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擺脫認識過程中的任何二元對立,他就做到認識活動與對象的完全同一,這就叫做思維活動與思維對象的同一:或者,在把握對象與思維活動的同一後,進一步體會對象的真實本性,使精神活動能與存在的真實本性相契合,與真理相契合,這也叫做思維活動與思維對象的同一。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從修行層次上看,觀照思維又有哪些形態上的差別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從修行層次上看,觀照思維大致可以分成叁個類型:其一是二般的觀照思維」,其二是「企圖把所有問題都弄清楚的觀照思維],其叁是「最深層次的觀照思維」。
彌勒接著問:什麼叫做「一般的觀照思維」呢
佛陀回答說:這就是說,當此種觀照思維進行認識時,它的觀察和分析都是比較表面化和一般化的,它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它是一個人在改變自己精神結構的初期所擁有的思維狀態。
彌勒接著問:什麼叫做「企圖把所有問題都弄清楚的觀照思維」呢
佛陀回答說:修行人在分析、研究精神活動境界時,由這樣一個想法引導著,即:要把一切未能很好理解的東西理解透徹了,這個想法于是引導修行人透過事物的表層,深入對象的內部,運用智能對存在的各方面做細致深入的觀察和分析,這就叫做「企圖把一切問題都弄清楚的觀照思維」。
彌勒又問:什麼叫做「最深層次的觀照思維」呢
佛陀回答說:當修行人對存在的各方面作過深入細致的分析、觀察之後,他就會産生這樣一個觀念,即:我要親身實現那終極的生命自由,我要讓存在的真實本性明明白白地向我敞開,在此觀念引導下,修行人就運用智慧對先前透徹領會過的一切進行最灤層次的把握,以便使精神結構完全透入存在的底蘊,與存在的真實本性相契合,這就叫做「最深層次的觀照思維」。
彌勒菩薩又請問佛陀說:世尊!從修行層次上來說,心念相續的思維又有哪些類型上的差別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根據修行精神活動「不間斷狀態」的功能持續程度,可以把這種思維分成叁種,也可以分成八種。所謂叁種,這是與上面所說觀照思維的修行層次相適應的,即是說,心念相續的思維在層次上有一般的、比較深入的以及最深層次的這叁個類別:至于分成八種,那是特別考慮了具體修行生活中的程序性,這就是說,從最初有分析思維有喜悅感受的修行階段到最後既沒有思想活動又並非沒有思想活動的階段,每一步修行程序上都有一種心念相績的思維狀態與之相適應。
此外,我們還可以把這種思維方法分成四個形態,即在菩薩予衆生樂、拔衆生苦、憂其得救、無愛無憎這四種廣大深厚的情懷裏,各自都有心念相續的思維功能存在著,這最後一個分類,是特別著眼菩薩利濟一切生命的獨特修行生活而劃分的。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你曾經說過,有些心念相續的思維能力和觀照思維能力是根據教法而來的,有些則不根據教法而來,這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現在,我想知道,什麼叫做「依據教法而來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什麼叫做「不依教法而來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這一分類的原因是這樣的:不同的人,他們接受佛教教法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人們接受教法後,開始修行的情況就更不相同。如果修行人根據自己先前所接受所研究的教法,推究其意義,這樣反複思索之後,即能獲得心念相績的思維和觀照思維這兩種精神功能,這就叫做「依據教法而來的心念相績和觀照思維」。另外一些修行人不是通過運用自己的理性能力研究教法,而是通過師父的傳授,從師父所傳授的一些觀念、一些方法中引發出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這兩種修行精神功能。舉例說來,有些修行人在其老師的指導下,持久地觀察腫脹糜爛的屍體,或者觀察存在現象變動不居的特性,或者觀察生命活動遭受邪惡情緒之逼迫、身心俱不自由的狀況,或者觀察一切存在現象裏都沒有主宰實體「自我」的存在,或者觀察沒有擾亂沒有變動的安甯安樂境界等等,諸如此類。這樣,在精神活動持久地努力和關注之後,也會開發出兩種修行精神結構來,通過這種方式産生的功能能結構就叫做「不依教法而來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我們還可以這樣來概括獲得修行精神結構的兩種途徑間的差別:那些依靠自己研究教法從而獲得修行精神結構的修行人,他們事實上依靠自己的理性,我認爲這類修行人理性極發達、智慧極高明:那些通過耳提面命、師弟相承從而獲得修行精神結構的修行人,他們事實上依靠自己的信仰、信念,他們雖然也藉信念而學有所得,但他們的智慧和德性都比較一般。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曾經說過,有以個別教法作爲研究對象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有以衆多教法的集合體作爲研究對象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那麼,什麼叫做「研究個別教法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呢
什麼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這一分類的依據是這樣的:雖然很多修行人都通過自己對教法的勤勉研究而學有所得,可是有些人好「精」,有些人好「博」,這樣在引發修行精神結構的方式上也就有所不同。如果一個人拿一部經典中「契經」部分的某一教法,或者其它部分中的某一個教法,作爲研究對象,依據之而改造自己的思維結構,這就叫做「研究個別教法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如果一個人拿一部經典中「契經」部分的教法乃至整個一部經典中的教法作爲研究對象,對之進行種種分類研究,思索它們哪些是敍述修行生活的准備過程的,哪些是漸趨事物本性過程的,哪些是進入真理前一刹那的:哪些是敍述覺悟的准備過程的,哪些是敍述圓滿自由狀態的准備過程的,哪些是同由凡俗的流轉的生命向淨化的、自由的生命進行轉變的修行過程不相違背的,哪些是趨向覺悟趨向完滿自由的,哪些是進入最高覺悟及圓滿自由的前一刹那的,等等,認爲所思考的教法集合體是對無窮無盡的良善法則之表現,這就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世尊!您曾經說過,有以較少量的總體教法作爲研究對象的修行精神活動,有以較大量的總體教法作爲研究對象的修行精神活動,您還說過有以無窮無盡的總體教法作爲研究對象的修行精神活動。世尊!現在我想知道,什麼叫做「少量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
什麼叫做「大量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
什麼叫做「無窮無盡的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如果一個修行人把一部經典中的「契經」部分或者其它部分單獨提出來作爲一個教法總體,來有意識地思考這個總體,從而引發出修行精神結構來,這就叫做「少量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如果修行人把所接受所研究的一部經典中所有各個部分的教法聚爲一個整體,對之進行思考、研究,而不是僅僅研究其中的一個部分,這樣來引發修行精神結構,這就叫做「大量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如果修行人能把佛陀那無窮無盡的教法、無窮無盡的教法語言以及包涵在這些教法語言中關于存在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作爲一個綜合而成的整體,來有意識地研究這個整體,以便引發出修行精神結構來,這就叫做「無窮無盡的總體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動」。
當時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菩薩在改變自己精神結構的修行過程中,究竟到了什麼程度,我們才可說菩薩以總體教法作爲對象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是成功了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善男子!如果具備了五個條件,那麼,我們就可以說,菩薩改變日常思維、培養修行精神結構的努力成功了。第一個條件是,菩薩在修行精神活動的每一刹那,都能把深層心識中染汙性的心理潛勢力消除掉或者予以淨化:第二個條件是,菩薩不再有各種虛妄錯誤的心理欲念,他的一切觀念裏都不再有實體執著:第叁個條件是,由于把握了事物的本性,菩薩就在生命中開發出認識一切事物的智慧:第四個條件是,對于爲成就最高覺悟及爲濟度衆生而作的一切事業,都沒有了分別、計較和執著:第五個條件是,爲了成就與真理相應的真正生命,菩薩已能把促成生命轉化、淨化的一切良善和智慧的心理潛能積累起來不致失落。如果上述五個條件都能滿足,那麼,就可以說,菩薩培養修行精神結構的努力成功了。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這個以總體教法作爲研究對象的心念相續思維和觀照思維,到底到了什麼樣的修行階位,才可以說菩薩真正把握了它們;到底到了什麼樣的修行階位,才可以說菩薩圓滿實現了它們呢
佛陀告訴彌勒菩薩說:菩薩從漫長而艱難的准備性修行階段躍入菩薩修行的第一階位,在此階位,菩薩把握到存在本性,內心中生起歡慶無限的喜悅感,他第一次毫無隔礙地親身體會到真理,所以我說,在這菩薩修行的第一階位,菩薩才真正把握了修行精神結構:從菩薩修行的第叁階位開始,由于湧現出體認存在各方面屬性的真實智能,更由于這些智能完全通過改變精神結構、從生命中直接開發出來,所以我說,從菩薩修行的第叁階位開始,菩薩即已圓滿地實現了日常精神結構的轉化,圓滿地開拓出了生命中相應于真理的嶄新的思維功能。善男子!那些剛剛邁入修行曆程的菩薩,也應有意地去這樣做,他的成就雖然還不值得稱歎,但也不應懈怠廢棄。
彌勒菩薩又禀告佛陀說:以心念相續的思維和觀照思維作爲表現形式的修行精神活動,在什麼狀態下既有粗淺思維、又有細致思維
在什麼狀態下沒有粗淺思維、只有細致思維
在什麼狀態下既無粗淺思維、又無細致思維
…
《解深密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