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五欲享受,人家說“萬丈軟紅塵”。什麼叫軟紅塵?就是昨天我們所說的,老虎吃了你,你都不知道,你還滿以爲高興:“诶,這樣的老虎還很漂亮,我還很喜歡!”那就是軟紅塵。把自己吃了都不知道。紅塵的五欲享受就是這樣的。男歡女愛,一旦沈進去了,要想拔出來,拔不出來了,煩惱重重。只有那種有大智慧、大力能的人,他在紅塵當中,他不爲紅塵所誘惑。顛轉把紅塵當中的這些事情,五欲享受可以拿來鍛煉自己修道。像原來,佛經上有個《維摩诘經》,你們看到過沒有?那個就是在家大菩薩。這個在家大菩薩,他就有大智慧。他雖然說顯現的是在家的身,但是他那顆心不爲紅塵所誘惑。他有妻子,有孩子,但是他自己的心那是非常特立獨行的,非常有境界的。在這些世間上的五欲享受當中,把他限製不了。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你就要分析,我究竟是大菩薩,還是一般凡夫?如果你是大菩薩,你吃肉也可以,在世間上種種放逸你也可以,它不能夠動搖你的心。如果說,你反省一下,檢查一下,你不是大菩薩,往往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你僅僅是一個非常軟弱的人,凡夫當中的凡夫。像這些引起我們享受的五欲享受,它能夠把我們的心牢牢地栓在什麼?栓在紅塵當中,而解脫不了。你非常容易受誘惑。你走出去,熱天來了,那個眼睛就收不回來了,你最容易受誘惑。像這樣的人,你就知道你是凡夫還是菩薩。菩薩走出去,隨便你外在好漂亮,好莊嚴,他那個眼睛照樣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己能夠自主自心。那就是大菩薩的境界。如果你走出去,看到一百塊錢掉在地上,估計你那只腳就挪不動了。周圍看一下,左看右看沒有人,趕緊把這一百塊錢撿起來。那你就是受誘惑的凡夫。是不是這樣子呢?
你在家裏的時候,吃齋日,六齋日,吃齋了。哦喲,家裏的人故意逗你,把豬肉、狗肉弄得很香,故意都要把電風扇吹上,把香味吹到你的鼻孔裏。你一聞到這種香味:“哎呀,這個香得很呀!今天齋日的嘛,如果不是齋日我多吃點,齋日我就沒有辦法。”雖然說今天齋日我吃不到,他在給家裏打招呼:“今天是齋日我不吃肉哦,你們不要逗我哦,今天做好的你給我留著,留著我明天吃。”那你就是受誘惑的凡夫。所以在生活當中,你看一下,你要分析,看一下我們自己是菩薩還是凡夫。如果是凡夫,你就不要沈淪在這種紅塵的五欲享受過程當中,就要早求出離。所以,這是第一個偈語給我們所說的。
第二個偈語,它結合這種比喻來給我們說,那些非常偉大而無有畏懼的諸大菩薩,他們是全心全意地利益有情世間,利益大衆,就是爲了普度衆生而出現的。他們的心,都是一味地去關心這些受苦受難的衆生,而不是關心自我的享受。那麼,這種大菩薩他們在紅塵的五欲享受過程當中,不受誘惑,能夠自由自在。自己能夠轉境,而他們的心,不爲環境所轉。這種大菩薩。就像這個孔雀吃毒藥,越毒的東西它吃了,生命力就越旺盛,它的羽毛就長得越來越光亮,形態也越來越威猛。這些諸大菩薩就是這樣子。但是我們凡夫,往往始終想到的就是怎麼樣利自我。這種自私自利的心去不掉,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都去不掉。像這樣的,我們就只能夠什麼?只能夠在相當的保護措施之下。你比如,今天受叁皈依,受五戒,它是一種保護。或者說,我們求升西方極樂世界,求阿彌陀佛大力來保障我們。不讓我們輪回世間,不讓我們在娑婆世間受誘惑經不起誘惑,而墮落于輪回。這第二個偈語,就給我們講這個道理。所以說,菩薩與凡夫有相當大的距離。
第叁個,從無始以來,我們追求飛黃騰達,但是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往往是連遭痛苦。生爲凡夫的我們這些人,心性又非常軟弱,往往在痛苦當中自己改變不了這種現實。在我們自己還相當痛苦的時候,要想讓這些人去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利益別人,往往他就做不到。他說:“我自己都還在苦海過程當中,咋去幫助別人呢?沒有辦法。”像我們現在,勸很多人學佛,說學佛追求智慧,追求自由,追求自尊,追求自重,這個好。他說:“我現在連飯都吃不起,你喊我學佛,除非你拿一百萬塊錢給我,我就來學。”他爲生活所困。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他爲現實所困窘。抽不出精力來,發不起這樣的心。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不能夠去關心他人,一味的自私自利。要追求快樂,追求享受,但是這個快樂始終到不了。追求逃避痛苦,而這種痛苦如影隨形,就像冤家一樣追逐著我們。我們走到哪裏,痛苦就追到哪裏。
就像七世DL喇嘛所講的,這種痛苦,我們想遠離它,但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它就像什麼?就像冤家對頭一樣地追著我們,死死地不放。那些快樂的幸福,是我們衆生都在追求的,追求的這些東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到頭來,一輩子你看你追求到幸福沒有呢?沒有。幸福好像還遠在天邊。這種現實,永無止息。我們面對這樣一種現實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倍加痛苦,倍加迷惑。對于認識真理,就有距離。那麼,這些菩薩們往往就是爲衆生而受苦,我現在受點苦沒有關系,我現在爲衆生而受苦!釋迦牟尼佛修道,爲衆生而修道,乃至舍身飼虎,割肉喂鷹,他都是爲衆生。在這種徹底利益衆生的心態過程當中,他能夠心甘情願地,以受苦受累來鍛煉自己的什麼?鍛煉自己的心性。來鍛煉我們那顆自私自利的心,來對治我們自我的一種執著。這是菩薩。他們就是這樣的心境。
我們現在呢?這種心境是老學老學,學不到。像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他們就是發了菩提心,迅速地能夠以原來的自我的心來利益衆生;以原來損傷衆生的心,來損傷對自我的一種執著,來損傷對自我煩惱的一種強烈的執著。就因爲他們敢于這樣做,所以說迅速地他們就離開凡夫的境界,他們成爲菩薩了。于世出世間法,他們非常自由自在,再也不受這種生死輪回的約束。它的原因在哪裏?就在這種發大菩提心,爲利益衆生而受苦。所以,以往我們上學讀課文,課文上都說“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世間上的艱難困苦,它就是成就我們的。成就我們的什麼?成就我們的能力。“不曆一番寒徹苦,哪得梅花撲鼻香。”你像在家裏,家裏經常都在教“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你當小孩子,學習不刻苦,你要想做人上人,怎麼做得到!做不到的。
這個世間上都知道,都能夠說得到,我們現在呢?但是從小到大,我們有幾個願意吃苦呢?哪幾個願意爲衆生而吃苦呢?所以說,這樣的心態我們今天就應該認識清楚。以衆生的心態,我們始終處在衆生的過程中,要想自私自利,偏偏真真實實利益衆生的道理沒有掌握到的。所以說,我們追求快樂,永遠得不到快樂。所以,我們逃避痛苦,痛苦始終如影隨形。要認識到,一個凡夫心態跟一個菩薩心態。菩薩,因爲利益衆生而受苦,因爲受苦而迅速地對治了我的煩惱、我的執著,迅速地解脫了。凡夫呢?因爲自私自利的心,始終追求自私自利,自我享受,那麼痛苦解決不了,幸福追求不到。這是一個現實,要讓我們覺察這些。這是第叁個偈語。
第四個偈語,它給我們說,除非我們發心修學下士道、中士道,已脫離了這些惡道的輪回,證悟了不生不滅的無生法理,否則我們永遠無法了悟大乘思想,也不能夠以現實的苦惱爲修行法門。這就給我們解釋了,在現代的世間上,如果說我們不發心從下士道開始修起,一直到中士道。下士道是什麼?大家不知道。深信因果、奉行善法、拒絕惡法,那叫下世道。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就給我們講,共下士道,是所有成佛做主,成大菩薩的人都要從這個地方修起的。我們就只想做佛菩薩,我們就不從善惡、因果開始做起,這是不行的。所以說,非得要從共下士道修起。從開始皈依叁寶、深信因果、勤做善法、斷除所有一切惡法,這叫下士道。
爲啥稱之爲下士道呢?把這樣的善惡因果做起來了,多做善法,至少我們能夠保住人生,不至于失去人生。這個人生非常難得的,“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佛經上跟我們講,人生非常難得。爲什麼非常難得呢?它舉了一個比喻,像大海當中,茫茫無有邊際,海底下有一只嚇了眼的烏龜,一千年才從海底浮上來一次。這天它浮上來了,一千年的時間到了,它浮上來了。這只烏龜想在海面上找到一塊木板,很難啊!一千年才浮上來一次,又剛好碰到一塊木板。它從海子裏面浮起來,浮起來又剛剛遇到這塊木板,你想想,這個可能性是非常小、非常小,幾乎爲零。它才可以暫時地得到休息。就像我們現在得到的人生一樣。那只嚇了眼的烏龜,它能夠在海面上找到一塊木板,作爲暫時休息的地方,就相當于我們得到人生這樣的結果。非常難!爲什麼難呢?海子那麼寬,茫茫無有邊際,而這個烏龜一千年才浮上來一次,浮上來又剛好有塊木板,你說這個幾率小不小?而且這只烏龜還是嚇了眼睛的,它找得到找不到?
所以,舉的例子就給我們說明,得到人生非常之艱難。爲啥非常艱難?我們說果上的艱難來自于因上的艱難。佛經上就給我們講這樣的道理。怎麼艱難呢?因爲我們因上,很難發得起修善的心。你比如說,修行的方法最初是布施,接著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六度波羅蜜。那我們現在最容易修行的是布施波羅蜜,但是布施對我們來所是那麼簡單的嗎?不是那麼簡單。布施,對于我們現前的每個同修來說,好像都那麼艱難。
老法師,九幾年的時候親近他,給他背包包,當侍者。他就講,他從小出家,從貧苦家庭裏出來。十幾歲,因爲多病多災很早就出了家,十五歲就出了家。十叁歲,還是十五歲就出了家了。他出了家之後,你看他今年七十九歲了,明年馬上就到八十歲了。他十二歲出家,你看是哪一年,那個時候的經濟多艱難。對不對?出了家,那些居士供養他十塊錢。十塊錢就比較多了,他拿到歡喜得很。師父就說:“小和尚,你那十塊錢…
《利器之輪 講記 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