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P19

  ..续本文上一页觉得自己是疯子,最后他自己也喝了雨水,真的变成了疯子。同样,世人皆是执不净女身为净的疯子,有少数人稍有智慧,开始对此尚知为颠倒,生起了出离心而修习苦行,但不能步入正确的道路,最后为世俗习气所迫,也变成了执女身为净的疯子。又譬如,有一处海岛上,本地居民脖子上都长有肿瘤。若偶尔有外地人光顾该岛,本地居民见游客们脖子上无有颈瘤,都觉得很不庄严,纷纷嘲笑他。同样世人以长久串习贪欲颠倒计执,觉得不净身很清净值得贪爱,若偶有清净无贪欲者出现,他们反而会认为清净者不正常。若不能以智慧坚持清净道者,慢慢也就会象那些堕落的苦行仙人一样,被世间人同化。因此有智者当认知,真理不会以多数人不承认而变成非真理,自己遵循智者之道出离世俗时,世俗人不论怎样反对,自己亦应坚持。对身体不净应舍贪的观点,世人无论怎样辩驳,智者亦不应随顺愚者,而应如月称菩萨所言:“若人无过失,世人应贪彼,以身有过故,智者远离彼。”

  己三、(破由香等装饰后执为净):

  问曰:虽然女身不净,但依一些涂香、花鬘等装饰,不就就可以变得香洁可爱吗?

  如人肢残缺,假鼻生欢喜,

  花等治不净,贪著亦如是。

  就象有些身支残缺没有鼻子的人,对假鼻子也会生起欢喜执着;以花香等修治不净身,而后对其生贪著也是同样。

  因女人身上有花鬘、香水,而对女身生贪爱者,如同残废人对他的假鼻子生爱着一样,非常愚痴可笑。有些身肢器官不全的人,比如说以某种因缘而缺少鼻子者,他们会为残缺非常苦恼,但后来装上了各种材料做的假鼻子,如果他以此而洋洋自得,那么旁人肯定会嘲笑他的愚昧:这只不过是假相而已,实际上你仍是残废者,有什么值得高兴骄傲呢?而身体本来不净,如同残废者本身有缺鼻之苦恼一样;如果以花鬘、香水衣饰等修治打扮,暂时遮住其表面秽垢,而其不净本质不能改变,就象缺鼻子者即使用黄金做假鼻子修治,也无法改变其残废本性。可是世人认为,不净身经花香等修治,即会变成香洁可爱之身,这种愚昧计执与残废者以假鼻子而骄傲的表现,实际上毫无差别,都是极不应理极为愚痴的颠倒执着。如寂天菩萨也说过:“若香属旃檀,身出乃异味,何以因异香,贪爱女身躯?”因异身之香,而贪爱不净之身,这种执着显然是极不合理的愚痴行为。

  譬如说,猫对酥油很喜欢,而不愿意吃无油的饭团。如果将酥油抹在它的鼻子上,然而再放上无油的食物,猫即会傻乎乎地认为这是很可口的油饭,而津津有味地吞食。同样,有些人虽然对遍体不净的身体不喜欢,然而通过香水、花鬘打扮后,即认为这是清净可爱的身体,由此而生贪著,这种贪执,实际上如同傻猫一样,非常愚痴。月称菩萨呵斥这些愚人说:愚人极贪著,香花鬘所饰,污秽不净身。

  己四、(破于应当离贪境而执为净):

  问曰:不管怎么说,世间男人于女人会恒常生起贪爱,因此可以推知女身决定是清净可贪爱的对境。

  若处生离贪,彼不应名净,

  决定为贪因,是事都非有。

  如果于女身等对境会生起离贪,彼即不应称之为真正的洁净可贪之物,决定是生贪爱的因,这种事任何处都不会有。

  有人认为女人、香花等,决定是清净可贪的对境,而实际上不可能成立,决定的可贪清净境,在世间任何处都不可能存在。比如说女身,一般凡夫男子逐之不舍,恒常要生贪爱;然而那些已证悟圣谛的阿罗汉等圣者,或那些已成就不净观的行者,女身却是生起厌离之对境;或者在凡夫人中间,有些男人认为某个女人洁净可爱,而与这个女人有仇恨怨结的男人,对她见而生厌,根本不会生起贪心。如果凡夫对女身也会生起离贪,那怎么能称之为决定清净可爱境呢?再说,明察诸法名言实相的阿罗汉圣者,对女身决定会呵毁厌离,因此女身也决不是清净之法。在整个世界上,决定是生贪因的对境,任何处都找不到,如果是决定引生贪爱的因,那么其本性即是清净可贪法,谁遇上都应生贪爱。而实际中,美女、鲜花、香料等并非人见人爱,而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愚者贪爱智者不贪爱,因此,可知女人并非清净可贪之本性,如果执着女人等是清净可贪爱的对境而贪执着不舍,这种只是愚人的邪执,不合乎道理。

  譬如说,以前有位商主,将自己的女儿从小就送给了别人,以后多年没有见面。有一次他去一所城市的花园游览美景,见到一名容貌很美的女子,不由生起了猛烈贪心。这时有人告诉商主:“她是你的女儿,难道你不知道吗?”商主一问,果然是自己的女儿,贪心便立刻消失无余。世人对女人生贪与否,主要是取决于自己内心对女人的认识如何,如果内心觉得美妙可爱,贪欲即刻会炽盛,如果内心觉得不可贪爱,贪欲即刻会远离,这个过程中,并非是外境有真正的清净可爱之处。所以,智者当如理观察,彻了诸法的本性而断净执。作为欲界众生,对异性尤应了知其不净本质,如月称菩萨所言:“有人生贪心,有人不贪彼,是故生贪心,毕竟不成立。”

  壬五、(观待名言于一事上容有四种不颠倒境):

  问曰:无常等四种不颠倒,于一事物上容有还是不容有呢?

  总于一事上,无常与不净,

  苦性及无我,四性皆容有。

  总之,在同一事上,无常性不净性,苦性及无我性,这四种性质都是容有的。

  此颂总明无常、不净、苦性、无我四种名言本性,在同一名言法中都是成立的。凡是世间有为法,皆有刹那迁流变化,故成立其无常本性;因有为无常,故可生起厌烦,成立其不净本性;因不净而厌离,故能作损恼,成立其苦性;因苦性无自在,故成立其无我性。以女人身体为例,首先她的身体刹那变灭而无有常住不变,分分秒秒都在衰老变坏,所以她应属无常;因为她是有漏无常法,无论如何保养、贪爱,最终也会显露出她令人生厌离的本质,所以她有不净性;因为身体的不净令自他见而生厌,相续中受到损恼,所以她有苦性;因有损恼之苦,即于身体无有自在,不能随自己而转而不受外缘牵制,无有这种自在的原因,所以她有无我性。其余任何一种有为法,也同样具足这四种本性。然而一般凡夫,不能了达名言法的这四种本性,反而生起执着,于同一事上生起常乐我净的四种颠倒。

  譬如说,以前有人遇到了一个罗刹女,开始时他不知道她是罗刹女,反而生起贪爱,娶她为妻。然而因为她是不清净的罗刹女,那位男人与她生活时,受到了很多痛苦,而且他的妻子很不随顺,性格多变,后来他发现她是一个食人的罗刹女,不由生起了极大怖畏而逃离。同样,凡夫的身心五蕴,其实与罗刹女一样,具有无常、不净、苦、无我的本性,依之我们将不断受到痛苦;现在依善知识教言,明白了其本来面目,也应生起怖畏而厌离。月称菩萨云:“诸法皆无常,无常皆不净,不净皆痛苦,痛苦皆无我。”诸人当精勤观修,了知自他有情皆住于生死不净痛苦之中。堪布阿琼说:以上所说内容,应当在上师前专心听闻,听闻后应认识种种颠倒,产生对治的有执智慧(分别妙慧),依此精进修持,最后定能远离轮回痛苦,获得解脱。

  第三品终

  第四品 明破我执方便品

  戊四、(断除我执)分二:一、略明破我慢所执境之理;二、广释破我慢所执境之理。

  己一、(略明破我慢所执境之理):

  此品所言之破我执是以世俗方便法压伏我执现行的对治法,与本论第十品中所述的以胜义智慧断除我执种子对治法不同,而且本品中多以国王为针对,破析我执傲慢。因为在世间,一般国王的我执傲慢与我所执傲慢比平常人都要深厚一些。当然,每一个人其实也是自己领域内的小国王,对自己的地位、权力、资财、眷属等,都有我慢执着。我慢即是我见的一种现行烦恼执着,如自己认为具有权势、种姓高贵等而生起执着,按《俱舍论》的观点,我见与我慢是不同的心所法,二者有所差别。

  我我所骄傲,世智者谁起,

  以一切有情,诸境皆共故。

  我与我所的骄傲,世间的智者谁会起呢?因为一切有情及诸器界外境,都是众生共业所感共同受用的,而非国王一人所有。

  一般国王会特别自负,认为自己具足权威而生起我慢,然后又会认为自己拥有国土臣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此而生起我所慢。这种骄傲执着是不应理的,即使是明白世俗道理的世间智者,也不会对此生起骄傲执着。因为所有情器世间都是众生共业所形成,也是共同享有之法,谁也没有道理执着为独自所拥有。每一个众生依业力出现在世间,依业报而享有自身一切,别人无法剥夺也无力完全占有他的身心相续;人们在各自业力因缘所成的环境里平等地生活着,因而国王能凭什么道理认为他们都是自己所拥有的呢?还有外境国土等器物,是众生共业感召,也是共同受用的外境,比如说森林、河流等,人、旁生等都在自在地受用着,而并非国王独自所享用之境。

  譬如说,一个演员首先扮演国王,正在表演时,他认为:“啊,我是大国王,这一切土地、臣民都是我的......。"然后生起骄傲,这种骄傲无疑不合理,因为这一切都是暂时而虚假的现象,他现在演国王,下一场也许会演一个奴仆,而不可能长期固定演一个角色。同样,在六道轮回“戏剧”中,每一个众生演员都在随业力导演的安排而变换着角色,有时候演国王,有时候在演昆虫,如果因暂时扮演国王而生骄傲,这种我慢肯定是愚痴之举。月称菩萨说:“权财等圆满,皆由德所生,故世随业转,智者勿起慢。”有智者应如是了知一切世间圆满,皆随往昔之福德因缘而不应对暂时的权势盛事生起我慢执着。

  己二、(广释破我慢所执境之理)分三:一、破由权势而生骄傲;二、破由种姓而骄傲;三、明远离恶行的其它方便。

  庚一分五:一、断除五…

《中观四百论广释——句义明镜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