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利器之轮 讲记 三

  《利器之轮》讲记(三) 智海法师讲述

  2002年·四川省内江市圣水寺

  各位同修,我们昨天已经讲到《利器之轮》的第十六段。第十七段,尽管在生活当中,我们或许说是发了自己的信心,皈依三宝,随时随地准备亲近大善知识。但是在生活当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事情,让我们心里面不舒服。亲近老师,无法得到老师的高兴;皈依三宝,好像很多时间过去了,三宝怎么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呢?我们祈求佛菩萨,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三宝好像没有理我,没有影响。原因是什么?我们要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检讨自己。亲近大善知识,无法取悦这些善知识,善知识对我们的行为或许说还没有给予指导;皈依三宝,三宝的感应好像还没有显现出来。那么这个时候,一般的人就会埋怨了。埋怨什么呢?埋怨三宝没有感应,埋怨佛法僧三宝不慈悲,埋怨老师好像没有很关注我。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学了佛,我们深信因果,明白这一切都是因果造成的。

  我们在现实的社会生活过程当中,应该检讨自己。检讨自己什么呢?在我们过去世的时候,和现在生的时候,我们没有遇到善知识,或者说没有追随这些善知识;对于三宝,我们也是非常轻视。没有把自己的恳切心、虔诚心、恭敬心显示出来。我们的内心里面,偏偏喜欢结交行恶的朋友,偏偏喜欢引诱我们进入红尘享受,造这种恶业,造那种恶业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过程当中,是不是这样的?周围都是叫你学好的,我们心里有点不大耐烦,厌烦这样的世界。这个又要叫我学善,那个又叫我学善,自己感觉不好受。学习的时候,老师在教育,家长也在教育,周围的一切人都在教育,都要说:“你好好努力哦!”感觉到的是什么?我们感觉到的是负担。我们学佛以后,每个同修见了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要行善事。”我们心里呢?偏偏我们行善事的这一片善愿,还没有发起来。我们内心里面,还喜欢放逸,还喜欢这边玩一下,那边玩一下。“只是叫我行善,为什么没有教我怎么享乐的呢!”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本身的愿心还在红尘的享受过程当中。我们轻视三宝,轻视善行,那么今天就因为我们对三宝的不恭敬,对善知识的不恭敬,我们今天遭受到了这样的命运。学习的时候,无法引起老师的高兴;修行的时候,好像迟迟得不到三宝的感应。这些都是来源于我们过去亲近恶因,不亲近善因这样的障碍。

  所以说,我们一旦反省到这样的因果行为的时候,我们今天就要发心,对这些能够教我知识、道德、修行的善知识,能够救我们出离苦海的佛法僧三宝,我们就要发一种决定心,时时刻刻不背离三宝,时时刻刻能恭敬三宝。遇到这些善知识,自己能够努力照善知识的教导去做,从我们内心里面发欢喜心,发随喜心。这个非常重要!愿意今天承受这样的恶果。我们无法得到善知识的垂青,我们现在迟迟得不到三宝的感应,我们不去埋怨善知识,不去埋怨三宝,以我现在承受这种恶果,愿天下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够把过去世不圆满的行为忏悔干净,都能够在今天的时间,就有人教我们;修行的时候,就有人引导我们。让我们求三宝加被的时候,因为我们的恭敬虔诚随即就能够得到感应。我们发愿,在承受这种结果的时候,我们发这样的善愿。

  在佛法上,一个就是接受我们过去世错误的行为,所引起的一种恶果,这叫受;第二个,把自己的善良心愿,布施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叫布施。时时刻刻,把受与布施两种法门修好。所以说,遇到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落实这样的修行法门,要立下坚固的誓愿。这是遇见我们在学习生活当中,或者说是在修行过程当中迟迟没有感应。念佛,念了几十年了,好像还没见到阿弥陀佛;修行,参禅打坐很久了,还没明心见性。它的障碍来自于哪里?就来自于这些地方。往昔时候,我们对佛法的背离,对善法的背离,就即使是在今天的世间,我们自己检查一下自己,内心里面是不是时时刻刻对佛法生起亲近的意愿?我们内心里面有没有背离三宝,背离修行的时间。当我们检查出内心里面有一种潜在的,想逃离于修行,想逃离于善法,想逃离于这些善知识,有没有这种心?有。表面上说:“善知识好呀,我们知道要这样学。”内心里一见到就躲:“咋今天就遇到了!”不修行的时候老是说这个修行如何如何之好,真正叫你修行的时候了,“哎哟,师父今天我没有空。”咋回事?怕修行。没有学习的时候,哦哟,这个咋样咋样地好,真正要叫你学习的时候:“算了,我还要玩一会儿。”是不是这样的呢?平时,他说佛法咋样好,真正有机会听经闻法了,我们又躲到一边去了。算了,我有这样的事情,我有那样的事情;有这样的障碍,有那样的障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障碍?说句老实不客气的话,就是我们过去世面临这种学习机遇的时候,我们内心里发的那颗心没有圆满。乃至于今天的时间,我们面临三宝,面临善知识,面临佛法的时候,我们自己虽然说表面上在听经闻法,但是我内心里面在想着其他的东西。希望去看会儿电视,打会儿游戏,睡会儿觉,聊会儿天,我们内心里面想的是这些东西。在业果行为上,这叫等起的心念。什么叫等起的心念?你今天面临这盆花,面临这个人你起一种什么样的心念,在以后你再遇到类似的人的时候,这种心念又起来了。它会起一种障碍。你发圆满的心,善心那比较好,走到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样的佛法,你比如说我们现在,我们就从欢喜心上说起走。老法师讲经,我一次两次听不懂,但是我欢喜,很难得遇到这样的老法师。我欢喜,我赞叹,我就是要听,听久了我就能听懂了。当你有这种欢喜心的时候,一天一天地增加,以后再遇到讲经说法的时候,我的内心它就不由自主地欢喜起来。这种心念,在佛法上就称之为等起。

  所以说,在整个学习和修行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欢喜心。这个欢喜心比较重要的。如果欢喜心你没有培养出来,那对不起,对以后它会有障碍。对佛法是这样,对世间上的善知识是这样,对我们周围的同修是这样。当你见到一个人,我们内心里是排斥的,是厌恶的,对不起,这个排斥的心理,厌恶的心理在下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它又同样地会涌起来。当这种心理一而再,再而三地涌起的时候,排斥的心理和厌恶的心理,它生起来一次就加深一次,生起来一次就加深一次。我们的业,就是在这样地增长。同样的道理,假如说生活当中有一个我见到非常欢喜的人,第一次见到欢喜,第二次见到欢喜,第三次见到欢喜,这样的欢喜心念也在不断地增加。所以说,修行实际上就是把这个道理用得非常好。我们面临生活的时候,你欢不欢喜?当你不欢喜的时候,你厌恶的心它就不断地增加;当你面临学习佛法的时候,你欢不欢喜?只要你内心里有一点点不欢喜,对不起,这一点点不欢喜的念头就像个种子一样,不断地在生长,不断地在扩大,不断地在增长它的力量。所以说要注意。

  我们内心里,欢喜不欢喜都是一颗种子。如果你不小心,增加的是对众生的厌恶心,对不起,你从众生身上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益。见了善知识,我们对善知识是排斥的,一次排斥,两次排斥,那么在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善知识,再想亲近善知识的时候,条件不具备了。你自己的业,起心动念,行为结果,把自己障碍住了。我们的业障来自于哪里?百分之七八十都来自于这个地方。所以说,我们现在说:“我有障碍了,我念这部经念不下去了,修行佛法修行不下去了,学习学不下去了。”这是什么?障碍。这个障碍来自于哪里?就是这样的心理,起心动念。所以说,要把这样的一种业果机制理解。理解了之后,在自己生活当中见了谁我都不嗔恨,见了谁我都不排斥,见了善知识我打心眼里高兴,打心眼里愿意亲近。皈依三宝,我愿意用我生命的力量来皈依;我们面对学习的时候,我全心全意用我至诚恳切的欢喜心来学习。这种心态比较重要。

  所以说,大德善知识教我们修行,修行有个诀窍。什么诀窍?就是说每次,比如说打坐,打坐的时候思维打坐的功德,让自己心里生欢喜心。坐在这里,让自己随着自己的呼吸,把心沉静下来,把其它的杂念全部驱赶开。当你坐得有点滋味了,正当利益生起有点滋味了,这个时候可以了,你可以下坐了。正在自己高峰的时候,不把这个势头用尽,正在欢喜境界的时候,要到达顶点了,好,我现在可以下坐了。为什么?始终培养我对打坐的欢喜心。只要你超过一点时间了,本来现在的功力只能够坐到半小时的,这半个小时之内你就觉得非常欢喜。如果说你打坐超过这半个小时,你心里的排斥情绪就起来了,身体上的反应它就起来了。身体上痛,心理上也就慢慢开始,“哎哟,还要不要坐呢?还要不要坐呢?”有点厌恶了。一旦过分了,有点厌恶出现的时候就已经过头了,就要让我们的欢喜正在起来的时候,好,我们可以留点余兴,留到下次再来享受。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出坐了。

  像这样,打坐一次,我就培养一次欢喜心;打坐一次,我就培养一次欢喜心。每次打坐,我都在培养欢喜心。负面的心理以及生理的反应,都还没有开始出现。这就是最初修行的诀窍。这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我们对打坐的欢喜心就培养得非常浓烈了。念佛也是这样的,功课也是这样的。为什么说一开始不要把功课定得太长?刚刚皈依,刚刚学习,我们一下就决定:“我要念五个小时!”开始念,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你心里还能够欢喜;再念,三个小时,四个小时的时候,“哎哟,我为什么要给自己定这么长的功课嘛!好难受呀!”心里就开始有反应了。当你心里开始出现反应的时候,它的负面因素就开始出现了。像这样久而久之积累起来的负面因素,它就是我们的障碍。所以说在生活当中,你面临任何一个众生都要明白,他是我们成佛的父母,是我们的法身父母…

《利器之轮 讲记 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药师经 讲记 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