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深密经▪P9

  ..续本文上一页摆脱认识过程中的任何二元对立,他就做到认识活动与对象的完全同一,这就叫做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的同一:或者,在把握对象与思维活动的同一后,进一步体会对象的真实本性,使精神活动能与存在的真实本性相契合,与真理相契合,这也叫做思维活动与思维对象的同一。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从修行层次上看,观照思维又有哪些形态上的差别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从修行层次上看,观照思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类型:其一是二般的观照思维」,其二是「企图把所有问题都弄清楚的观照思维],其三是「最深层次的观照思维」。

  

  弥勒接着问:什么叫做「一般的观照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这就是说,当此种观照思维进行认识时,它的观察和分析都是比较表面化和一般化的,它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它是一个人在改变自己精神结构的初期所拥有的思维状态。

  弥勒接着问:什么叫做「企图把所有问题都弄清楚的观照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修行人在分析、研究精神活动境界时,由这样一个想法引导着,即:要把一切未能很好理解的东西理解透彻了,这个想法于是引导修行人透过事物的表层,深入对象的内部,运用智能对存在的各方面做细致深入的观察和分析,这就叫做「企图把一切问题都弄清楚的观照思维」。

  

  弥勒又问:什么叫做「最深层次的观照思维」呢

  

  

  佛陀回答说:当修行人对存在的各方面作过深入细致的分析、观察之后,他就会产生这样一个观念,即:我要亲身实现那终极的生命自由,我要让存在的真实本性明明白白地向我敞开,在此观念引导下,修行人就运用智慧对先前透彻领会过的一切进行最滦层次的把握,以便使精神结构完全透入存在的底蕴,与存在的真实本性相契合,这就叫做「最深层次的观照思维」。

  

  弥勒菩萨又请问佛陀说:世尊!从修行层次上来说,心念相续的思维又有哪些类型上的差别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根据修行精神活动「不间断状态」的功能持续程度,可以把这种思维分成三种,也可以分成八种。所谓三种,这是与上面所说观照思维的修行层次相适应的,即是说,心念相续的思维在层次上有一般的、比较深入的以及最深层次的这三个类别:至于分成八种,那是特别考虑了具体修行生活中的程序性,这就是说,从最初有分析思维有喜悦感受的修行阶段到最后既没有思想活动又并非没有思想活动的阶段,每一步修行程序上都有一种心念相绩的思维状态与之相适应。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这种思维方法分成四个形态,即在菩萨予众生乐、拔众生苦、忧其得救、无爱无憎这四种广大深厚的情怀里,各自都有心念相续的思维功能存在着,这最后一个分类,是特别着眼菩萨利济一切生命的独特修行生活而划分的。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你曾经说过,有些心念相续的思维能力和观照思维能力是根据教法而来的,有些则不根据教法而来,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别的。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依据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什么叫做「不依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这一分类的原因是这样的:不同的人,他们接受佛教教法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人们接受教法后,开始修行的情况就更不相同。如果修行人根据自己先前所接受所研究的教法,推究其意义,这样反复思索之后,即能获得心念相绩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精神功能,这就叫做「依据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绩和观照思维」。另外一些修行人不是通过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研究教法,而是通过师父的传授,从师父所传授的一些观念、一些方法中引发出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这两种修行精神功能。举例说来,有些修行人在其老师的指导下,持久地观察肿胀糜烂的尸体,或者观察存在现象变动不居的特性,或者观察生命活动遭受邪恶情绪之逼迫、身心俱不自由的状况,或者观察一切存在现象里都没有主宰实体「自我」的存在,或者观察没有扰乱没有变动的安宁安乐境界等等,诸如此类。这样,在精神活动持久地努力和关注之后,也会开发出两种修行精神结构来,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功能能结构就叫做「不依教法而来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概括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两种途径间的差别:那些依靠自己研究教法从而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修行人,他们事实上依靠自己的理性,我认为这类修行人理性极发达、智慧极高明:那些通过耳提面命、师弟相承从而获得修行精神结构的修行人,他们事实上依靠自己的信仰、信念,他们虽然也藉信念而学有所得,但他们的智慧和德性都比较一般。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以个别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有以众多教法的集合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那么,什么叫做「研究个别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

  什么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这一分类的依据是这样的:虽然很多修行人都通过自己对教法的勤勉研究而学有所得,可是有些人好「精」,有些人好「博」,这样在引发修行精神结构的方式上也就有所不同。如果一个人拿一部经典中「契经」部分的某一教法,或者其它部分中的某一个教法,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之而改造自己的思维结构,这就叫做「研究个别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如果一个人拿一部经典中「契经」部分的教法乃至整个一部经典中的教法作为研究对象,对之进行种种分类研究,思索它们哪些是敍述修行生活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渐趋事物本性过程的,哪些是进入真理前一刹那的:哪些是敍述觉悟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敍述圆满自由状态的准备过程的,哪些是同由凡俗的流转的生命向净化的、自由的生命进行转变的修行过程不相违背的,哪些是趋向觉悟趋向完满自由的,哪些是进入最高觉悟及圆满自由的前一刹那的,等等,认为所思考的教法集合体是对无穷无尽的良善法则之表现,这就叫做「研究集合教法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以较少量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有以较大量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您还说过有以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修行精神活动。世尊!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少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

  什么叫做「大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

  什么叫做「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一个修行人把一部经典中的「契经」部分或者其它部分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教法总体,来有意识地思考这个总体,从而引发出修行精神结构来,这就叫做「少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修行人把所接受所研究的一部经典中所有各个部分的教法聚为一个整体,对之进行思考、研究,而不是仅仅研究其中的一个部分,这样来引发修行精神结构,这就叫做「大量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如果修行人能把佛陀那无穷无尽的教法、无穷无尽的教法语言以及包涵在这些教法语言中关于存在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作为一个综合而成的整体,来有意识地研究这个整体,以便引发出修行精神结构来,这就叫做「无穷无尽的总体教法的修行精神活动」。

  

  当时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菩萨在改变自己精神结构的修行过程中,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我们才可说菩萨以总体教法作为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是成功了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具备了五个条件,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菩萨改变日常思维、培养修行精神结构的努力成功了。第一个条件是,菩萨在修行精神活动的每一刹那,都能把深层心识中染污性的心理潜势力消除掉或者予以净化:第二个条件是,菩萨不再有各种虚妄错误的心理欲念,他的一切观念里都不再有实体执着:第三个条件是,由于把握了事物的本性,菩萨就在生命中开发出认识一切事物的智慧:第四个条件是,对于为成就最高觉悟及为济度众生而作的一切事业,都没有了分别、计较和执着:第五个条件是,为了成就与真理相应的真正生命,菩萨已能把促成生命转化、净化的一切良善和智慧的心理潜能积累起来不致失落。如果上述五个条件都能满足,那么,就可以说,菩萨培养修行精神结构的努力成功了。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这个以总体教法作为研究对象的心念相续思维和观照思维,到底到了什么样的修行阶位,才可以说菩萨真正把握了它们;到底到了什么样的修行阶位,才可以说菩萨圆满实现了它们呢

  

  

  佛陀告诉弥勒菩萨说:菩萨从漫长而艰难的准备性修行阶段跃入菩萨修行的第一阶位,在此阶位,菩萨把握到存在本性,内心中生起欢庆无限的喜悦感,他第一次毫无隔碍地亲身体会到真理,所以我说,在这菩萨修行的第一阶位,菩萨才真正把握了修行精神结构:从菩萨修行的第三阶位开始,由于涌现出体认存在各方面属性的真实智能,更由于这些智能完全通过改变精神结构、从生命中直接开发出来,所以我说,从菩萨修行的第三阶位开始,菩萨即已圆满地实现了日常精神结构的转化,圆满地开拓出了生命中相应于真理的崭新的思维功能。善男子!那些刚刚迈入修行历程的菩萨,也应有意地去这样做,他的成就虽然还不值得称叹,但也不应懈怠废弃。

  

  弥勒菩萨又禀告佛陀说:以心念相续的思维和观照思维作为表现形式的修行精神活动,在什么状态下既有粗浅思维、又有细致思维

  在什么状态下没有粗浅思维、只有细致思维

  在什么状态下既无粗浅思维、又无细致思维

  

  

  …

《解深密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说信佛功德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