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深密經▪P8

  ..續本文上一頁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消除比較、推度後的認識對象是心念相續的精神活動之境界,分析、推求的認識境界是觀照思維的活動對象,遍在于一切現象中的存在本性和一切事物圓滿實現其本性的存在實態是修行精神雙重活動的認識對象。

  

  彌勒菩薩又請問佛陀說:世尊!那麼菩薩究竟怎樣依據上述四種精神活動的認識對象來改變自己的精神結構,以求得心念相續和觀照的思維能力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我想舉個例子回答你的問題。我爲菩薩們陳說的一切教法都應該看成是假借語言概念成立的,我的教法典籍共分十二個類別,這就是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以及論議,這十二種題裁類型也都是假借語言概念成立的,不能把這些假借語言概念成立的教法類別當作一個一個實體去虛妄地加以執著。菩薩們對于如此成立的教法能夠認真聽講、虛心接受,能通曉其語言,能運用理性能力思考其中的道理,能領會和把握其中隱含的意蘊。在此之後,菩薩獨自找一個幽靜的地方,把先前接受並研究過的教法拿出來,下決心要把它們領會透徹。

  

  在這種誠心誠意的思考活動中,菩薩開始有意識地把注意力集中到精神活動自身的功能狀態之上,漸漸地使能思維的精神活動聯系成一片,其間不再有片刻的停頓和中斷。我們知道,一般人日常的思維狀況是這樣的,他們或者老是覺得精神疲倦困頓,無法再認真研究認識對象,或者總有其它的事情吸引了精神,使其不能專注于認識對象,前一種情況叫「昏沈」,後一種情況叫「散亂」。通過有意地改變思維結構,在修行人的身心上就會産生出一種感覺,身心輕快、安甯,遠離了「昏沈」和「散亂」的世俗精神狀態,這種身心輕快、安甯、精神專注于認識對象的生命活動狀態就叫做「心念相續的思維」,菩薩就這樣通過持久踐修來求得心念相續的思維能力。

  

  在達到心念相績的思維狀態後,修行人又把思維的對象提出來,進行更深刻、更細致的觀察和思索,以便引發與真理相契合的確定性見解。此時修行人已經初步突破了能思維的心識與所思維的對象之間的對立,對峙關系,這就能對心念相續的思維活動之對象予以進一步的認識,能正確地思擇、觀察、分析至最精細的地步,也能把對象綜合在愈來愈廣大的思維範疇中;修行人能運用新的思維能力認識存在現象的各方面,也能突破現象本質:他能在安樂愉悅的精神狀態裏進行思考:能對存在的真實本性獲得確鑿的見地;能引生對善和惡兩種生命現象作瞬間決擇的智慧:能對四種真理獲得親切明晰的體會:這就叫做「觀照思維」,菩薩就這樣通過持久踐修來培養自己的觀照思維能力。簡略一句話,修行人通過改變日常的、世俗的思維結構,就能開發出與真理相契合的超越的精神功能。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假如一個修行人有意識地把自己的認識活動作爲自己精神關注的重心,有意識地使自己的精神活動聯成一片,可是他還沒有達到身心輕快安甯的狀態,他仍然有困頓疲倦的感覺,也仍然分散注意力的事情發生,那麼,修行人有意識的自我調控的這一修行階段應當叫做什麼名字呢

  

  

  佛陀回答彌勒菩薩說:善男子!菩薩有意進行的這一自我調控還沒有與心念相續的思維狀態完全契合,它是在正確修行觀念引導下進行的精神訓練,通過這一精神訓練就能逐漸引發出心念相續的思維功能來,所以我說,它是爲心念相績的思維結構之開發作准備的自我調控階段。

  

  彌勒菩薩又問:世尊!如果一個修行人還沒有達到身心輕快安甯的狀態,他把所學的教法當作心念相績的思維活動之對象,對之進行有意識的觀察和研究,菩薩有意識地進行著的這種觀察和研究又應當叫做什麼名字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菩薩這種觀察和研究還沒有與觀照思維狀態完全相契合,同樣是修行人在正確修行觀念引導下所進行的精神訓練,通過這種精神訓練,就能逐漸引發出觀照思維的功能狀態,所以我說,修行人有意進行的這一精神訓練是爲觀照思維的精神結構之開發作准備的自我調控階段。

  

  彌勒菩薩又請問佛陀說:世尊!我現在想了解這樣一個問題,那「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這兩種精神結構之間究竟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

  如果說它們之間沒有差別,那麼它們爲什麼沒有差別呢

  如果說它們之間有差別,那麼差別又在何處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我們可以這樣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它們既沒有差別,又並非沒有差別。爲什麼說兩種思維活動間沒有差別呢

  這是因爲,「觀照思維」的精神活動所認識的對象實際上是精神活動自身,而「心念相續的思維」也正是把精神活動自身作爲所關注的對象:兩種思維的認識對象事實上完全一致,所以說它們之間沒有差別。那麼,爲什麼又說兩種思維活動之間又並非沒有差別呢

  這是因爲,兩種思維的具體認識方式又是不同的:在「心念相續的思維」結構中,精神活動對對象持甯靜的靜觀態度,不對對象進行分析或綜合,而在「觀照思維」結構中,精神活動則對對象有分析、有比較、有綜合。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觀照思維」指修行申的思維狀態,在此種思維狀態中思維活動所認識的對象,它與能認識的思維之間應當說有差別還是沒有差別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應當說這二者之間沒有差別。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觀照思維的認識對象事實上就是能認識的思維本身。善男子!我說思維活動的認知對象,正是思維活動自身的顯現和結果。

  

  彌勒又問:世尊!假若說思維活動所認識的對象與思維活動自身沒有差別,那麼,這豈不是說思維能認識思維嗎

  您的意圖是要修行人通過改變日常意識結構來激發起新的思維方法。可是,在觀照思維裏,既然我們用能認知的思維去認識所認知的思維,那豈不是在認識活動裏仍然保留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嗎

  

  

  佛陀說:善男子!問題的關鍵是在此種思維狀態,不是說有能思維的主體面對被思維的客體,而是說,當思維活動産生時,思維活動自身所變現的東西就作爲「對象」呈現出來。讓我們舉個生活中的事例使這個意思明晰起來:比方說,有一塊磨擦得很幹淨的鏡子,以人的臉作爲外部條件,人能看見鏡子裏的臉像,這個臉像就是他的面像。顯然,一個人映在鏡子裏的臉像和他的肉體面像間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關系,他有什麼樣的面像,鏡子裏就相應顯示出什麼樣的臉像,臉像根本不可能獨立于面像而存在。可是,當一個人照鏡子的時候,他卻往往不能這樣看問題,他把鏡子裏的臉像看成肉體面像的影子,但他卻把這個「影子」當成了某種外在的獨立的東西。思維活動發生的時候,情況也正如此:觀照思維的對象是觀照思維活動本身的顯現,所以對象與思維是在一個整體中的內在的統一:另一方面,思維對象畢竟又作爲「對象」存在著,因此它與能認知的主觀活動好像又有一些差別。

  

  彌勒菩薩又問:世尊!您剛才所舉照鏡子這個例子,把觀照思維中思維活動和其對象之間那種不二而二、二而不二的親密關系巧妙地顯示出來了。可是,如果這裏談的不是修行人特殊的思維結構,而是一般生命的日常認識活動,那麼,當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認識物質事物或者其它事物時,那被認識的對象也與主觀的心識沒有差別嗎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這個結論是普遍成立的,一般人的認識和認識的對象之間也沒有差別,其認識對象同樣是認識活動之顯現和結果,可是一般人正因爲無法看清認識活動的實際情況,他們不能如實理解自己認知結構中的這種微妙關系,因而錯誤地把認識對象與認知活動割裂開來,把前者從認識活動的統一整體中分離出去,而看成是不依賴人的意識活動而獨立存在的東西。彌勒菩薩!你應該弄清楚這一點,這就是日常思維中普遍發生的錯覺,因爲這一根本的錯覺,人們無論在認識中還是生活中就會顛倒行事;對我所講的道理,他們也用日常思維結構去作顛倒的理解。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根據什麼標准說菩薩一直修行觀照思維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那些修行人如果能從不間斷地、有意識地去思維心識所變現的對象,那麼,這就可以說菩薩一直在修行觀照思維了。

  

  彌勒又問:世尊!根據什麼標准說菩薩一直在修行心念相續的思維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那些修行人如果能從不間斷地、有意識地使思維活動持續著,那麼,這就可以說菩薩一直在修行心念相續的思維了。

  

  彌勒菩薩又請問佛陀說:世尊!您說在改變精神結構的工作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就能使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這兩種精神結構融合起來,我現在想知道,究竟根據什麼標准,我們可以說兩種思維結構已經融合了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如果修行人在進行觀照思維時,他思維的對象已經與他的思維活動達成完全的一致,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兩種思維結構已經圓滿地融合起來了。

  

  彌勒接著問:世尊!什麼叫做修行精神活動的對象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在修行狀態中,作爲修行人觀照思維之對象的,就是修行精神活動的對象。

  

  彌勒接著問:世尊!什麼叫做不問斷的思維活動呢?

  

  佛陀回答說:善男子!當心識在思維修行精神活動變現的對象,而這一心識自身又成爲心念相續的思維活動之對象時,這個心識就成爲一個連續的活動過程,其間沒有中斷和停頓。

  

  彌勒又問:世尊!什麼叫做思維活動與思維對象的同一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如果修行人把「精神活動之境界完全是其主觀心識的顯現」這一道理透切地體會了,通過長期持續的修行生活,他就能…

《解深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說信佛功德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