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消除比较、推度后的认识对象是心念相续的精神活动之境界,分析、推求的认识境界是观照思维的活动对象,遍在于一切现象中的存在本性和一切事物圆满实现其本性的存在实态是修行精神双重活动的认识对象。
弥勒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那么菩萨究竟怎样依据上述四种精神活动的认识对象来改变自己的精神结构,以求得心念相续和观照的思维能力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我想举个例子回答你的问题。我为菩萨们陈说的一切教法都应该看成是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我的教法典籍共分十二个类别,这就是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以及论议,这十二种题裁类型也都是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不能把这些假借语言概念成立的教法类别当作一个一个实体去虚妄地加以执着。菩萨们对于如此成立的教法能够认真听讲、虚心接受,能通晓其语言,能运用理性能力思考其中的道理,能领会和把握其中隐含的意蕴。在此之后,菩萨独自找一个幽静的地方,把先前接受并研究过的教法拿出来,下决心要把它们领会透彻。
在这种诚心诚意的思考活动中,菩萨开始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精神活动自身的功能状态之上,渐渐地使能思维的精神活动联系成一片,其间不再有片刻的停顿和中断。我们知道,一般人日常的思维状况是这样的,他们或者老是觉得精神疲倦困顿,无法再认真研究认识对象,或者总有其它的事情吸引了精神,使其不能专注于认识对象,前一种情况叫「昏沈」,后一种情况叫「散乱」。通过有意地改变思维结构,在修行人的身心上就会产生出一种感觉,身心轻快、安宁,远离了「昏沈」和「散乱」的世俗精神状态,这种身心轻快、安宁、精神专注于认识对象的生命活动状态就叫做「心念相续的思维」,菩萨就这样通过持久践修来求得心念相续的思维能力。
在达到心念相绩的思维状态后,修行人又把思维的对象提出来,进行更深刻、更细致的观察和思索,以便引发与真理相契合的确定性见解。此时修行人已经初步突破了能思维的心识与所思维的对象之间的对立,对峙关系,这就能对心念相续的思维活动之对象予以进一步的认识,能正确地思择、观察、分析至最精细的地步,也能把对象综合在愈来愈广大的思维范畴中;修行人能运用新的思维能力认识存在现象的各方面,也能突破现象本质:他能在安乐愉悦的精神状态里进行思考:能对存在的真实本性获得确凿的见地;能引生对善和恶两种生命现象作瞬间决择的智慧:能对四种真理获得亲切明晰的体会:这就叫做「观照思维」,菩萨就这样通过持久践修来培养自己的观照思维能力。简略一句话,修行人通过改变日常的、世俗的思维结构,就能开发出与真理相契合的超越的精神功能。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假如一个修行人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认识活动作为自己精神关注的重心,有意识地使自己的精神活动联成一片,可是他还没有达到身心轻快安宁的状态,他仍然有困顿疲倦的感觉,也仍然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发生,那么,修行人有意识的自我调控的这一修行阶段应当叫做什么名字呢
佛陀回答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菩萨有意进行的这一自我调控还没有与心念相续的思维状态完全契合,它是在正确修行观念引导下进行的精神训练,通过这一精神训练就能逐渐引发出心念相续的思维功能来,所以我说,它是为心念相绩的思维结构之开发作准备的自我调控阶段。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如果一个修行人还没有达到身心轻快安宁的状态,他把所学的教法当作心念相绩的思维活动之对象,对之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研究,菩萨有意识地进行着的这种观察和研究又应当叫做什么名字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菩萨这种观察和研究还没有与观照思维状态完全相契合,同样是修行人在正确修行观念引导下所进行的精神训练,通过这种精神训练,就能逐渐引发出观照思维的功能状态,所以我说,修行人有意进行的这一精神训练是为观照思维的精神结构之开发作准备的自我调控阶段。
弥勒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我现在想了解这样一个问题,那「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精神结构之间究竟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
如果说它们之间没有差别,那么它们为什么没有差别呢
如果说它们之间有差别,那么差别又在何处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我们可以这样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既没有差别,又并非没有差别。为什么说两种思维活动间没有差别呢
这是因为,「观照思维」的精神活动所认识的对象实际上是精神活动自身,而「心念相续的思维」也正是把精神活动自身作为所关注的对象:两种思维的认识对象事实上完全一致,所以说它们之间没有差别。那么,为什么又说两种思维活动之间又并非没有差别呢
这是因为,两种思维的具体认识方式又是不同的:在「心念相续的思维」结构中,精神活动对对象持宁静的静观态度,不对对象进行分析或综合,而在「观照思维」结构中,精神活动则对对象有分析、有比较、有综合。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观照思维」指修行申的思维状态,在此种思维状态中思维活动所认识的对象,它与能认识的思维之间应当说有差别还是没有差别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应当说这二者之间没有差别。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观照思维的认识对象事实上就是能认识的思维本身。善男子!我说思维活动的认知对象,正是思维活动自身的显现和结果。
弥勒又问:世尊!假若说思维活动所认识的对象与思维活动自身没有差别,那么,这岂不是说思维能认识思维吗
您的意图是要修行人通过改变日常意识结构来激发起新的思维方法。可是,在观照思维里,既然我们用能认知的思维去认识所认知的思维,那岂不是在认识活动里仍然保留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吗
佛陀说:善男子!问题的关键是在此种思维状态,不是说有能思维的主体面对被思维的客体,而是说,当思维活动产生时,思维活动自身所变现的东西就作为「对象」呈现出来。让我们举个生活中的事例使这个意思明晰起来:比方说,有一块磨擦得很干净的镜子,以人的脸作为外部条件,人能看见镜子里的脸像,这个脸像就是他的面像。显然,一个人映在镜子里的脸像和他的肉体面像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他有什么样的面像,镜子里就相应显示出什么样的脸像,脸像根本不可能独立于面像而存在。可是,当一个人照镜子的时候,他却往往不能这样看问题,他把镜子里的脸像看成肉体面像的影子,但他却把这个「影子」当成了某种外在的独立的东西。思维活动发生的时候,情况也正如此:观照思维的对象是观照思维活动本身的显现,所以对象与思维是在一个整体中的内在的统一:另一方面,思维对象毕竟又作为「对象」存在着,因此它与能认知的主观活动好像又有一些差别。
弥勒菩萨又问:世尊!您刚才所举照镜子这个例子,把观照思维中思维活动和其对象之间那种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亲密关系巧妙地显示出来了。可是,如果这里谈的不是修行人特殊的思维结构,而是一般生命的日常认识活动,那么,当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物质事物或者其它事物时,那被认识的对象也与主观的心识没有差别吗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这个结论是普遍成立的,一般人的认识和认识的对象之间也没有差别,其认识对象同样是认识活动之显现和结果,可是一般人正因为无法看清认识活动的实际情况,他们不能如实理解自己认知结构中的这种微妙关系,因而错误地把认识对象与认知活动割裂开来,把前者从认识活动的统一整体中分离出去,而看成是不依赖人的意识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弥勒菩萨!你应该弄清楚这一点,这就是日常思维中普遍发生的错觉,因为这一根本的错觉,人们无论在认识中还是生活中就会颠倒行事;对我所讲的道理,他们也用日常思维结构去作颠倒的理解。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根据什么标准说菩萨一直修行观照思维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那些修行人如果能从不间断地、有意识地去思维心识所变现的对象,那么,这就可以说菩萨一直在修行观照思维了。
弥勒又问:世尊!根据什么标准说菩萨一直在修行心念相续的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那些修行人如果能从不间断地、有意识地使思维活动持续着,那么,这就可以说菩萨一直在修行心念相续的思维了。
弥勒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您说在改变精神结构的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就能使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精神结构融合起来,我现在想知道,究竟根据什么标准,我们可以说两种思维结构已经融合了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如果修行人在进行观照思维时,他思维的对象已经与他的思维活动达成完全的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两种思维结构已经圆满地融合起来了。
弥勒接着问:世尊!什么叫做修行精神活动的对象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在修行状态中,作为修行人观照思维之对象的,就是修行精神活动的对象。
弥勒接着问:世尊!什么叫做不问断的思维活动呢?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当心识在思维修行精神活动变现的对象,而这一心识自身又成为心念相续的思维活动之对象时,这个心识就成为一个连续的活动过程,其间没有中断和停顿。
弥勒又问:世尊!什么叫做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的同一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修行人把「精神活动之境界完全是其主观心识的显现」这一道理透切地体会了,通过长期持续的修行生活,他就能…
《解深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