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五欲享受,人家说“万丈软红尘”。什么叫软红尘?就是昨天我们所说的,老虎吃了你,你都不知道,你还满以为高兴:“诶,这样的老虎还很漂亮,我还很喜欢!”那就是软红尘。把自己吃了都不知道。红尘的五欲享受就是这样的。男欢女爱,一旦沉进去了,要想拔出来,拔不出来了,烦恼重重。只有那种有大智慧、大力能的人,他在红尘当中,他不为红尘所诱惑。颠转把红尘当中的这些事情,五欲享受可以拿来锻炼自己修道。像原来,佛经上有个《维摩诘经》,你们看到过没有?那个就是在家大菩萨。这个在家大菩萨,他就有大智慧。他虽然说显现的是在家的身,但是他那颗心不为红尘所诱惑。他有妻子,有孩子,但是他自己的心那是非常特立独行的,非常有境界的。在这些世间上的五欲享受当中,把他限制不了。
所以,我们现在的人你就要分析,我究竟是大菩萨,还是一般凡夫?如果你是大菩萨,你吃肉也可以,在世间上种种放逸你也可以,它不能够动摇你的心。如果说,你反省一下,检查一下,你不是大菩萨,往往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你仅仅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凡夫当中的凡夫。像这些引起我们享受的五欲享受,它能够把我们的心牢牢地栓在什么?栓在红尘当中,而解脱不了。你非常容易受诱惑。你走出去,热天来了,那个眼睛就收不回来了,你最容易受诱惑。像这样的人,你就知道你是凡夫还是菩萨。菩萨走出去,随便你外在好漂亮,好庄严,他那个眼睛照样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己能够自主自心。那就是大菩萨的境界。如果你走出去,看到一百块钱掉在地上,估计你那只脚就挪不动了。周围看一下,左看右看没有人,赶紧把这一百块钱捡起来。那你就是受诱惑的凡夫。是不是这样子呢?
你在家里的时候,吃斋日,六斋日,吃斋了。哦哟,家里的人故意逗你,把猪肉、狗肉弄得很香,故意都要把电风扇吹上,把香味吹到你的鼻孔里。你一闻到这种香味:“哎呀,这个香得很呀!今天斋日的嘛,如果不是斋日我多吃点,斋日我就没有办法。”虽然说今天斋日我吃不到,他在给家里打招呼:“今天是斋日我不吃肉哦,你们不要逗我哦,今天做好的你给我留着,留着我明天吃。”那你就是受诱惑的凡夫。所以在生活当中,你看一下,你要分析,看一下我们自己是菩萨还是凡夫。如果是凡夫,你就不要沉沦在这种红尘的五欲享受过程当中,就要早求出离。所以,这是第一个偈语给我们所说的。
第二个偈语,它结合这种比喻来给我们说,那些非常伟大而无有畏惧的诸大菩萨,他们是全心全意地利益有情世间,利益大众,就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出现的。他们的心,都是一味地去关心这些受苦受难的众生,而不是关心自我的享受。那么,这种大菩萨他们在红尘的五欲享受过程当中,不受诱惑,能够自由自在。自己能够转境,而他们的心,不为环境所转。这种大菩萨。就像这个孔雀吃毒药,越毒的东西它吃了,生命力就越旺盛,它的羽毛就长得越来越光亮,形态也越来越威猛。这些诸大菩萨就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凡夫,往往始终想到的就是怎么样利自我。这种自私自利的心去不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去不掉。像这样的,我们就只能够什么?只能够在相当的保护措施之下。你比如,今天受三皈依,受五戒,它是一种保护。或者说,我们求升西方极乐世界,求阿弥陀佛大力来保障我们。不让我们轮回世间,不让我们在娑婆世间受诱惑经不起诱惑,而堕落于轮回。这第二个偈语,就给我们讲这个道理。所以说,菩萨与凡夫有相当大的距离。
第三个,从无始以来,我们追求飞黄腾达,但是在现实的生活当中,往往是连遭痛苦。生为凡夫的我们这些人,心性又非常软弱,往往在痛苦当中自己改变不了这种现实。在我们自己还相当痛苦的时候,要想让这些人去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利益别人,往往他就做不到。他说:“我自己都还在苦海过程当中,咋去帮助别人呢?没有办法。”像我们现在,劝很多人学佛,说学佛追求智慧,追求自由,追求自尊,追求自重,这个好。他说:“我现在连饭都吃不起,你喊我学佛,除非你拿一百万块钱给我,我就来学。”他为生活所困。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他为现实所困窘。抽不出精力来,发不起这样的心。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不能够去关心他人,一味的自私自利。要追求快乐,追求享受,但是这个快乐始终到不了。追求逃避痛苦,而这种痛苦如影随形,就像冤家一样追逐着我们。我们走到哪里,痛苦就追到哪里。
就像七世DL喇嘛所讲的,这种痛苦,我们想远离它,但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它就像什么?就像冤家对头一样地追着我们,死死地不放。那些快乐的幸福,是我们众生都在追求的,追求的这些东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头来,一辈子你看你追求到幸福没有呢?没有。幸福好像还远在天边。这种现实,永无止息。我们面对这样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倍加痛苦,倍加迷惑。对于认识真理,就有距离。那么,这些菩萨们往往就是为众生而受苦,我现在受点苦没有关系,我现在为众生而受苦!释迦牟尼佛修道,为众生而修道,乃至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他都是为众生。在这种彻底利益众生的心态过程当中,他能够心甘情愿地,以受苦受累来锻炼自己的什么?锻炼自己的心性。来锻炼我们那颗自私自利的心,来对治我们自我的一种执着。这是菩萨。他们就是这样的心境。
我们现在呢?这种心境是老学老学,学不到。像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他们就是发了菩提心,迅速地能够以原来的自我的心来利益众生;以原来损伤众生的心,来损伤对自我的一种执着,来损伤对自我烦恼的一种强烈的执着。就因为他们敢于这样做,所以说迅速地他们就离开凡夫的境界,他们成为菩萨了。于世出世间法,他们非常自由自在,再也不受这种生死轮回的约束。它的原因在哪里?就在这种发大菩提心,为利益众生而受苦。所以,以往我们上学读课文,课文上都说“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世间上的艰难困苦,它就是成就我们的。成就我们的什么?成就我们的能力。“不历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你像在家里,家里经常都在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当小孩子,学习不刻苦,你要想做人上人,怎么做得到!做不到的。
这个世间上都知道,都能够说得到,我们现在呢?但是从小到大,我们有几个愿意吃苦呢?哪几个愿意为众生而吃苦呢?所以说,这样的心态我们今天就应该认识清楚。以众生的心态,我们始终处在众生的过程中,要想自私自利,偏偏真真实实利益众生的道理没有掌握到的。所以说,我们追求快乐,永远得不到快乐。所以,我们逃避痛苦,痛苦始终如影随形。要认识到,一个凡夫心态跟一个菩萨心态。菩萨,因为利益众生而受苦,因为受苦而迅速地对治了我的烦恼、我的执着,迅速地解脱了。凡夫呢?因为自私自利的心,始终追求自私自利,自我享受,那么痛苦解决不了,幸福追求不到。这是一个现实,要让我们觉察这些。这是第三个偈语。
第四个偈语,它给我们说,除非我们发心修学下士道、中士道,已脱离了这些恶道的轮回,证悟了不生不灭的无生法理,否则我们永远无法了悟大乘思想,也不能够以现实的苦恼为修行法门。这就给我们解释了,在现代的世间上,如果说我们不发心从下士道开始修起,一直到中士道。下士道是什么?大家不知道。深信因果、奉行善法、拒绝恶法,那叫下世道。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就给我们讲,共下士道,是所有成佛做主,成大菩萨的人都要从这个地方修起的。我们就只想做佛菩萨,我们就不从善恶、因果开始做起,这是不行的。所以说,非得要从共下士道修起。从开始皈依三宝、深信因果、勤做善法、断除所有一切恶法,这叫下士道。
为啥称之为下士道呢?把这样的善恶因果做起来了,多做善法,至少我们能够保住人生,不至于失去人生。这个人生非常难得的,“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佛经上跟我们讲,人生非常难得。为什么非常难得呢?它举了一个比喻,像大海当中,茫茫无有边际,海底下有一只吓了眼的乌龟,一千年才从海底浮上来一次。这天它浮上来了,一千年的时间到了,它浮上来了。这只乌龟想在海面上找到一块木板,很难啊!一千年才浮上来一次,又刚好碰到一块木板。它从海子里面浮起来,浮起来又刚刚遇到这块木板,你想想,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小、非常小,几乎为零。它才可以暂时地得到休息。就像我们现在得到的人生一样。那只吓了眼的乌龟,它能够在海面上找到一块木板,作为暂时休息的地方,就相当于我们得到人生这样的结果。非常难!为什么难呢?海子那么宽,茫茫无有边际,而这个乌龟一千年才浮上来一次,浮上来又刚好有块木板,你说这个几率小不小?而且这只乌龟还是吓了眼睛的,它找得到找不到?
所以,举的例子就给我们说明,得到人生非常之艰难。为啥非常艰难?我们说果上的艰难来自于因上的艰难。佛经上就给我们讲这样的道理。怎么艰难呢?因为我们因上,很难发得起修善的心。你比如说,修行的方法最初是布施,接着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波罗蜜。那我们现在最容易修行的是布施波罗蜜,但是布施对我们来所是那么简单的吗?不是那么简单。布施,对于我们现前的每个同修来说,好像都那么艰难。
老法师,九几年的时候亲近他,给他背包包,当侍者。他就讲,他从小出家,从贫苦家庭里出来。十几岁,因为多病多灾很早就出了家,十五岁就出了家。十三岁,还是十五岁就出了家了。他出了家之后,你看他今年七十九岁了,明年马上就到八十岁了。他十二岁出家,你看是哪一年,那个时候的经济多艰难。对不对?出了家,那些居士供养他十块钱。十块钱就比较多了,他拿到欢喜得很。师父就说:“小和尚,你那十块钱…
《利器之轮 讲记 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