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利器之輪 講記 叁

  《利器之輪》講記(叁) 智海法師講述

  2002年·四川省內江市聖水寺

  各位同修,我們昨天已經講到《利器之輪》的第十六段。第十七段,盡管在生活當中,我們或許說是發了自己的信心,皈依叁寶,隨時隨地准備親近大善知識。但是在生活當中,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事情,讓我們心裏面不舒服。親近老師,無法得到老師的高興;皈依叁寶,好像很多時間過去了,叁寶怎麼對我一點影響都沒有呢?我們祈求佛菩薩,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叁寶好像沒有理我,沒有影響。原因是什麼?我們要能夠在現實生活當中檢討自己。親近大善知識,無法取悅這些善知識,善知識對我們的行爲或許說還沒有給予指導;皈依叁寶,叁寶的感應好像還沒有顯現出來。那麼這個時候,一般的人就會埋怨了。埋怨什麼呢?埋怨叁寶沒有感應,埋怨佛法僧叁寶不慈悲,埋怨老師好像沒有很關注我。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學了佛,我們深信因果,明白這一切都是因果造成的。

  我們在現實的社會生活過程當中,應該檢討自己。檢討自己什麼呢?在我們過去世的時候,和現在生的時候,我們沒有遇到善知識,或者說沒有追隨這些善知識;對于叁寶,我們也是非常輕視。沒有把自己的懇切心、虔誠心、恭敬心顯示出來。我們的內心裏面,偏偏喜歡結交行惡的朋友,偏偏喜歡引誘我們進入紅塵享受,造這種惡業,造那種惡業的人。在我們現實生活過程當中,是不是這樣的?周圍都是叫你學好的,我們心裏有點不大耐煩,厭煩這樣的世界。這個又要叫我學善,那個又叫我學善,自己感覺不好受。學習的時候,老師在教育,家長也在教育,周圍的一切人都在教育,都要說:“你好好努力哦!”感覺到的是什麼?我們感覺到的是負擔。我們學佛以後,每個同修見了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行善事。”我們心裏呢?偏偏我們行善事的這一片善願,還沒有發起來。我們內心裏面,還喜歡放逸,還喜歡這邊玩一下,那邊玩一下。“只是叫我行善,爲什麼沒有教我怎麼享樂的呢!”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我們本身的願心還在紅塵的享受過程當中。我們輕視叁寶,輕視善行,那麼今天就因爲我們對叁寶的不恭敬,對善知識的不恭敬,我們今天遭受到了這樣的命運。學習的時候,無法引起老師的高興;修行的時候,好像遲遲得不到叁寶的感應。這些都是來源于我們過去親近惡因,不親近善因這樣的障礙。

  所以說,我們一旦反省到這樣的因果行爲的時候,我們今天就要發心,對這些能夠教我知識、道德、修行的善知識,能夠救我們出離苦海的佛法僧叁寶,我們就要發一種決定心,時時刻刻不背離叁寶,時時刻刻能恭敬叁寶。遇到這些善知識,自己能夠努力照善知識的教導去做,從我們內心裏面發歡喜心,發隨喜心。這個非常重要!願意今天承受這樣的惡果。我們無法得到善知識的垂青,我們現在遲遲得不到叁寶的感應,我們不去埋怨善知識,不去埋怨叁寶,以我現在承受這種惡果,願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都能夠把過去世不圓滿的行爲忏悔幹淨,都能夠在今天的時間,就有人教我們;修行的時候,就有人引導我們。讓我們求叁寶加被的時候,因爲我們的恭敬虔誠隨即就能夠得到感應。我們發願,在承受這種結果的時候,我們發這樣的善願。

  在佛法上,一個就是接受我們過去世錯誤的行爲,所引起的一種惡果,這叫受;第二個,把自己的善良心願,布施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這叫布施。時時刻刻,把受與布施兩種法門修好。所以說,遇到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要落實這樣的修行法門,要立下堅固的誓願。這是遇見我們在學習生活當中,或者說是在修行過程當中遲遲沒有感應。念佛,念了幾十年了,好像還沒見到阿彌陀佛;修行,參禅打坐很久了,還沒明心見性。它的障礙來自于哪裏?就來自于這些地方。往昔時候,我們對佛法的背離,對善法的背離,就即使是在今天的世間,我們自己檢查一下自己,內心裏面是不是時時刻刻對佛法生起親近的意願?我們內心裏面有沒有背離叁寶,背離修行的時間。當我們檢查出內心裏面有一種潛在的,想逃離于修行,想逃離于善法,想逃離于這些善知識,有沒有這種心?有。表面上說:“善知識好呀,我們知道要這樣學。”內心裏一見到就躲:“咋今天就遇到了!”不修行的時候老是說這個修行如何如何之好,真正叫你修行的時候了,“哎喲,師父今天我沒有空。”咋回事?怕修行。沒有學習的時候,哦喲,這個咋樣咋樣地好,真正要叫你學習的時候:“算了,我還要玩一會兒。”是不是這樣的呢?平時,他說佛法咋樣好,真正有機會聽經聞法了,我們又躲到一邊去了。算了,我有這樣的事情,我有那樣的事情;有這樣的障礙,有那樣的障礙。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障礙?說句老實不客氣的話,就是我們過去世面臨這種學習機遇的時候,我們內心裏發的那顆心沒有圓滿。乃至于今天的時間,我們面臨叁寶,面臨善知識,面臨佛法的時候,我們自己雖然說表面上在聽經聞法,但是我內心裏面在想著其他的東西。希望去看會兒電視,打會兒遊戲,睡會兒覺,聊會兒天,我們內心裏面想的是這些東西。在業果行爲上,這叫等起的心念。什麼叫等起的心念?你今天面臨這盆花,面臨這個人你起一種什麼樣的心念,在以後你再遇到類似的人的時候,這種心念又起來了。它會起一種障礙。你發圓滿的心,善心那比較好,走到什麼地方遇到什麼樣的佛法,你比如說我們現在,我們就從歡喜心上說起走。老法師講經,我一次兩次聽不懂,但是我歡喜,很難得遇到這樣的老法師。我歡喜,我贊歎,我就是要聽,聽久了我就能聽懂了。當你有這種歡喜心的時候,一天一天地增加,以後再遇到講經說法的時候,我的內心它就不由自主地歡喜起來。這種心念,在佛法上就稱之爲等起。

  所以說,在整個學習和修行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我們對生活方方面面的歡喜心。這個歡喜心比較重要的。如果歡喜心你沒有培養出來,那對不起,對以後它會有障礙。對佛法是這樣,對世間上的善知識是這樣,對我們周圍的同修是這樣。當你見到一個人,我們內心裏是排斥的,是厭惡的,對不起,這個排斥的心理,厭惡的心理在下一次見到他的時候,它又同樣地會湧起來。當這種心理一而再,再而叁地湧起的時候,排斥的心理和厭惡的心理,它生起來一次就加深一次,生起來一次就加深一次。我們的業,就是在這樣地增長。同樣的道理,假如說生活當中有一個我見到非常歡喜的人,第一次見到歡喜,第二次見到歡喜,第叁次見到歡喜,這樣的歡喜心念也在不斷地增加。所以說,修行實際上就是把這個道理用得非常好。我們面臨生活的時候,你歡不歡喜?當你不歡喜的時候,你厭惡的心它就不斷地增加;當你面臨學習佛法的時候,你歡不歡喜?只要你內心裏有一點點不歡喜,對不起,這一點點不歡喜的念頭就像個種子一樣,不斷地在生長,不斷地在擴大,不斷地在增長它的力量。所以說要注意。

  我們內心裏,歡喜不歡喜都是一顆種子。如果你不小心,增加的是對衆生的厭惡心,對不起,你從衆生身上不能夠得到很好的利益。見了善知識,我們對善知識是排斥的,一次排斥,兩次排斥,那麼在以後再遇到這樣的善知識,再想親近善知識的時候,條件不具備了。你自己的業,起心動念,行爲結果,把自己障礙住了。我們的業障來自于哪裏?百分之七八十都來自于這個地方。所以說,我們現在說:“我有障礙了,我念這部經念不下去了,修行佛法修行不下去了,學習學不下去了。”這是什麼?障礙。這個障礙來自于哪裏?就是這樣的心理,起心動念。所以說,要把這樣的一種業果機製理解。理解了之後,在自己生活當中見了誰我都不嗔恨,見了誰我都不排斥,見了善知識我打心眼裏高興,打心眼裏願意親近。皈依叁寶,我願意用我生命的力量來皈依;我們面對學習的時候,我全心全意用我至誠懇切的歡喜心來學習。這種心態比較重要。

  所以說,大德善知識教我們修行,修行有個訣竅。什麼訣竅?就是說每次,比如說打坐,打坐的時候思維打坐的功德,讓自己心裏生歡喜心。坐在這裏,讓自己隨著自己的呼吸,把心沈靜下來,把其它的雜念全部驅趕開。當你坐得有點滋味了,正當利益生起有點滋味了,這個時候可以了,你可以下坐了。正在自己高峰的時候,不把這個勢頭用盡,正在歡喜境界的時候,要到達頂點了,好,我現在可以下坐了。爲什麼?始終培養我對打坐的歡喜心。只要你超過一點時間了,本來現在的功力只能夠坐到半小時的,這半個小時之內你就覺得非常歡喜。如果說你打坐超過這半個小時,你心裏的排斥情緒就起來了,身體上的反應它就起來了。身體上痛,心理上也就慢慢開始,“哎喲,還要不要坐呢?還要不要坐呢?”有點厭惡了。一旦過分了,有點厭惡出現的時候就已經過頭了,就要讓我們的歡喜正在起來的時候,好,我們可以留點余興,留到下次再來享受。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出坐了。

  像這樣,打坐一次,我就培養一次歡喜心;打坐一次,我就培養一次歡喜心。每次打坐,我都在培養歡喜心。負面的心理以及生理的反應,都還沒有開始出現。這就是最初修行的訣竅。這樣子,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之後,我們對打坐的歡喜心就培養得非常濃烈了。念佛也是這樣的,功課也是這樣的。爲什麼說一開始不要把功課定得太長?剛剛皈依,剛剛學習,我們一下就決定:“我要念五個小時!”開始念,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你心裏還能夠歡喜;再念,叁個小時,四個小時的時候,“哎喲,我爲什麼要給自己定這麼長的功課嘛!好難受呀!”心裏就開始有反應了。當你心裏開始出現反應的時候,它的負面因素就開始出現了。像這樣久而久之積累起來的負面因素,它就是我們的障礙。所以說在生活當中,你面臨任何一個衆生都要明白,他是我們成佛的父母,是我們的法身父母…

《利器之輪 講記 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藥師經 講記 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