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日光疏(下)▪P18

  ..续本文上一页经藏重新迎回人间,故被称为龙树。复曾游化印度的洛嘎饶香彭与莎扎白沙等地利益有情。又往诣北俱卢洲示现神变及说法等相普度无边众生。修建很多佛塔、经堂,以金刚网垣绕金刚座菩提寺,庄严吉祥米聚宝塔,并留有很多手印等利益佛教之事难以计量。尤其在阐明甚深中观究竟了义的观点时,以教为证所著之论是《集经论》,以理为证所著之论是《中论》等六理聚论,此外尚著有诠释甚深如来藏光明的《赞法界论》等诸赞聚与《菩提心释》及密咒类《五次第》等如是众多论典,并著有很多注疏来诠释显密经续之意趣。运用正理破邪显正,振兴衰颓的大乘教法,彼如是弘教之功与佛同等,故对后人有不可思议的恩德。龙树菩萨在人间住寿六百岁,后有乐行王之子欲以剑乞截菩萨之头,菩萨欣然应允,彼力挥利剑,犹不能截断。菩萨告曰:我于五百世前已消尽剑刃之业,然有往昔曾以吉祥草伤损昆虫性命之余业尚未消尽,当以吉祥草可截吾头。王子依言果真如实。当他携头欲去之时,被罗叉女所夺,将头抛掷于一由旬外,头身俱无损伤,每年又逐渐接近,最后头身相合,复作饶益有情之事云云。《大法鼓经》说彼为七地菩萨。《灯显论》说彼即生已获最胜成就。其高徒有圣天、勇论师、佛护、清辨、月称等无与伦比之甚多智者。主要依《中论》之门建立了中观的大车轨,凡是随学龙树宗的弟子被称为中观派或无自性论派。此派又分有根本中观与随持中观,其理上已述讫。

  唯识宗的源流:此派大车之轨,是无著菩萨所开创,佛于《文殊根本续》中曾明显为彼授记说:“我涅槃后,约九百年,有名无著比丘,善通此经义,广辨诸经之了义不了义。”又云:“为教法常住,汇集经本义,寿一百五十。”佛陀示寂后九百年时无著菩萨出世,时值印度佛教之论藏时期,阿毗达摩圣法(论藏)三次被外道邪师所摧残,正是圣教衰微之际,适有婆罗门女明戒比丘尼,目睹如此情景,于心不忍,悲叹不已,遂念自为女身无能弘教,若能生子,当决令重振佛教,广弘圣法。遂与王种为婚,降生无著菩萨。又与婆罗门为婚,降生世亲菩萨。并为二子作法(念经加持),使之心智敏锐。二子长大后,遂问父亲行业,母亲告曰:汝等非为继承父业而生,当以弘扬圣教为己任,故应潜心修学佛法,以资日后弘扬正教。其弟世亲依止克什米尔集贤论师。无著则欲修慈氏法弘扬教法,遂往诣鸡足山窟修法三年,全无验相,吉祥梦兆亦无,心中沮丧而自忖:我今修无所成,不如下山另行别事,于是心灰意冷而绝望下山,途中见路边有一老翁正用柔软的棉布擦磨一大铁棒,好奇而遂问其因。老翁告曰:我缝补时无针用,欲将此铁棒磨成针。他心想,用此软布磨此粗大铁棒,不可能有磨成针的机会,万一磨成时,他还会在人间吗?老翁告曰:“有毅力之人,所修无不成,虽难若忍耐,大山碎为尘。”以此因缘,无著菩萨深受启发又重新返回到原处,再修三年,仍未出现丝毫验相。又想,现在我的确不能成就,又复灰心下山,忽见路边一座高耸入云的石山前,一人正在用羽毛蘸水拂拭那块岩石,又遂问其因。彼人告曰:我的房子在此大石山的西面,阳光不能照触,欲将此山拂尽。以此因缘,无著菩萨又再度返回原处,又修了三年,仍无少许征相。又复冷意作念,现在无论如何亦无法成就,决意下山,途中在岩边见有雨滴滴下,蚀透岩石,为之又被激发而生起精进,如前返回原处,又再修了三年,仍无少许修证验相,内心惶惑不安,以致彻底绝望,这时在下山的途中看见一只双足残废的母狗,整个下身弥漫着许多小虫,但它仍于别人生大嗔心,提起上身疯狂乱叫,拖着下身前来咬人。因而无著菩萨对它生起了难以堪忍的强烈大悲心,拔刀割下了自身体肉施舍给那只恶狗吃,接着他想清除狗身上的那些小虫,心想:若用手去抓,可能会捏死小虫,索性用舌头舔去这些小虫。但因狗身糜烂化脓、臭秽不堪,眼睁睁去舔实在难以下舌。于是他就闭上双眼,伸出舌头去舔,当下之际舌头并未触到狗身,而触到地面。他睁开双眼一看,母狗已经不见了,唯有金光赫奕的至尊弥勒菩萨出现在面前。无著菩萨说:您的悲心实在微弱,我为亲见您,十二年苦修,您却一直不现尊颜。弥勒菩萨慈言道:非我不愿现身,实际上我与你形影未离,因汝业障所蔽未能见我,由于你以十二年苦行之功德稍减罪业,才见我为一条可怜的母狗,又因为你对它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大悲心,使自己的业障清净无余,而今才面见了我。无著便恳求说:请弘扬大乘。慈氏说:你牵我的法衣。遂将他引至兜率天宫,住天界仅一午时,就已经历人间五十三年。无著于慈氏处闻受了般若经与弥勒五论,即《现证庄严论》、《经观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宝性论》。

  印藏圣境有些论师对弥勒五论究属何宗,各持不同的观点,有者许为实有唯识,有者许为中观等虽有众多诤论,但宁玛派自宗则许中观与唯识的开创者分别是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并非弥勒菩萨,此于中观唯识各无偏袒的观点是宁玛派诸大成就者共同承许的。因为弥勒五论中已经圆融汇集了大乘所有经论的深广教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辨法法性论词释·辨析智慧光明》中云:“圣佛子无著修持至尊弥勒十二年得以面见尊颜,弥勒携其至兜率天处,为彼宣说了善解佛陀一切经典密意之二庄严、二辨、宝性论,即慈氏五论(弥勒五论)。有些智者承许五者为一大论(因为《现观庄严论》只有顶礼句,《宝性论》中只有回向句,其余三者中既无顶礼句,亦无回向句)。又有智者驳此观点说:五者不应安立为一大论,因为此五论意趣有别,即有些论许究竟三乘为了义,有些论许唯有一乘为了义故。彼自宗安立善解各经密意的注释,即承许前后二论为中观,中间三论为诠释唯识观点。有者承许唯有《经观庄严论》为唯识论,其余四者为中观论。有者承许《现证庄严论》为中观论,其余四者为唯识论。有者承许五论为唯识意趣,有者承许五论悉为中观意趣等虽众说不一,但实际上《现证庄严论》是第二转*轮般若波罗蜜多之注释,《宝性论》是第三转*轮宣说了义如来藏诸经的注释,对此无有诤辩而能真实成立,彼二承许究竟中唯有一种姓与一乘,故与中观意趣相同。《经观庄严论》是将前二论所说经以外的大部分经部义汇集于一处之疏,因而彼中宣说究竟上不一定是一种姓与一乘等故,多数主要为相应唯识之经部密意,乃为明显也。二辨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中宣说了大乘共同广大与甚深之义。虽然彼等论中亦广宣三自性与不成外境之理,但仅以此者不一定成立随理唯识之论,因为安立中观意趣,引用此等法义毫不相违。如《楞伽经》云:“五法三自性,及于八种识(八识聚),二种无我义,摄尽诸大乘。”即以此等法语宣说了总摄一切大乘的法要。又于《弥勒请问开显般若母意趣经》中很明显地以三自性法语宣说了般若义,其余中观教典中亦明显用到了此等法语来宣说空性。在二辨论中,如随理唯识所许二取空之识是实有等必许的字句与理论亦无法觅见,故无偏袒地诠释了佛经密意,此不仅毫无过失,亦是二论义之重要性所在。因此《辨中边论》是宣说三乘广大道相之论,《辨法法性论》同于二谛双运中观瑜伽行之理,是抉择一切甚深经部所说精华无念智慧之论,极其深奥。所以(印度本土当年)对《辨法法性论》与《宝性论》二者极为隐密,后至印度境内亦未看见此二论,时日麦哲巴大师看见一座佛塔的裂缝处发光,探寻而取得了《辨法法性论》与《宝性论》之后才重新广弘于世。是故雅玛(胜幢狮子)译师一边翻译《辨法法性论》一边校正时,班智达一张一张交付并叮嘱切莫散失,应严谨密护,若此论失传即是至尊慈氏于赡部洲圆寂,如是郑重地再三咐嘱。一切大乘学者皆应了达该论中所宣说的是了义秘密正见之甚深义,故释此论是中观或唯识的观点并非不可。比如中观、唯识各诸论师虽将般若经部释为自宗观点,然此般若经部的究竟密意却乃为大中观。同样有者将此承许为唯识论典,并以自之慧力作如是解说,非但无有相违,论中亦明示了大乘究竟深义的无分别智,故被称为一切甚深经部之总疏。由于世俗有法的承许相同于唯识,胜义法性的承许相同于大中观,其实究竟意趣乃为大中观故。如是以中观唯识双运之理宣说大乘见解之要,若能了知此理、如是解说者,即解说了此殊胜论典的究竟意趣。”

  无著在弥勒菩萨面前听闻了上述的经论后返回人间,撰著《瑜伽师地论》,因该论有五分,即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又译为五部地论。雪域前代有些智者说:此处仅为粗略介绍五部地论不同侧面的基本概义,前二者主要抉择佛经的所诠义。其中“本地分”是宣说一补特伽罗成佛应需圆满具备的条件为所缘境、所修法、解脱果之论。“摄抉择分”宣说了轮回与解脱法之异门。三与四者主要抉择佛经的能诠句。其中“摄事分”宣说了一切佛经摄集于三藏中;“摄异门分”宣说了轮回与解脱法的名相异数门。五“摄释分”主要抉择了以能诠句来如何宣说所诠义之相。又著摄集二论,即《阿毗达摩杂集论》与《摄大乘论》,前者讲小乘共许外在色法的观点与唯识共许三自性、八识等观点。后者讲不共乘的所知处等十相,仅依于此而建立唯识宗的基道果相,故如是开创了唯识派大车之宗。其实无著菩萨自宗究竟了义的观点根本不承许依他起为自相实有的唯识,唯许现空双运或明空双运,亦就是第二转无相*轮所说的大空性与第三转实相*轮所说如来藏的大光明无二一味之大双运。其主要依据的义理在彼之《宝性论注释》中有明显论述,可以阅读此论。然而为摄受某些弟子亦暂时安立了实有依他起性之唯识,这是方便善说的不了义观点,此举有其一定的必要(所为)。如大成就者月称论师在《显句论》(又译为《明句论》…

《入中论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