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得自己是瘋子,最後他自己也喝了雨水,真的變成了瘋子。同樣,世人皆是執不淨女身爲淨的瘋子,有少數人稍有智慧,開始對此尚知爲顛倒,生起了出離心而修習苦行,但不能步入正確的道路,最後爲世俗習氣所迫,也變成了執女身爲淨的瘋子。又譬如,有一處海島上,本地居民脖子上都長有腫瘤。若偶爾有外地人光顧該島,本地居民見遊客們脖子上無有頸瘤,都覺得很不莊嚴,紛紛嘲笑他。同樣世人以長久串習貪欲顛倒計執,覺得不淨身很清淨值得貪愛,若偶有清淨無貪欲者出現,他們反而會認爲清淨者不正常。若不能以智慧堅持清淨道者,慢慢也就會象那些墮落的苦行仙人一樣,被世間人同化。因此有智者當認知,真理不會以多數人不承認而變成非真理,自己遵循智者之道出離世俗時,世俗人不論怎樣反對,自己亦應堅持。對身體不淨應舍貪的觀點,世人無論怎樣辯駁,智者亦不應隨順愚者,而應如月稱菩薩所言:“若人無過失,世人應貪彼,以身有過故,智者遠離彼。”
己叁、(破由香等裝飾後執爲淨):
問曰:雖然女身不淨,但依一些塗香、花鬘等裝飾,不就就可以變得香潔可愛嗎?
如人肢殘缺,假鼻生歡喜,
花等治不淨,貪著亦如是。
就象有些身支殘缺沒有鼻子的人,對假鼻子也會生起歡喜執著;以花香等修治不淨身,而後對其生貪著也是同樣。
因女人身上有花鬘、香水,而對女身生貪愛者,如同殘廢人對他的假鼻子生愛著一樣,非常愚癡可笑。有些身肢器官不全的人,比如說以某種因緣而缺少鼻子者,他們會爲殘缺非常苦惱,但後來裝上了各種材料做的假鼻子,如果他以此而洋洋自得,那麼旁人肯定會嘲笑他的愚昧:這只不過是假相而已,實際上你仍是殘廢者,有什麼值得高興驕傲呢?而身體本來不淨,如同殘廢者本身有缺鼻之苦惱一樣;如果以花鬘、香水衣飾等修治打扮,暫時遮住其表面穢垢,而其不淨本質不能改變,就象缺鼻子者即使用黃金做假鼻子修治,也無法改變其殘廢本性。可是世人認爲,不淨身經花香等修治,即會變成香潔可愛之身,這種愚昧計執與殘廢者以假鼻子而驕傲的表現,實際上毫無差別,都是極不應理極爲愚癡的顛倒執著。如寂天菩薩也說過:“若香屬旃檀,身出乃異味,何以因異香,貪愛女身軀?”因異身之香,而貪愛不淨之身,這種執著顯然是極不合理的愚癡行爲。
譬如說,貓對酥油很喜歡,而不願意吃無油的飯團。如果將酥油抹在它的鼻子上,然而再放上無油的食物,貓即會傻乎乎地認爲這是很可口的油飯,而津津有味地吞食。同樣,有些人雖然對遍體不淨的身體不喜歡,然而通過香水、花鬘打扮後,即認爲這是清淨可愛的身體,由此而生貪著,這種貪執,實際上如同傻貓一樣,非常愚癡。月稱菩薩呵斥這些愚人說:愚人極貪著,香花鬘所飾,汙穢不淨身。
己四、(破于應當離貪境而執爲淨):
問曰:不管怎麼說,世間男人于女人會恒常生起貪愛,因此可以推知女身決定是清淨可貪愛的對境。
若處生離貪,彼不應名淨,
決定爲貪因,是事都非有。
如果于女身等對境會生起離貪,彼即不應稱之爲真正的潔淨可貪之物,決定是生貪愛的因,這種事任何處都不會有。
有人認爲女人、香花等,決定是清淨可貪的對境,而實際上不可能成立,決定的可貪清淨境,在世間任何處都不可能存在。比如說女身,一般凡夫男子逐之不舍,恒常要生貪愛;然而那些已證悟聖谛的阿羅漢等聖者,或那些已成就不淨觀的行者,女身卻是生起厭離之對境;或者在凡夫人中間,有些男人認爲某個女人潔淨可愛,而與這個女人有仇恨怨結的男人,對她見而生厭,根本不會生起貪心。如果凡夫對女身也會生起離貪,那怎麼能稱之爲決定清淨可愛境呢?再說,明察諸法名言實相的阿羅漢聖者,對女身決定會呵毀厭離,因此女身也決不是清淨之法。在整個世界上,決定是生貪因的對境,任何處都找不到,如果是決定引生貪愛的因,那麼其本性即是清淨可貪法,誰遇上都應生貪愛。而實際中,美女、鮮花、香料等並非人見人愛,而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愚者貪愛智者不貪愛,因此,可知女人並非清淨可貪之本性,如果執著女人等是清淨可貪愛的對境而貪執著不舍,這種只是愚人的邪執,不合乎道理。
譬如說,以前有位商主,將自己的女兒從小就送給了別人,以後多年沒有見面。有一次他去一所城市的花園遊覽美景,見到一名容貌很美的女子,不由生起了猛烈貪心。這時有人告訴商主:“她是你的女兒,難道你不知道嗎?”商主一問,果然是自己的女兒,貪心便立刻消失無余。世人對女人生貪與否,主要是取決于自己內心對女人的認識如何,如果內心覺得美妙可愛,貪欲即刻會熾盛,如果內心覺得不可貪愛,貪欲即刻會遠離,這個過程中,並非是外境有真正的清淨可愛之處。所以,智者當如理觀察,徹了諸法的本性而斷淨執。作爲欲界衆生,對異性尤應了知其不淨本質,如月稱菩薩所言:“有人生貪心,有人不貪彼,是故生貪心,畢竟不成立。”
壬五、(觀待名言于一事上容有四種不顛倒境):
問曰:無常等四種不顛倒,于一事物上容有還是不容有呢?
總于一事上,無常與不淨,
苦性及無我,四性皆容有。
總之,在同一事上,無常性不淨性,苦性及無我性,這四種性質都是容有的。
此頌總明無常、不淨、苦性、無我四種名言本性,在同一名言法中都是成立的。凡是世間有爲法,皆有刹那遷流變化,故成立其無常本性;因有爲無常,故可生起厭煩,成立其不淨本性;因不淨而厭離,故能作損惱,成立其苦性;因苦性無自在,故成立其無我性。以女人身體爲例,首先她的身體刹那變滅而無有常住不變,分分秒秒都在衰老變壞,所以她應屬無常;因爲她是有漏無常法,無論如何保養、貪愛,最終也會顯露出她令人生厭離的本質,所以她有不淨性;因爲身體的不淨令自他見而生厭,相續中受到損惱,所以她有苦性;因有損惱之苦,即于身體無有自在,不能隨自己而轉而不受外緣牽製,無有這種自在的原因,所以她有無我性。其余任何一種有爲法,也同樣具足這四種本性。然而一般凡夫,不能了達名言法的這四種本性,反而生起執著,于同一事上生起常樂我淨的四種顛倒。
譬如說,以前有人遇到了一個羅刹女,開始時他不知道她是羅刹女,反而生起貪愛,娶她爲妻。然而因爲她是不清淨的羅刹女,那位男人與她生活時,受到了很多痛苦,而且他的妻子很不隨順,性格多變,後來他發現她是一個食人的羅刹女,不由生起了極大怖畏而逃離。同樣,凡夫的身心五蘊,其實與羅刹女一樣,具有無常、不淨、苦、無我的本性,依之我們將不斷受到痛苦;現在依善知識教言,明白了其本來面目,也應生起怖畏而厭離。月稱菩薩雲:“諸法皆無常,無常皆不淨,不淨皆痛苦,痛苦皆無我。”諸人當精勤觀修,了知自他有情皆住于生死不淨痛苦之中。堪布阿瓊說:以上所說內容,應當在上師前專心聽聞,聽聞後應認識種種顛倒,産生對治的有執智慧(分別妙慧),依此精進修持,最後定能遠離輪回痛苦,獲得解脫。
第叁品終
第四品 明破我執方便品
戊四、(斷除我執)分二:一、略明破我慢所執境之理;二、廣釋破我慢所執境之理。
己一、(略明破我慢所執境之理):
此品所言之破我執是以世俗方便法壓伏我執現行的對治法,與本論第十品中所述的以勝義智慧斷除我執種子對治法不同,而且本品中多以國王爲針對,破析我執傲慢。因爲在世間,一般國王的我執傲慢與我所執傲慢比平常人都要深厚一些。當然,每一個人其實也是自己領域內的小國王,對自己的地位、權力、資財、眷屬等,都有我慢執著。我慢即是我見的一種現行煩惱執著,如自己認爲具有權勢、種姓高貴等而生起執著,按《俱舍論》的觀點,我見與我慢是不同的心所法,二者有所差別。
我我所驕傲,世智者誰起,
以一切有情,諸境皆共故。
我與我所的驕傲,世間的智者誰會起呢?因爲一切有情及諸器界外境,都是衆生共業所感共同受用的,而非國王一人所有。
一般國王會特別自負,認爲自己具足權威而生起我慢,然後又會認爲自己擁有國土臣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以此而生起我所慢。這種驕傲執著是不應理的,即使是明白世俗道理的世間智者,也不會對此生起驕傲執著。因爲所有情器世間都是衆生共業所形成,也是共同享有之法,誰也沒有道理執著爲獨自所擁有。每一個衆生依業力出現在世間,依業報而享有自身一切,別人無法剝奪也無力完全占有他的身心相續;人們在各自業力因緣所成的環境裏平等地生活著,因而國王能憑什麼道理認爲他們都是自己所擁有的呢?還有外境國土等器物,是衆生共業感召,也是共同受用的外境,比如說森林、河流等,人、旁生等都在自在地受用著,而並非國王獨自所享用之境。
譬如說,一個演員首先扮演國王,正在表演時,他認爲:“啊,我是大國王,這一切土地、臣民都是我的......。"然後生起驕傲,這種驕傲無疑不合理,因爲這一切都是暫時而虛假的現象,他現在演國王,下一場也許會演一個奴仆,而不可能長期固定演一個角色。同樣,在六道輪回“戲劇”中,每一個衆生演員都在隨業力導演的安排而變換著角色,有時候演國王,有時候在演昆蟲,如果因暫時扮演國王而生驕傲,這種我慢肯定是愚癡之舉。月稱菩薩說:“權財等圓滿,皆由德所生,故世隨業轉,智者勿起慢。”有智者應如是了知一切世間圓滿,皆隨往昔之福德因緣而不應對暫時的權勢盛事生起我慢執著。
己二、(廣釋破我慢所執境之理)分叁:一、破由權勢而生驕傲;二、破由種姓而驕傲;叁、明遠離惡行的其它方便。
庚一分五:一、斷除五…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