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下)▪P19

  ..续本文上一页)中云:“无著菩萨已证第三发光地,为善调亲弟世亲,所以才说唯识。”因此在随教唯识的有些论典中所提及的暂时一乘、究竟三乘为了义,以及承许唯识或依他起的自证分在胜义中有,世亲等上座认为这是最了义的观点。其实无著菩萨的究竟密意,并非许此为了义,只是暂时施设的方便而已,故应善加分析随教唯识所谓依他起实有与非实有的差别与密意所在。无著菩萨寿满一百五十岁。

  无著的弟弟世亲,初入小乘有部时,不喜大乘,曾对兄长说:“昔兄住山林,修定十二年,修定未成就,立宗造论典,足够一象驮”等嘲讽语。后来他还是皈依了大乘,并于兄长处恭敬地聆听了弥勒五论等,撰著了八品论,即《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五蕴品》、《作业品》、《论义正理释》、《辨中边论释》、《缘起之经释》、《经观庄严论释》。前代诸大智者归纳八品论的基本概义说:建立唯识见解之论即《唯识三十颂》,该论中的意义是将一切法与补特迦罗归摄于三自性、抉择二无我。讲述唯识所依据的论即《唯识二十颂》,该论中的意义是宣说一切显现即唯识。其余六论作为唯识的辩驳论典。其中有者辩曰:既然承许唯识,则安立五蕴的观点不应理。为立此宗而专事讲述了《五蕴品》。又有辩曰:若如是者,则业之建立不应理,为立宗而造有《作业品》。又辩曰:讲闻不应理。为立宗而专门造有《论义正理释》。又有辩曰:三自性不应理。为立此宗而造有《辨中边论释》。又有辩曰:缘起不应理。为立此宗而造有《缘起之经释》。有者辩曰:自利的六般若与他利的四摄法不应理。为遣除如是辩难而造了《经观庄严论释》。以上所述的弥勒五论,瑜伽师地五部,摄集二论,八品论,共称为与弥勒菩萨有关的二十论典。此外还有无著菩萨所造的《宝性论释》与世亲菩萨所造的《辨法法性论释》。

  世亲菩萨的四大高徒,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陈那论师的量论(因明)、功德光的律部、圣解脱军的《现证庄严论》、安慧论师的对法《俱舍论》均超胜于师。凡是随学无著菩萨所开创的大车轨者,都被称为唯识派或唯心派,因其说一切诸法唯是自心本性,故有此称。唯识分为随教行派与随理行派两种。前者随行瑜伽师地论,亦名前代唯识派;后者随行陈那论师的《集量论》与法称论师的因明七论(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他续成立论》、《诤理论》),被称为后代唯识派。由对根识所现之境许为实有与非实有的差别,又有实相派与假相派之分。实相派分:二取数量相等,破卵各彪,交杂不二等三派。此三差别,诸智者各说不一,详阅全知麦彭仁波切的《释量论广释》与《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可知。假相派亦分:承许心之体性杂有无明习气等垢障,称为有垢假相派;承许心之体性未杂垢障,称为无垢假相派。此后大堪布菩提萨埵在《中观庄严颂》中建立世俗的唯识观点与胜义的中观观点都是圆融无违的,如是在此一论中着重抉择并开创了中观、唯识互为圆融无碍的第三大车轨。综上所述,自从龙树及无著二大论师开创中观唯识二大车轨之后,大乘佛教如夏日江河、澎湃洋溢般弘扬光大。并且自菩提萨埵开创第三大轨以来,又有百千万亿德学自在的大智论师们相继出现于世间,使佛教如日普照,光明灿烂。

  总而言之,宁玛派自宗承许龙树、圣天、佛护、清辨、月称等与弥勒、无著、旃陀罗阁弥等所抉择的观点,非但互不相违,且密意是圆融无碍的。亦就是说,胜义理论所抉择的第二转无相*轮的般若大空性与见清净名言理论所抉择的第三转*轮了义的如来藏大光明是无二一味的。若以观现世量的理论来作系统观察而抉择时,三界唯识的观点,在修内中观时都能得到成立。《中观庄严颂·文殊上师欢喜教言论》云:“大乘法以菩提心为因,是具足十度之道,能究竟圆、熟、净三者而获得二身双运之佛果。其教典唯有中观与唯识,如是极为善妙的教典已经超越了外道及声缘的行境,亦是究竟的真实法。对此殊胜真实之义并非仅以信心敬顺,而是应以通过真实正理之道生起坚固的定解为因,由此所生无垢智慧的体相乃为甚深与广大二者。“甚深”是指大中观论典中所抉择诸法远离一切边戏之义,犹如一切蜂蜜一味般,故名甚深。“广大”是指了达大乘中观与唯识教典的能诠句一字亦勿须舍弃,皆尽归摄为一要,圆满一切经典故名广大。其智慧的作用是在自之学修处生起信解,不被他人所转,了知此理后获得胜信,从此方为已入正道者。”《定解宝灯论》云:“是故此理若善证,圣龙树宗慈氏论,互为犹如蔗糖蜜,一同口味适相合。”既然如此,则于《中论》、《中观四百论》、《入行论·智慧品》、《掌珍论》以及本论等很多中观论典中再三驳斥唯识的观点,当如何解释呢?否则有背驰上述圆融之义的过失。答曰:中观并不驳斥随教唯识中无著菩萨所抉择的观点,然因随教唯识的少数论师及随理唯识师承许胜义中有依他起识的堪忍自体,对此观点则必须破斥。所谓破唯识者皆应如是理解,决定无有相违的过失。其破析的原理依据将在下文渐次详明阐述。

  巳贰(别破唯识宗)分二:一、叙计;二、彼破。

  午壹、叙计

  不见能取离所取,通达三有唯是识,

  故此菩萨住般若,通达唯识真实性。

  诸随理唯识师等不承认中观宗义,唯随自之分别建立而显自宗教义,认为圆满般若度的现前地菩萨已远离二取执著,由不见内属于遍计法的能取识故亦离外之所取法,并通达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中唯有刹那性之阿赖耶识,决定无有其余任何法,诸法皆由此识之习气功能所生。其习气清净后,宛如水晶瓶内外明净般灭尽二取等差别法,是故此地菩萨安住于增胜之般若波罗蜜多时,已通达了万法唯识的真实本性。

  如上所述,唯识分有随教与随理两种,月称菩萨在本论第六品中以理广破的对象,主要是随理唯识,非随教唯识,因为无著菩萨等在阐扬随教唯识时,将第三转*轮的教典分判为了义与不了义二种,对了义教作了究竟广大的抉择,故此非为任何正理之所破境。亦就是说,无著菩萨等所阐扬的唯识教义与大中观的理趣无论是直接或间接均一味无违,只是在以胜义理论与世俗理论抉择时,其深、广的反体不同而已。既然如此,何故月称论师要破斥承许刹那的依他起是堪忍实有的唯识宗呢?这是因为此派有些论师承许胜义中有此堪忍自体之法,此许观点显然有违于教证、理证,为此月称论师等再三地予以破斥。并非是说名言中假立的依他起如石女儿般根本不存在,中观宗亦根本不破斥名言中无实假立的唯识观点。当知若不以理遮破随理唯识所许自性阿赖耶等观点,会导致后学弟子认为阿赖耶在胜义中亦真实存在,由此不能断除细相的实执,亦不能通达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无疑成为究竟解脱果之障故应破除,这是中观师以理遮破的根本必要所在。

  由于有些唯识论师,为了方便引度众生,将不了义经典的内容说成了义,并以胜义理论抉择不清净阿赖耶等时,竟然引用了清净阿赖耶的了义教理为证据来成立不清净阿赖耶自体是堪忍实有的,于是与中观宗诤辩不休,由彼混淆教理界限而引生颠倒谬执的这一角度而言,应当依理破析。因为彼宗依靠第三转*轮的了义教典为自许观点作事势辩证,以如是了义的根据却抉择出不了义的结论,故为谬计。如果真实在第三转*轮的了义经部中安立有刹那堪忍自体的阿赖耶识,那么佛陀的第二转*轮与第三转*轮的了义经典岂不是直接相违了吗?实则不然,故此许极不应理。在观待不同根器的补特伽罗时,第三转*轮的经部中亦有了义与不了义两种,随教唯识许此是依暂时方便与究竟必要而立论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经观庄严论注疏》中云:“弥勒菩萨的论典与大车无著的论典,二者密意一致,均明显地宣说了入资粮道的补特伽罗,最初应了知一切诸法是唯识的本性,其次在心中生起无有所取色法的觉受,若无所取,亦无能取识故。于加行道胜法位时就圆满修习大空性的总相,无间现见远离二取的法界大空性,获得一地圣位等,作如是方便善导。所谓唯识之相,即是显现种种境、义、身,仅于名言中承许自相的阿赖耶为二取之因,二取依此变现成熟,实际本来不存在如幻化般的显现。如是所说,则知彼等亦不承认二取空之实有识,故中观、唯识二大车轨的究竟密意是无违一致的。那么中观师何故要破斥唯识宗呢?这是因为唯识宗有些具傲慢的论师在解说经中“唯识”二字时,成立无有外境、唯有内分别识的观点,如同在黑绳上无蛇,绳却不空一般,尚未了知所谓的唯识是随名言谛承许,故倒执本来二取空的唯识在胜义中真实存在,如是必将成为中观正理的应破处。所以并不是在破析佛教中现证相应唯识正道圣者无著之密意。这里对大乘圣无著通达中观的了义见解毋庸置疑,因彼乃为圣者故。”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云:“福智无边际,生长悉圆满,思法决定已,通达义类性。已知义类性,善住唯心光,现见法界故,解脱于二相。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无分别智力,恒平等遍行,为坏过聚体,如药能除毒。”无著菩萨对此四颂分别解释说:“初颂显示第一集大聚位。福智无边际者,由差别无数及时节无边故,生长悉圆满者,菩萨集此大聚到彼岸故。思法决定已者,依止定心而思维故,通达义类性者,解所思诸法义类,悉以意言为自性故。二颂是显示第二通达分位。由解一切诸义唯是意言为性,则了一切诸义悉是心光,菩萨尔时名善住唯识,从彼后现见法界。了达所有二相,即解脱能执所执。三颂显示第三见道位。如彼现见法界故,解取二相故,应知善住法界自性。四颂显示第四修道位。菩萨入第一义智转依已,以无分别智恒平等行及遍处行。何以故,为坏依止依他性熏习稠林过聚相故。问此智力云何,答譬如…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