以這種來迷惑欺騙,要達到互相欺騙的目的,爲了這種貪欲我們相互欺騙迷惑。心口各異,心裏和口上說的不一致。言念無實。內心裏想的和口裏說的都不是真實的。佞谄不忠,就是嘴上說得好聽,內心是想百端。在世間上能說會道,一看就知道內心不正派。這樣的虛佞小人說種種好話,來拍馬屁,但是他內心不是真正的爲你好,是不忠之心。在儒家的經典當中,能夠把自心真心誠意地要表現出來叫忠。這種人不會讓別人看到他的內心,他是在玩花樣,看你怎麼樣才能高興。巧言谀媚。非常善巧地講你喜歡聽的話,欺騙你的就是這樣。什麼好話他都說盡,讓你一聽就高興,討好你。嫉賢謗善,陷入怨枉。表現出來的,專門忌妒比他能幹的人、賢善的人。這些人就是這樣,專門爲自己打廣告,來誹謗那些行善的人,設圈套讓你鑽。主上不明,任用臣下。這裏講到上下級之間的關系,爲領導的沒有智慧,不能知人善用,用人不當。臣下自在,機僞多端。本來自己不是良善的人,他要裝著像好人一樣,裝著關心你愛護你。踐度能行,在現實生活過程中,他總是無所不用其機,看看哪一種手法能通行。他總是在察言觀色過程中,看怎麼樣能騙上,專門爲自己的私利,時時刻刻都在想怎麼樣鑽這樣的空隙。知其形勢,在位不正。在領導崗位上的人,識別不了這樣的人,就會爲其所欺。所以不能知人善用,就會被小人迷惑,反而還相信于他。這時他在行凶就無疑是領導縱他爲凶,他是借你的權力,用欺騙的行爲欺害于人。所以我們今天當老師的,當家長的都要注意這些。要知道這個人是幹什麼的,你不要用錯人了。當你用錯了,你還要百般維護他,而他是善于奉承的,在這個過程中你要用了他一個單位就不太平了。所以說,用他的虛妄心來損傷忠良。妄損忠良,不當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诳。這是相互的欺騙。各懷貪欲、瞋恚、愚癡叁毒,內心不幹淨。所以說他才做這些壞事情,這些壞事情落到什麼地方呢?欲自厚己,欲貪多有。想要助長自己的貪欲,所以叁毒是相互增長的,要知道這層道理。你有貪心,貪心是因爲愚癡,貪欲越大,得不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失望就越大。叁毒是相互製發,你引起我,我引起你,特別是這些嗔心和愚癡心來助長自己的貪心。你現在有嗔心,要成就自己的錢財,名利地位,能增長自己的貪心。所以由這種嗔心和愚癡心來助長貪心,我們這種邪欲引發起來了,希望多多占有世間上的錢財,由這樣的貪心去偷盜別人的錢財。尊卑上下,心俱同然。這個世間上上下下,哪裏管尊卑,都是貪欲不斷,對世間上的錢財特別的喜歡。
下面是偷盜的過患。親屬內外。坐之滅族。因爲自己的貪心而偷盜國家的財産,貪汙受賄,挪用公款,他能知道後面的這些果報嗎?往往都是存僥幸心,一旦別人沒發現我,我這一輩子一貪就是幾百萬,他只貪現利于目前。所以一般都是存僥幸心,等到果報到來就悔之晚了,因爲這樣的貪心嗔恨心愚癡心而造惡。他只顧占有目前的利益在前,不顧後面的果報,以爲人家不知道,等到結果一出來的時候,你看這些貪官往往都是最後阿谀奉誠,他的朋友最多,他善于鑽研這些。這些小人,等到自己事情敗露之後,自己被逮起來了,家庭四分五裂,朋友還會理你嗎?那時你才知道人情冷暖了。因爲貪欲往往令一個家庭裏貪汙受賄,一個家庭裏都在搞這樣的事情,兒女也因自己的父親而享福。但往往一人倒了,其他的也跟著倒了。特別是在封建時代,你貪汙國家的,你谄媚于皇上,大臣。你看這些貪官過得了多少時間呢?最後滅門九族,曆史上這些貪官沒有一個不墮落的。或時室家知識、鄉黨市裏,就是親屬朋友。愚民野人,就是一般的人們。轉共從事。像上面的這些因爲貪嗔之心,拍馬屁,從事這些事…
《安居講法第二十七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