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众生世界历史大观▪P2

  ..续本文上一页行人,你干嘛要把我的世界观给变掉呢

  为什么要统一

  为什么必须要一致

  

  这个问题的结论是什么呢

  佛法也推出了一套世界观。这套世界观的目的是什么

  它的目的是把不一致的世界观逐渐地统一为一致的。统一成一致的目的呢——因为世界观一致了,大家就都成佛了。佛教并不是拿普通人不同的世界观进行去统一,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残酷统治——又回复到奴隶社会了,很可怕(法师笑)。佛教所推出的世界观是佛的世界观,不是我们的世界观。确立一个佛的世界观,我们开始来向佛的世界观来做学习、来进取、来探讨。得到了佛的世界观,我们学佛的正见先得到了;然后,按佛的行为方式去进行,佛的行为我们也能跟上;有了跟佛一样的见解、有类似于佛的行动,然后,跟佛一样的生存经验就产生了——那就是果位,那就是逐渐地转凡成圣。所以这个世界观是否必须一致,它里头还包含了这么几重的问题。

  咱们有时候是不太聪明的。反躬自问一下,这个不聪明在什么地方呢

  比如说喜马拉雅山旁边,前一段曾经有那么一件事:印度有个特别小的一种宗教支脉,修行瑜伽的两个人。他们那种瑜伽是不穿衣服的,在过去叫“裸形外道”,必须要睡在阳光下、躺在草丛里,然后他的生活方式还必须得最原始,必须得在石头上煮吃的,烧的只能是柴火,水只能是土里面去挖出来,别人送的矿泉水什么他们是不接受的。他们已经舍家弃欲,舍掉名利、舍掉很丰厚的财产到山林里去修行。两个人有一天到一个山坡前面,当时太阳出来了,背后是雪山,前面是温暖的太阳,到前面晒太阳,很快乐。两个人都坐在草垫子上,其中一个就向另外一个提出了一个要求——小小的要求:“您那个草,您那底下的草给我一把好不好?”对面那人说:“我为什么要给你呢?这草是你给我的,你现在要我还给你是不是?你是不是就不愿意施舍了,你把这个施舍的善行放弃了?”他说:“哪里是那么回事呢,我只是说我这里觉得有点缺,你给我来一把而已。”两个人从这里开始了争论。在争论之后,脸就红了,红到发紫了最后两个人打起来了。想一想:在一个白天烈日之下,这两个人也不穿衣服在那个地方打,他们的智慧在哪里呢?他可以舍家弃誉,可以抛弃那么多的财产,就为一把草他们就可以打一场——就是放弃了大的争执目标来争小东西。

  修行的问题也是这样的——我们如果是大的问题我们都还没有去关注,来争一些枝微末节的问题,那真是浪费时光。所以确定世界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像刚才这样的方式来确定,又是在重要当中的最重要。如果“世界是不是只有一个”、“世界观是否必须一致”这两个问题我们还没有确定下来,那其他的探讨都是多余的了,比较浪费时间。不知道这两天大家是不是探讨了一些在这两个问题之外的问题

  如果是一直在探讨,那就很辛苦了,白辛苦了!北海禅院举办这次夏令营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大家白辛苦,辛苦了就一定要有收获。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点真的,就不要在那里去绕。

  佛曾经告诉阿难尊者:“你要求直入涅槃,当识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是如来境地。”什么意思啊?就是说,你要是想直接地进入涅槃、进入佛的这个境界——涅槃不是死亡,并不是说你就直接去找死,不是这意思——你要是想直入涅槃,就是直接进入佛的证悟的成果,你应该认识两件事、两种颠倒的因:第一个颠倒的因就是“世界”,也就是世界观的问题;第二个颠倒的因就是“众生”,所谓的“众生”就是“我”,就是人的个体。因为世界观关系了另外一个东西,就是人生观——拿现在来说就是人生观了。“人生观”其实相当的不准确,“世界观”这个词也是很不准确的,拿佛教来说,用“外境”来确定比较准确。“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权且借用这两个名词——“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两种东西,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两种观念,在佛,叫做“二颠倒因”,这是两种颠倒,如果这个颠倒不产生就是佛境界——很简单。

  这话说的太容易了,就是说我们放弃了我的世界观、放弃了我的人生观,就是佛的境界,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呢?拿佛来说就是这么一回事,拿我们自己来说就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现在可怜啊,可怜在哪里呢?就像一个小猴子,好不容易爬到树上去,只揪住了一个树枝,而且那个树枝很小,在那里闪来闪去、闪来闪去。眼看着树枝快要断了,然后拼命地伸手抓后面的一个树枝,抓也抓不到,想把后面的树枝一甩,蹦一下往前面去抓那个。如果真的一甩,真的蹦出去了,麻烦更大:后面的这个树枝也放了,前面的也抓不住,结果就只能从高空落下。

  所以把眼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放弃了也不对,我们现在只能抉择、只能选择,佛的正见是什么?佛的正见,我们可以暂时以知识的方式来接受佛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知识的方式接受了以后,然后再按照佛的方式来行动,最终得到跟佛一样的证悟——这个就是自己来直接受用了。

  所以世界观和人生观,它关系到了我们能不能转凡成圣。举凡被世界公许的大的宗教,他的建立的基础都是这两个东西,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世界是怎么来的,然后这个人是怎么来的。这两个东西是直接提出来的问题,宗教都是如此的。但是我认为,在这些宗教当中解决得最完善的也就是佛教。

  孔子曾经这么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他对世界观和人生、做人观念的问题,他是说“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明,生不如死;道可明,死犹如生。过去说“有人的一死轻于鸿毛,有的人一死重于泰山”。真正重于泰山的死亡,过去的古人叫做“死犹如生”——死跟生是一样的,这就是有价值的死。革命烈士舍身取义,他的这个“死犹如生”和这个“死犹如生”不一样,他们取的是一个“义”字——这个“义”是伦理概念中的一个小部分,仅仅只取那一部分不是佛弟子理智的选择。

  在《起世经》和《本起因缘经》中,就都谈到了佛教对于世界观的一个认识。这种世界观的认识分成了几个层次:我们普通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在《起世经》经里面也谈了;如果按照佛的方式去学习,最终证悟阿罗汉果,阿罗汉对于世界观的认识也谈了;菩萨的这个世界观的问题也谈了。

  在这些世界观里面,首先确定一条就是:觉悟的人,他跟凡夫,世界观是不会混乱的。比如说,已经证悟到了菩萨,他得到了菩萨的世界观,他还有没有可能回去,还有没有可能回到一个凡夫去,他又变成一个凡人的世界观,有没有这种可能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然了,正常的佛弟子都说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回去。

  但有人就说了:“真如里边能够生无明,无明的第一个因就是佛性,佛性能够变出一个生死的种子。”这个话不要轻易去说它,如果这个话轻易去说它,人们的第二句话跟上来的就是:“佛也还会再轮回,佛还可以回来再生死。”这是一个很麻烦的事。用“无为”来产生“有为”,这是一个不合理的说法。“无为”没有物质基础,也没有生命基础,也没有形式的基础。本来那么形而上的一个板块的内容,你硬是让它产生形而下的一些生命,一些物质的东西,这个有可能吗?当然有人说,有人在早期曾经理解天主教,说“上帝,亚当夏娃他们是能够造人,上帝能够造世界”,这个说法我敢确定的给大家这么一个判断:即使是天主教本身,现在也会否认这样的说法。谁的宗教,把自己的教主变得能够生凡人、能够变世界、能够变出肮脏的世界来,谁愿意把自己的教主说成那样的呀?如果是说成那样的,那他将是祸患之源而不是解脱之源,这个带来的后果是会很严重。

  那么世界观在圣人和凡夫之间互相“串”世界观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有一个可能性,就是你认真学习,最终你一个凡夫的世界观变成了佛菩萨的,这是佛菩萨所希望的。这个虽然要串一次,但是也是九牛二虎,有人弄了一辈子没有多大成果。但是“道”,有时候就是一辈子学也没有穷尽——这是君子所期待的,没有穷尽,也是他们所期愿的。没有那种串法,就是佛的世界观突然变成一个凡夫的——一个宽广,突然变得十分狭隘。你想想:一个能看见我们这个礼堂全体的视角,怎么可能突然一下变得它只能看到一块地毯的一个花纹?这是不太可能的。

  在凡人,“觉”和“迷”是同在的,这是世界观的特点。虽然有三个层次的世界观:凡夫、罗汉和佛。但是凡夫这里的世界观,是“觉”和“迷”同在。所以佛就说:你们虽然是凡夫,你们是未觉的佛,你们本来是佛,只是没有觉悟而已。你们在这里,你们体会不到佛的觉悟,也仅仅就是因为你还有一个东西在遮障。你不去享受你的另外一个板块的快乐,你只在享受你这个烦恼和犹豫的部分。所以在凡人,是“觉”和“迷”同在的。在圣人,只有“觉”没有“迷”——只有觉悟的,没有迷惑的。所以圣人是不可能回过头来投入生死的,重新来变成生死凡夫是不可能的。他变成了生死凡夫,那是因为他在——他实际上自己安住在觉悟的境界当中,投入到我们的心性当中一个小小的他一个触角,他来体察,或者来分析、来救度而已。所以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们再向下面来了解。

  这个“世界观”在佛教里面通常说是缘起成就现象,所有的现象都是缘起来造就的。比如说为什么要“如幻”,佛教里面为什么要说外界都是“如幻”的?这个“如幻”很简单,说每个事物,比如说“聚木成林”,聚之则有,散之则无——这个林子,把木头聚成一个树林子,把这个木头都聚拢来,这个林子有了;把木头散开来,这个林子就消失。“众人成军”,把很多人聚成军队,把人聚到一块,这个军队就形成了;把这些人一散开,这个军队就消失了。当时早年,二次世界大战或者是解放战争时期,有的军队被打散了,并没有人人被打死。但是只要是一个军队的主力被打垮了,这个军队的形象就…

《众生世界历史大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走向未来的信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