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雲:“無著菩薩已證第叁發光地,爲善調親弟世親,所以才說唯識。”因此在隨教唯識的有些論典中所提及的暫時一乘、究竟叁乘爲了義,以及承許唯識或依他起的自證分在勝義中有,世親等上座認爲這是最了義的觀點。其實無著菩薩的究竟密意,並非許此爲了義,只是暫時施設的方便而已,故應善加分析隨教唯識所謂依他起實有與非實有的差別與密意所在。無著菩薩壽滿一百五十歲。
無著的弟弟世親,初入小乘有部時,不喜大乘,曾對兄長說:“昔兄住山林,修定十二年,修定未成就,立宗造論典,足夠一象馱”等嘲諷語。後來他還是皈依了大乘,並于兄長處恭敬地聆聽了彌勒五論等,撰著了八品論,即《唯識叁十頌》、《唯識二十頌》、《五蘊品》、《作業品》、《論義正理釋》、《辨中邊論釋》、《緣起之經釋》、《經觀莊嚴論釋》。前代諸大智者歸納八品論的基本概義說:建立唯識見解之論即《唯識叁十頌》,該論中的意義是將一切法與補特迦羅歸攝于叁自性、抉擇二無我。講述唯識所依據的論即《唯識二十頌》,該論中的意義是宣說一切顯現即唯識。其余六論作爲唯識的辯駁論典。其中有者辯曰:既然承許唯識,則安立五蘊的觀點不應理。爲立此宗而專事講述了《五蘊品》。又有辯曰:若如是者,則業之建立不應理,爲立宗而造有《作業品》。又辯曰:講聞不應理。爲立宗而專門造有《論義正理釋》。又有辯曰:叁自性不應理。爲立此宗而造有《辨中邊論釋》。又有辯曰:緣起不應理。爲立此宗而造有《緣起之經釋》。有者辯曰:自利的六般若與他利的四攝法不應理。爲遣除如是辯難而造了《經觀莊嚴論釋》。以上所述的彌勒五論,瑜伽師地五部,攝集二論,八品論,共稱爲與彌勒菩薩有關的二十論典。此外還有無著菩薩所造的《寶性論釋》與世親菩薩所造的《辨法法性論釋》。
世親菩薩的四大高徒,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陳那論師的量論(因明)、功德光的律部、聖解脫軍的《現證莊嚴論》、安慧論師的對法《俱舍論》均超勝于師。凡是隨學無著菩薩所開創的大車軌者,都被稱爲唯識派或唯心派,因其說一切諸法唯是自心本性,故有此稱。唯識分爲隨教行派與隨理行派兩種。前者隨行瑜伽師地論,亦名前代唯識派;後者隨行陳那論師的《集量論》與法稱論師的因明七論(即《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因滴論》、《關系論》、《他續成立論》、《诤理論》),被稱爲後代唯識派。由對根識所現之境許爲實有與非實有的差別,又有實相派與假相派之分。實相派分:二取數量相等,破卵各彪,交雜不二等叁派。此叁差別,諸智者各說不一,詳閱全知麥彭仁波切的《釋量論廣釋》與《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可知。假相派亦分:承許心之體性雜有無明習氣等垢障,稱爲有垢假相派;承許心之體性未雜垢障,稱爲無垢假相派。此後大堪布菩提薩埵在《中觀莊嚴頌》中建立世俗的唯識觀點與勝義的中觀觀點都是圓融無違的,如是在此一論中著重抉擇並開創了中觀、唯識互爲圓融無礙的第叁大車軌。綜上所述,自從龍樹及無著二大論師開創中觀唯識二大車軌之後,大乘佛教如夏日江河、澎湃洋溢般弘揚光大。並且自菩提薩埵開創第叁大軌以來,又有百千萬億德學自在的大智論師們相繼出現于世間,使佛教如日普照,光明燦爛。
總而言之,甯瑪派自宗承許龍樹、聖天、佛護、清辨、月稱等與彌勒、無著、旃陀羅閣彌等所抉擇的觀點,非但互不相違,且密意是圓融無礙的。亦就是說,勝義理論所抉擇的第二轉無相*輪的般若大空性與見清淨名言理論所抉擇的第叁轉*輪了義的如來藏大光明是無二一味的。若以觀現世量的理論來作系統觀察而抉擇時,叁界唯識的觀點,在修內中觀時都能得到成立。《中觀莊嚴頌·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雲:“大乘法以菩提心爲因,是具足十度之道,能究竟圓、熟、淨叁者而獲得二身雙運之佛果。其教典唯有中觀與唯識,如是極爲善妙的教典已經超越了外道及聲緣的行境,亦是究竟的真實法。對此殊勝真實之義並非僅以信心敬順,而是應以通過真實正理之道生起堅固的定解爲因,由此所生無垢智慧的體相乃爲甚深與廣大二者。“甚深”是指大中觀論典中所抉擇諸法遠離一切邊戲之義,猶如一切蜂蜜一味般,故名甚深。“廣大”是指了達大乘中觀與唯識教典的能诠句一字亦勿須舍棄,皆盡歸攝爲一要,圓滿一切經典故名廣大。其智慧的作用是在自之學修處生起信解,不被他人所轉,了知此理後獲得勝信,從此方爲已入正道者。”《定解寶燈論》雲:“是故此理若善證,聖龍樹宗慈氏論,互爲猶如蔗糖蜜,一同口味適相合。”既然如此,則于《中論》、《中觀四百論》、《入行論·智慧品》、《掌珍論》以及本論等很多中觀論典中再叁駁斥唯識的觀點,當如何解釋呢?否則有背馳上述圓融之義的過失。答曰:中觀並不駁斥隨教唯識中無著菩薩所抉擇的觀點,然因隨教唯識的少數論師及隨理唯識師承許勝義中有依他起識的堪忍自體,對此觀點則必須破斥。所謂破唯識者皆應如是理解,決定無有相違的過失。其破析的原理依據將在下文漸次詳明闡述。
巳貳(別破唯識宗)分二:一、敘計;二、彼破。
午壹、敘計
不見能取離所取,通達叁有唯是識,
故此菩薩住般若,通達唯識真實性。
諸隨理唯識師等不承認中觀宗義,唯隨自之分別建立而顯自宗教義,認爲圓滿般若度的現前地菩薩已遠離二取執著,由不見內屬于遍計法的能取識故亦離外之所取法,並通達欲界、色界、無色界叁有中唯有刹那性之阿賴耶識,決定無有其余任何法,諸法皆由此識之習氣功能所生。其習氣清淨後,宛如水晶瓶內外明淨般滅盡二取等差別法,是故此地菩薩安住于增勝之般若波羅蜜多時,已通達了萬法唯識的真實本性。
如上所述,唯識分有隨教與隨理兩種,月稱菩薩在本論第六品中以理廣破的對象,主要是隨理唯識,非隨教唯識,因爲無著菩薩等在闡揚隨教唯識時,將第叁轉*輪的教典分判爲了義與不了義二種,對了義教作了究竟廣大的抉擇,故此非爲任何正理之所破境。亦就是說,無著菩薩等所闡揚的唯識教義與大中觀的理趣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均一味無違,只是在以勝義理論與世俗理論抉擇時,其深、廣的反體不同而已。既然如此,何故月稱論師要破斥承許刹那的依他起是堪忍實有的唯識宗呢?這是因爲此派有些論師承許勝義中有此堪忍自體之法,此許觀點顯然有違于教證、理證,爲此月稱論師等再叁地予以破斥。並非是說名言中假立的依他起如石女兒般根本不存在,中觀宗亦根本不破斥名言中無實假立的唯識觀點。當知若不以理遮破隨理唯識所許自性阿賴耶等觀點,會導致後學弟子認爲阿賴耶在勝義中亦真實存在,由此不能斷除細相的實執,亦不能通達圓滿的法無我空性,無疑成爲究竟解脫果之障故應破除,這是中觀師以理遮破的根本必要所在。
由于有些唯識論師,爲了方便引度衆生,將不了義經典的內容說成了義,並以勝義理論抉擇不清淨阿賴耶等時,竟然引用了清淨阿賴耶的了義教理爲證據來成立不清淨阿賴耶自體是堪忍實有的,于是與中觀宗诤辯不休,由彼混淆教理界限而引生顛倒謬執的這一角度而言,應當依理破析。因爲彼宗依靠第叁轉*輪的了義教典爲自許觀點作事勢辯證,以如是了義的根據卻抉擇出不了義的結論,故爲謬計。如果真實在第叁轉*輪的了義經部中安立有刹那堪忍自體的阿賴耶識,那麼佛陀的第二轉*輪與第叁轉*輪的了義經典豈不是直接相違了嗎?實則不然,故此許極不應理。在觀待不同根器的補特伽羅時,第叁轉*輪的經部中亦有了義與不了義兩種,隨教唯識許此是依暫時方便與究竟必要而立論的。全知麥彭仁波切在《經觀莊嚴論注疏》中雲:“彌勒菩薩的論典與大車無著的論典,二者密意一致,均明顯地宣說了入資糧道的補特伽羅,最初應了知一切諸法是唯識的本性,其次在心中生起無有所取色法的覺受,若無所取,亦無能取識故。于加行道勝法位時就圓滿修習大空性的總相,無間現見遠離二取的法界大空性,獲得一地聖位等,作如是方便善導。所謂唯識之相,即是顯現種種境、義、身,僅于名言中承許自相的阿賴耶爲二取之因,二取依此變現成熟,實際本來不存在如幻化般的顯現。如是所說,則知彼等亦不承認二取空之實有識,故中觀、唯識二大車軌的究竟密意是無違一致的。那麼中觀師何故要破斥唯識宗呢?這是因爲唯識宗有些具傲慢的論師在解說經中“唯識”二字時,成立無有外境、唯有內分別識的觀點,如同在黑繩上無蛇,繩卻不空一般,尚未了知所謂的唯識是隨名言谛承許,故倒執本來二取空的唯識在勝義中真實存在,如是必將成爲中觀正理的應破處。所以並不是在破析佛教中現證相應唯識正道聖者無著之密意。這裏對大乘聖無著通達中觀的了義見解毋庸置疑,因彼乃爲聖者故。”彌勒菩薩在《經觀莊嚴論》中雲:“福智無邊際,生長悉圓滿,思法決定已,通達義類性。已知義類性,善住唯心光,現見法界故,解脫于二相。心外無有物,物無心亦無,以解二無故,善住真法界。無分別智力,恒平等遍行,爲壞過聚體,如藥能除毒。”無著菩薩對此四頌分別解釋說:“初頌顯示第一集大聚位。福智無邊際者,由差別無數及時節無邊故,生長悉圓滿者,菩薩集此大聚到彼岸故。思法決定已者,依止定心而思維故,通達義類性者,解所思諸法義類,悉以意言爲自性故。二頌是顯示第二通達分位。由解一切諸義唯是意言爲性,則了一切諸義悉是心光,菩薩爾時名善住唯識,從彼後現見法界。了達所有二相,即解脫能執所執。叁頌顯示第叁見道位。如彼現見法界故,解取二相故,應知善住法界自性。四頌顯示第四修道位。菩薩入第一義智轉依已,以無分別智恒平等行及遍處行。何以故,爲壞依止依他性熏習稠林過聚相故。問此智力雲何,答譬如…
《入中論日光疏(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