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尘种种精彩,早早入道?答:可能入道之后更精彩!
41,问:禅师与法师的区别?答:没有本质上的区分,禅师有一种离开语言文字的技术,能够穿透人性,指示觉性。
42,问:禅师,修行为了什么?我真的想不通!答:许多修行人都是在自苦"身心",解脱难道就是受苦吗?如果说是受苦也怡然自得,为什么脸像个苦瓜?佛法说:修行,先要「现在乐」,再追求「未来乐」,进而达到「究竟乐」。一个现在不快乐的家伙,未来能快乐吗?更不要说究竟乐了!修行路上,快乐是第一著。
43,问:师父,请介绍一下时间?答:时间,介概念要问哲学家,佛教说时间是不单独存在的,是由于一些事件的相继发生,在这些事件上抽离出时间的概念。我们以为时间单独存在,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其实不然,因此如果在禅定状态,长时间好像一弹指间,就是因为心定止一缘,不起其余分别而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44,问:师父好,人为什么会为情所困?答:因为我们因"情"而生,情是正常的;为情所困——其实,只是自己思想里的情,困住了自己,纠缠着别人?!
45,问:禅师,我好困惑,我们的人生究竟有意义吗?答:人生没有意义!因为我们都会死,在这个意义来说,人生毫无意义,但是,有意义的是:我们现在还活着,我们可以给自己的人生立一个意义,有人立的意义可以经过千万年温暖人心,有人的意义短暂到他还活着,就已经死翘翘。
46,问:禅师,打坐看见光是怎么回事?答:先检查家里线路灯泡什么的,确认没有问题,再说!
47,问:禅师,佛是什么?答:不知道!问:我问的是不是太初级了?答:题问是非常高级的,问题是偶不是佛,因此不知道佛是什么!
48,问:禅师,我想修行“观自在”的法门,怎么做?答:“观”察“自”己此刻只“在”自己脚步所在的地方,不在余处——这就是“观自在法门”。我们总是向远处去求玄,而错过了当下每一个瞬间的觉悟,这就使得我们无法在当下“自在”,因为你此刻不在!
49,问:禅师,我想过平静的生活!答:没有平静的生活,只有平静的心!生活里总是有这事那事,不可能一直无事,但可以修行一一让心平静,波澜不惊。
50,问:“师傅,某些事情上我感觉我很幸福,还有一些感觉不幸福。”答:“哦!这就对了,白天结束就是黑夜,快乐过了就是悲伤!”
51,问:禅师,佛法为什么最重当下?答:因为过去已去,永远不可能再回来;未来未来,还只是个想法;此刻才最重要,但是却被你对过去的留恋与未来的妄想而砸烂,请认真思考:当下,你正在思考!
52,问:禅师,如何看待明星学佛?答:明星学佛实在是件好事情,因他们是公众人物,人气旺,如果能够修行转化自我,提升人生的境界,成为名符其实的「明星」,这一定会造成大家对佛法的好感,而使许多人了解佛法。
53,问:禅师,佛法修行开悟是什么感觉?答:据说是好像在平常最熟悉的地方迷了路,走了很久都无法找到出路,却突然在一转身间都明白过来!一切照旧,却又全然不同,从此悠游自在,随心在禅。
54,问:禅师,如何看"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答:便便好像也可以穿过嘛,为什么只拣肉肉?借口,十分的借口!
55,问:禅师,何为友?答:友分四种1)如花,艳时盈怀,萎时丢弃。2)如秤,与物重则头低,与物轻则头仰。3)如山,可借之登高望远,送翠成荫。4)如地,一粒种百粒收,默默承担。
56,问:禅师,修行人为什么都比较爱茶?答:茶可悟道!所谓:水~冷暖之间,冷暖自知;茶~浓淡之间,浓淡自尝;出汤~快满之间,快慢自持;撒茶~多少之间,平等以散;闻香~远近之间,远近天然;品茗~甜苦之间,甜苦具味;洗具~染净之间,染净自受!总之,茶事通道,于一席之间体会全部人生之缘!
57,问:禅师,修行人为什么都比较爱茶?答:茶可悟道!所谓:水~冷暖之间,冷暖自知;茶~浓淡之间,浓淡自尝;出汤~快满之间,快慢自持;撒茶~多少之间,平等以散;闻香~远近之间,远近天然;品茗~甜苦之间,甜苦具味;洗具~染净之间,染净自受!总之,茶事通道,于一席之间体会全部人生之缘!
58,问:禅师,修行多年你究竟悟到了什么?答:我们终将一死,因此现在可以好好的活着;我们实际上一无所有,要更好的利用现在的一些东西;我们只能活在当下的这一瞬间,不可能活在过去或未来;我们看起来有高低贵贱之分,其实这些只是一种概念,实际上不存在身份差别;我们想要的太多,实际上必要的不多!
59,问:禅师,我想向您求佛法,请给些指示?答:你看见了没有?"我和你一样",此刻都一无所有的站在这里;我看见自己一无所有,因此无所牵挂,可以随时离开;你看不见一无所有,不断折腾,总想有许多东东,结果"被拥有"。求佛法有什么用?还不是又增加了些闲置!
60,问:禅师,什么才是好人?答:介个概念大了去了,我们说小,好人的标准就是"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曾见有所谓"存好心"者,满口是非言,一把荒唐举,自以为是「好人」,其实是「坏淫」一个,再好的存心如果行为表现出来不好,带有副作用,这还是「坏淫」一个。
61,问:禅师,如果时间是能忘掉痛苦的事件,那么修行的目的是什么?答:修行的目的是接受这些痛苦,因为他已经发生了,为了已经发生并且不能改变的事实去痛苦,这实在是白费力气,不够爱惜自己的好心情!
62,问:禅师,如何忘了痛苦的事情?答:没有过不去的!时间久了想记都需要费力,就自然忘了。
63,问:禅师,面对诽谤和恶意中伤您如何自处?答:他(她)因为内心贪瞋痴的烦恼已经苦成介样,这个时候除了慈悲我们还怎能选择其它,愿一切众生永脱苦轮!
64,问:禅师,道教为什么有称"真人"?答:介问题有些越界吖!真人,即至"真"之"人",如果我们心真、语真、行为真,即名副其实之"真人",这是不容易达到的,一念谄媚即失之交臂。
65,问:禅师,我等在职场面对许多人我是非,如何处之?答:这些都是一阵风吹过,"虚"滴,你们职场人更加应该在意那些"实"滴!不要务虚,应该务实。
66,问:禅师,应以什么心对待现在各种作恶人?答:先努力保持自己是个好人!问心无愧,才有力量评断他人,同时也有力量转化他人。
67,问:禅师,修行人不是一定要没有分别心吗?答:如果修行人到了什么都不分别,吃饭和吃屎一样,活着和死了一样,男人和女人一样,我宁愿有分别的活着,好好吃饭!木头没有分别,岂不是已经修成?佛法的无分别不是这样讲滴。一一"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空性)而不动"。
68,问:禅师,纷争的根源是什么?答:世间所争者不外权、名、色、利,综合而言只一个"贪"字。
69,问:禅师,你一般用什么方法帮助来访者?答:在来访者面前,我的存在有如一面平静的镜子,让来访者如实的看见自己,他会自己审视,并且找到帮助自己方法。
70,问:禅师,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内心足够强大?答:忍财,忍权,忍利,忍色。佛陀在「遗教经」上说:能行忍者,方可名为"有力大人"。"凡事都能够忍得住"——这就是让一个人内心强大的秘诀。
71,问:禅师,如何看待周易算卦?答:周,周流循环;易,更替变易,周易即是循环变化,这是自然的律则。所谓算卦,乃根据自然的规律表征,推衍出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之大概,这有什么神奇!周易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抓住自然的规律,改变自己,创造良好的未来。因此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论。
72,问:禅师,为什么修行久了之后反感觉离佛越来越远?答:这是因为起初的激情消褪;以为很快就可以成功,结果不是那么回事;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及以前理解中的佛教。这些都是好现象,没必要担心,努力继续深入下去!
73,问:禅师,怎样修禅?答:观照你当下的状态,不断的回到当下,全心全意的体会活在此刻的感受,无论是走路、吃饭、说话、睡觉
都只是观照当下身心正在发生的一切,我们所谓的过去与未来,对于当下来说其实都只是个想法,并不真实,你最终会发现"一切都只在这当下的一瞬间稍纵即逝",这就是禅修!
74,问:禅师,手机会不会影响你的修行?答:如果手机可以影响修行,这说明手机比修行还要厉害,那我就去"修手机"。
75,問:法師,究竟什麼才是信仰
答:信仰在普通而言就是"信靠"與"仰望",信靠自己所相信的,並且仰望自己有一天能達到某種高度。究實而言即一一相信我們有能力改變自己!
76,问:法师,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什么是爱情和婚姻?答:这些问题问我实在是有些"跨界"。不过许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也曾经细细观察思考,我认为爱情是"迷惑(说不明白)",婚姻是"两个人一起迷惑",爱情和婚姻是"大家一起迷惑"!哎,我有些迷惑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78,问:法师,什么是哲学?答:哲学就是不直接说(也许哲学家本身也说不清楚),折一下,再折一下,这就是"哲学"。
79,问:法师,能不能给想要创业的我一些建议?答:创业,其实是一些"因缘"的把握。即: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自我);研究市场的脉动走向(外在);看看有没有帮助你的贵人(人缘);再就是你的福气及努力(福气相当重要)。总的来说:兴趣、专业、定位、模式、资金、贵人、福德。
80,问:法师,请诠释爱与执的区别!答:爱与执同是以"我为中心"的需要,爱比执轻些,好听些。两者其实同为内心深深的需要
81,问:法师,我禅坐…
《云乡禅师《问答百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