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消失了。有些人是化妆逃跑了;有的人成了伤员;有的人被俘虏了。再一看呢,结果就是叫做“溃不成军”,就没有军了,而且游兵散俑比较多。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聚之则有,散之则无。”
我们的这个人生和世界的问题也是如此的。好,把人生和世界的这个问题先确定下来以后,再来看看我们的这个世界有什么特别的。
如果就菩萨和佛的概念,他们所认识的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世界,就这个方位之内、这个时间段之内的现状,他们会认为是:没有我们这样一个的大厅,也没有这个人在这里讲座,也没有大家在这里坐着听。不会把大家都说成是有生命的一个凡人,或者有烦恼的个体,都没有这些。他们所能够看到的只是清净的佛世界,他乃至于发现我们任何人的一个毛孔里面都是清净的佛世界。这样的观点,我们现在暂时都接受不了,我们也想象不到。我们要做梦去尝试一下呢,做梦也梦不到那个到底是什么感觉。
没得到那个感觉不要紧,佛菩萨都并不批评我们,佛菩萨就说呢,还有一个罗汉的境界。这个罗汉的境界和菩萨的境界不一样,并不是说都是空性的,罗汉看到的是四大种性。在我们的生命个体当中,比如说这一只手伸出去了,罗汉能见到的没有手这个造型,这个造型是没有的。他的概念当中只有坚硬的部分。这个手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分子当中,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每一个最小的物质单位当中,都有四大种性,都有地、火、水、风四大种性。
“地、火、水、风”并不是说,你骨头的部分才是地,不是这样的,这个说法不是佛经的教义。佛经的教义是什么呢?你的生命个体当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最微细的元素,它里面都有地、火、水、风——它都有它的坚硬性的部分,就叫做地;都有它有热度的部分,叫做火;都有它湿润的那个性质,叫做水;都有它的流动性,叫做风。因为具足这个四大元素,所以我们身体当中的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碳水化合物,任何一个细小的微分,它都有无常性,它都能从生到灭。如果没有四大种性,它就是个固定的,它就不可能有生灭的过程,它就不是无常的。我们人人都希望自己不无常,自己能够活十万八千岁多好!我们的无常是因为什么带来的?因为我们的每一个生命元素当中都有地火水风这个四大种性。四大种性是它的最基本的元素,所以它会变化。它不同的变化所以使我们有生死、有疾病,有头一天不如第二天,第三天又比第二天强,就有这些变化。
四大种性的这种观察被阿罗汉放大了。我们的形象、表层的形象,在阿罗汉的世界里面是没有的。手的形象、脚的形象,还有我们眼镜的形象、我们的胸牌、我们的文化衫的形象,这些都没有。在他的世界里面,他只有一类元素,就是“四大种”。“四大种性”是阿罗汉所亲自看到和正在体会的一种觉察,他的一种觉悟。
这个境界也是我们沾不了边的,那么我们现在能够沾边的是什么
我们现在能沾边的就是我们凡夫的世界观。凡夫的世界观,佛会不会去分析它
有人说:“你们现在科学家所说的某某道理是不对的,佛教说的才是对的。”何必这么辛苦呢
有人又说:“现在正是因为最有名的科学家,他们的世界观,我们佛教跟他说的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佛教也可信,就有更多的人来信佛。”干嘛要这样去分析
对于凡夫的世界观,佛根本就不分析!佛会说你这个地球——现在天文望远镜发现的地球,是对的还是错的吗
没有分析过!根本就不分析!佛对于我们现在的世界,只是说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无常的:随着人类的发展,世界观在不断的变化;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生观也在不断地提炼当中。最早的是母系氏族社会,后来是父系、奴隶社会、君主社会,到现在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在变。
这个变化,那是大家的业力!佛说:“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比洪水的力量还要巨大。”佛怎么会来抗拒呢?你们有什么世界观,就是什么世界观。这是暂时现象——暂时现象不谈对错!谈什么对错?在这里谈对错——浪费时间!学佛是来讨论这些问题的么?没有价值!暂时的世界观随着时代,随着人类的科技,随着人的生存方式在不断地变化着。这个世界观的问题,哪里有一个定论啊!随着我们的心量,随着我们的技巧的东西越来越精致,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就越来越扩大:我们的心到了哪里,我们的宇宙飞船就能飞到哪里去;我们的原子弹就能炸到哪里去(法师笑)。飞到哪里去是探索,炸到哪里是毁灭。探索、毁灭就是人类的现实:我们先探索,然后把好的技术,拿一部分做武器,拿一部分来充实生活;最后有了烦恼、不愉快了,就开始做毁灭的事情。人类的无常现象都在这里。
这个地方,我们没有办法来把它一概而论。连天主教——在西方社会显得那么高贵的一个宗教、在欧洲社会那么高贵,当烧死伽利略以后,自然科学发展了,最后还认错了。这是一个历史教训。我们佛教还来重复这个历史教训?多么愚蠢无知啊!
我们是不必要来确定凡夫的世界观只能是什么样的。佛教只是总结了经验,只说明了世界观的规律:第一是苦,第二是空,第三是无常。这是多么有价值、多么有智慧的总结啊!我们在这个地方不要去求统一,不要去求世界形式的统一。这个思维没有多少价值,有价值的是苦、空和无常这样一个对于世界观发展规律的总结。这个总结让我们驾驭在我们现实世界观之上,我们的眼光提升了以后,我们就有办法放弃凡夫的世界观来谋求圣人的世界观,我们才有可能进步。无休止的探讨——我们人的能量才能有多大,一个人的生命在漫长的生命长河当中那就是一个小水泡,用一个小水泡,用它来涵盖整个江河湖泊,不可能,所以有时候去做无用功那就太浪费了。
这个世界观,从凡夫的世界观而言,叫做“随许世俗”。所以龙树菩萨用他的最正统的佛教教义传承给了佛护论师,佛护论师传承给月称论师。佛护论师他们这一系的人也传承到中国——传给鸠摩罗什大师,也传到中国来。现在从印度到藏文,又把中观这一系最正统的正见知识又传承到了西藏。有了藏文译本以后,又被翻译成汉文译本。这些就把佛陀的这些纯正的看待世界的标准就给记录下来了。
我们是非常有幸的,明天我会送给大家一本书——我们自己的作品、北海禅院的作品,会谈到这个问题,都是这些的(掌声)——都是这个问题的精华纪录。希望大家明天就能够满愿。这个世界观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哪有那么复杂啊?有时候自己做无用功,当然了,就觉得没边,觉得越闹越糊涂。真正做一点有用功,你哪能不收获啊?佛教如果是只让人“悬而未决”,永远是“博大精深”而永无收获,那不说你们不学佛,我早就不学佛了!(掌声)
而且,世界观的这一部分,自从佛教认为“世俗是应该被随许的”,马上佛教就哄抬出了第二教义——就是不光只是世俗应当随许,世俗之后还应该确定一个正见的、理想的一个状态。所以佛教把世俗分成了“暂时”和“究竟”两部分。都是世俗,都还是没有开始修行的人,不修行的人要分成两步来理解世俗:
第一部分是暂时的世俗,这一部分是应当去随许它的。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好了——现在自然科学家他们用那么先进的手段,对世界有那么精密的判断,你一个信仰宗教的人,拿一点跟他不沾边的知识跟他去抗衡有什么价值?别人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我们干嘛要去怀疑他?自然现象我们许可就行了——龙树菩萨说这个叫做“随许世俗”。暂时的世俗部分是应当随许的,千万不要做糊涂事。我看昨天的争论,大家争论得很起劲,这都是“暂时世俗”。暂时世俗的问题我们那样的去使劲干什么?浪费啊。(掌声)
但暂时世俗之后有一个“究竟世俗”。“究竟世俗”就是我们要确定的正见。都是不修行的人,我们确定的“究竟世俗”叫做“相似的佛的知见”——佛的知见是伴随着佛的证悟的,我们知道“证悟”我们达不到;但他在证悟的状态之下,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对于我们个体人的认识,这个我们可以用知识的方式来了解。把这种了解作为我修行的方向,将来的修行就依靠这个来作为最直观的指导。这个“究竟世俗”——为什么叫“究竟”呢?因为它是直观的,它可以直通于佛境;为什么也叫“世俗”呢?因为我还没有得到佛的证悟,但佛证悟的是什么我已经知道了,从知识上了解了。世俗应该分成这么两块,这是龙树菩萨的正见。
诸位居士,我绝对不骗大家,如果你能够这样确定你的世俗观,确定你的世界和人生观,我敢给大家担保:你不会有太大的烦恼。信佛的居士的大烦恼,都是因为在这一块上弄不明白:到了该随许的时候,我要去修行;到了该修行的时候我随许了。这样互相牵扯,才导致了一些非常烦恼的问题发生。这个烦恼的产生原因就是因为觉得世俗生活跟我的信仰冲突了。这个冲突的主要原因还就是因为没有捋顺:有信仰的人也可以过世俗的生活——那是应该随许世俗的部分;有信仰的人也应该有一个修行理想——它是理想,并不是你现在就这样,它是理想,是你心里的追求。只要能这样确定,敢保证大家三年五年之后都是大菩萨!(掌声)
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世俗被分成了两个板块。胜义能不能再分成两个版块呢?就是佛的境界——比如说我们都已经修上来了,我们都已经修得跟佛差不多了、跟佛很接近了,那个时候还能不能把胜义的部分也分成两个板块?龙树菩萨说,胜义的部分不要再分了。因为随着你在向上修行,首先在你的生命当中消失的就是暂时世俗的那些现象,那些世界观和人生观就在你的生命历程当中逐渐消失——它们离开你了;你的理想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让你觉得它变成了真实的——就是“理想”变成了“我的现实”。当你发现你的理想在一步一步变成自身的现实的时候,再没有必要划分那些区域了。所以胜义谛只有一个,世俗谛可以分成两个。
这个就是“一,二,三”的问题。有“一,二,三”的这样一个结构形成,我们的学佛担保只会前进不会后退。所谓“一”就是一个佛果;“二”就是一个佛一个我;“三”就是三种结构:第一个结构是暂时的世俗谛,第二个结构是究竟的世俗谛,第三个就是唯一的胜义谛。
这个结构形成了,我们就可以说就是一个具备正知见的修行人了。成了具备正知见的修行人,也许你还没有开始修行,但是你浑身散发着一股朝气。有很多人就是只能有正见不能有修行的——我看居士当中,我们绝大多数人会这样:只能有正见不能有修行,暂时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样子也不错——我说这个样子也不错:我们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光明也有希望也有,我们慈悲也有智慧也有;我们既有欢喜又有希望,然后也可以给人信心、给人希望,也可以给人欢喜、给人健康。只要给人需要的,我们都能够给。为什么?我们虽然没有修行,可是我们可以代表佛陀的使者——众生需要什么,我明白他需要什么,我以佛的这样一个身份,或者是我以佛弟子的形象给别人送去帮助。
其实这是至关重要的。在现实生活当中,谁能保证自己能够修的非常严谨、非常成功呢?但世界观,我们不能正确的都不产生。我们现在的有些居士,一开始信佛就谈“你修的好不好啊”,“我修的不好不好啊”。这个修行的问题,是不是作为居士衡量彼此进步的唯一标准呢?完全不是。正见是第一标准。把正见确定起来了,我们的修行就是轻松和快乐,在进步着的。这个正见要是没有,修什么修啊
越修越烦恼,肯定是越修越矛盾——在修的时候认为自己又没有随许世俗,在随许世俗的时候认为又没有修行,两头事大。
如果是确立了这样一个正见——正见是我们的“思想后盾”,我们做任何一点善事都变成了一个伟大的修行,有很多人就想这样。我曾经看到《金刚经》里面说:具备正见和菩提心的人,他向别人布施了一滴水,这一滴水变成了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水来回报他,所以他的功德受用不尽。而且在《阿含经》里面说:人的功德就像一滴水,投入了大海就能永远不干。这个话我们可能有点熟悉,事实上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也说过这个话,然后雷锋也说过这个话。这个话都是佛教语言,也要感谢这两位伟人给我们的提示。(掌声)我们的功德要这么修:先确定一个正见,那么我们醒着也是在做功德,我们睡着了也是在做功德,这个多好啊!我们生烦恼也在做功德。为什么?如果确定了这样的正见,我们往往为一件正义的事情,为一件利益众生的事情而生烦恼——这个烦恼就变菩提,这个多好啊!生烦恼没有太大过失。(掌声)
如果是确立了这样的正见,我们做很小很小的功德就有巨大巨大的受益——这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唯一有的条件。你说你一个居士,你能到寺庙里去住几天呢?你能修几天的行啊?你修那几天的行就能担保自己永远不堕落?做的那一点点的功德你就敢担保那几天里真是有菩提心的吗?很难说。菩提心的第一保障就是正见,这个是关键。这个“第一保障”如果是有了,那么我们的生命就全都是坦途。就像一个渔网,这个渔网你摊在那儿,它的每一个部分你都捋不顺,你是障碍重重——你网不了鱼反而把自己给结死了;如果这个渔网你把那个纲提起来了,底下的所有的部分都是顺的——你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佛教就是这么一回事:难,难如上青天;易,易如反掌!
《众生世界历史大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