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鄉禅師《問答百錄》▪P2

  ..續本文上一頁塵種種精彩,早早入道?答:可能入道之後更精彩!

  41,問:禅師與法師的區別?答:沒有本質上的區分,禅師有一種離開語言文字的技術,能夠穿透人性,指示覺性。

  42,問:禅師,修行爲了什麼?我真的想不通!答:許多修行人都是在自苦"身心",解脫難道就是受苦嗎?如果說是受苦也怡然自得,爲什麼臉像個苦瓜?佛法說:修行,先要「現在樂」,再追求「未來樂」,進而達到「究竟樂」。一個現在不快樂的家夥,未來能快樂嗎?更不要說究竟樂了!修行路上,快樂是第一著。

  43,問:師父,請介紹一下時間?答:時間,介概念要問哲學家,佛教說時間是不單獨存在的,是由于一些事件的相繼發生,在這些事件上抽離出時間的概念。我們以爲時間單獨存在,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其實不然,因此如果在禅定狀態,長時間好像一彈指間,就是因爲心定止一緣,不起其余分別而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44,問:師父好,人爲什麼會爲情所困?答:因爲我們因"情"而生,情是正常的;爲情所困——其實,只是自己思想裏的情,困住了自己,糾纏著別人?!

  45,問:禅師,我好困惑,我們的人生究竟有意義嗎?答:人生沒有意義!因爲我們都會死,在這個意義來說,人生毫無意義,但是,有意義的是:我們現在還活著,我們可以給自己的人生立一個意義,有人立的意義可以經過千萬年溫暖人心,有人的意義短暫到他還活著,就已經死翹翹。

  46,問:禅師,打坐看見光是怎麼回事?答:先檢查家裏線路燈泡什麼的,確認沒有問題,再說!

  47,問:禅師,佛是什麼?答:不知道!問:我問的是不是太初級了?答:題問是非常高級的,問題是偶不是佛,因此不知道佛是什麼!

  48,問:禅師,我想修行“觀自在”的法門,怎麼做?答:“觀”察“自”己此刻只“在”自己腳步所在的地方,不在余處——這就是“觀自在法門”。我們總是向遠處去求玄,而錯過了當下每一個瞬間的覺悟,這就使得我們無法在當下“自在”,因爲你此刻不在!

  49,問:禅師,我想過平靜的生活!答:沒有平靜的生活,只有平靜的心!生活裏總是有這事那事,不可能一直無事,但可以修行一一讓心平靜,波瀾不驚。

  50,問:“師傅,某些事情上我感覺我很幸福,還有一些感覺不幸福。”答:“哦!這就對了,白天結束就是黑夜,快樂過了就是悲傷!”

  51,問:禅師,佛法爲什麼最重當下?答:因爲過去已去,永遠不可能再回來;未來未來,還只是個想法;此刻才最重要,但是卻被你對過去的留戀與未來的妄想而砸爛,請認真思考:當下,你正在思考!

  52,問:禅師,如何看待明星學佛?答:明星學佛實在是件好事情,因他們是公衆人物,人氣旺,如果能夠修行轉化自我,提升人生的境界,成爲名符其實的「明星」,這一定會造成大家對佛法的好感,而使許多人了解佛法。

  53,問:禅師,佛法修行開悟是什麼感覺?答:據說是好像在平常最熟悉的地方迷了路,走了很久都無法找到出路,卻突然在一轉身間都明白過來!一切照舊,卻又全然不同,從此悠遊自在,隨心在禅。

  54,問:禅師,如何看"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答:便便好像也可以穿過嘛,爲什麼只揀肉肉?借口,十分的借口!

  55,問:禅師,何爲友?答:友分四種1)如花,豔時盈懷,萎時丟棄。2)如秤,與物重則頭低,與物輕則頭仰。3)如山,可借之登高望遠,送翠成蔭。4)如地,一粒種百粒收,默默承擔。

  56,問:禅師,修行人爲什麼都比較愛茶?答:茶可悟道!所謂:水~冷暖之間,冷暖自知;茶~濃淡之間,濃淡自嘗;出湯~快滿之間,快慢自持;撒茶~多少之間,平等以散;聞香~遠近之間,遠近天然;品茗~甜苦之間,甜苦具味;洗具~染淨之間,染淨自受!總之,茶事通道,于一席之間體會全部人生之緣!

  57,問:禅師,修行人爲什麼都比較愛茶?答:茶可悟道!所謂:水~冷暖之間,冷暖自知;茶~濃淡之間,濃淡自嘗;出湯~快滿之間,快慢自持;撒茶~多少之間,平等以散;聞香~遠近之間,遠近天然;品茗~甜苦之間,甜苦具味;洗具~染淨之間,染淨自受!總之,茶事通道,于一席之間體會全部人生之緣!

  58,問:禅師,修行多年你究竟悟到了什麼?答:我們終將一死,因此現在可以好好的活著;我們實際上一無所有,要更好的利用現在的一些東西;我們只能活在當下的這一瞬間,不可能活在過去或未來;我們看起來有高低貴賤之分,其實這些只是一種概念,實際上不存在身份差別;我們想要的太多,實際上必要的不多!

  59,問:禅師,我想向您求佛法,請給些指示?答:你看見了沒有?"我和你一樣",此刻都一無所有的站在這裏;我看見自己一無所有,因此無所牽挂,可以隨時離開;你看不見一無所有,不斷折騰,總想有許多東東,結果"被擁有"。求佛法有什麼用?還不是又增加了些閑置!

  60,問:禅師,什麼才是好人?答:介個概念大了去了,我們說小,好人的標准就是"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曾見有所謂"存好心"者,滿口是非言,一把荒唐舉,自以爲是「好人」,其實是「壞淫」一個,再好的存心如果行爲表現出來不好,帶有副作用,這還是「壞淫」一個。

  61,問:禅師,如果時間是能忘掉痛苦的事件,那麼修行的目的是什麼?答:修行的目的是接受這些痛苦,因爲他已經發生了,爲了已經發生並且不能改變的事實去痛苦,這實在是白費力氣,不夠愛惜自己的好心情!

  62,問:禅師,如何忘了痛苦的事情?答:沒有過不去的!時間久了想記都需要費力,就自然忘了。

  63,問:禅師,面對誹謗和惡意中傷您如何自處?答:他(她)因爲內心貪瞋癡的煩惱已經苦成介樣,這個時候除了慈悲我們還怎能選擇其它,願一切衆生永脫苦輪!

  64,問:禅師,道教爲什麼有稱"真人"?答:介問題有些越界吖!真人,即至"真"之"人",如果我們心真、語真、行爲真,即名副其實之"真人",這是不容易達到的,一念谄媚即失之交臂。

  65,問:禅師,我等在職場面對許多人我是非,如何處之?答:這些都是一陣風吹過,"虛"滴,你們職場人更加應該在意那些"實"滴!不要務虛,應該務實。

  66,問:禅師,應以什麼心對待現在各種作惡人?答:先努力保持自己是個好人!問心無愧,才有力量評斷他人,同時也有力量轉化他人。

  67,問:禅師,修行人不是一定要沒有分別心嗎?答:如果修行人到了什麼都不分別,吃飯和吃屎一樣,活著和死了一樣,男人和女人一樣,我甯願有分別的活著,好好吃飯!木頭沒有分別,豈不是已經修成?佛法的無分別不是這樣講滴。一一"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空性)而不動"。

  68,問:禅師,紛爭的根源是什麼?答:世間所爭者不外權、名、色、利,綜合而言只一個"貪"字。

  69,問:禅師,你一般用什麼方法幫助來訪者?答:在來訪者面前,我的存在有如一面平靜的鏡子,讓來訪者如實的看見自己,他會自己審視,並且找到幫助自己方法。

  70,問:禅師,怎樣做才能讓自己內心足夠強大?答:忍財,忍權,忍利,忍色。佛陀在「遺教經」上說:能行忍者,方可名爲"有力大人"。"凡事都能夠忍得住"——這就是讓一個人內心強大的秘訣。

  71,問:禅師,如何看待周易算卦?答:周,周流循環;易,更替變易,周易即是循環變化,這是自然的律則。所謂算卦,乃根據自然的規律表征,推衍出未來將要發生的事件之大概,這有什麼神奇!周易真正要告訴我們的是:抓住自然的規律,改變自己,創造良好的未來。因此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論。

  72,問:禅師,爲什麼修行久了之後反感覺離佛越來越遠?答:這是因爲起初的激情消褪;以爲很快就可以成功,結果不是那麼回事;開始重新認識自己及以前理解中的佛教。這些都是好現象,沒必要擔心,努力繼續深入下去!

  73,問:禅師,怎樣修禅?答:觀照你當下的狀態,不斷的回到當下,全心全意的體會活在此刻的感受,無論是走路、吃飯、說話、睡覺

  

  都只是觀照當下身心正在發生的一切,我們所謂的過去與未來,對于當下來說其實都只是個想法,並不真實,你最終會發現"一切都只在這當下的一瞬間稍縱即逝",這就是禅修!

  74,問:禅師,手機會不會影響你的修行?答:如果手機可以影響修行,這說明手機比修行還要厲害,那我就去"修手機"。

  75,問:法師,究竟什麼才是信仰

  答:信仰在普通而言就是"信靠"與"仰望",信靠自己所相信的,並且仰望自己有一天能達到某種高度。究實而言即一一相信我們有能力改變自己!

  76,問:法師,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婚姻?什麼是愛情和婚姻?答:這些問題問我實在是有些"跨界"。不過許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也曾經細細觀察思考,我認爲愛情是"迷惑(說不明白)",婚姻是"兩個人一起迷惑",愛情和婚姻是"大家一起迷惑"!哎,我有些迷惑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78,問:法師,什麼是哲學?答:哲學就是不直接說(也許哲學家本身也說不清楚),折一下,再折一下,這就是"哲學"。

  79,問:法師,能不能給想要創業的我一些建議?答:創業,其實是一些"因緣"的把握。即: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自我);研究市場的脈動走向(外在);看看有沒有幫助你的貴人(人緣);再就是你的福氣及努力(福氣相當重要)。總的來說:興趣、專業、定位、模式、資金、貴人、福德。

  80,問:法師,請诠釋愛與執的區別!答:愛與執同是以"我爲中心"的需要,愛比執輕些,好聽些。兩者其實同爲內心深深的需要

  

  

  

  81,問:法師,我禅坐…

《雲鄉禅師《問答百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