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了。世尊,我虽然以前得过一些安乐,譬如与阿修罗(Asura)作战,战胜了阿修罗,我们每位天人心里都有说不清的欢喜,也觉得无比的安乐,但从未得到圣者的果位与安乐。在此我请求世尊开许:一是我去世后若转为人身,则愿我财富圆满,相貌庄严,广积资粮,现出家相,诸根调伏;二是我若继续作天人,则愿我相貌端严,长寿无病等一切圆满具足。”世尊开许道:“你可以继续作天人,一切圆满,并可以得到预流果(Sotapanna)位。”帝释天王兴奋地赞叹道:“善哉!(Sadhu)善哉!世尊具足无量功德,加持使我得到预流果位!”以世尊的功德力和他自己的因缘,他与八万天子全获得了无垢法眼,刹那间,仍
以天人身得转后世。(天人的死只是刹那间心识转生,身体不变,刹那的生死
注:⑶ 拙火定: 即利用气、脉、明点之生理作用苦修苦练,以达抗御饥寒之功用。
⑷ 乾达婆: 指与紧那罗同奉侍帝释天而司奏雅乐之神。又作寻香神、乐神、执乐天。八部众
之一。传说不食酒肉,只以香气为食。
只有世尊、帝释天王、阿修罗女及八万天子知道。)阿修罗女问:“帝释天王,现在我们是否是死而复活了,刹那间有如此的转变?”帝释天王说确实是这样。 帝释天王得到圣果(Ariya Phala),欣喜地在世尊前恭敬顶礼曰:“我现在真正变
成了圣者,成为世尊的优婆塞(Upasaka)。”(师言:帝释天王一般以居士形象出现,经常对世尊教法下的居士作保护。)并告诉乾达婆子:“乾达婆子,是你想出方便法,请世尊出定,对我的恩德非常大,为报答你的恩德,等我回到三十三天(Tavatinsa)后,把你梦寐以求的乾达婆女许配给你,你以后也可以得到乾达婆国的王位。”帝释天还告诸天人曰:“我以前非常崇拜大自在天和梵天,而现在我皈依了释迦牟尼佛,你们也应该好好地皈依佛陀,因为,佛陀具足了梵天和大自在天的一切功德。”说毕,又于世尊足下再三顶礼,右绕三匝返回天界。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帝释天王具足如此大神变、大神通,令佛欢喜,没有作令佛不欢喜的事,八万天子也是依帝释天王的引导令佛欢喜没作令佛不欢喜的事?”世尊告曰:“这是他们前世的愿力所致。贤劫人寿四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正等觉俱留逊佛(Krakucchandha Buddha)出世,获证无上正等觉后,先后出游度化了许多众生。一次,到了俱严国的王宫,国王和眷属对俱留逊佛生起了无比的欢喜心,造了五百座经堂供佛及僧,并常以各种甘美的饮食和财物作供养。到俱留逊佛度化的事业显现圆满取无余涅槃(Parinibbana)后,俱严国王为俱留逊佛建了遗塔,并在塔前发愿:以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生于富贵家,或生为有名望威德的天人,令佛欢喜,不作令佛不欢喜的事。他的眷属知道他如是发愿后,也同样发了如是的愿。诸比丘,你们是怎样想的?当时的俱严国王就是现在的帝释天,当时的眷属就是现在的八万天子,以其愿力成熟故,今帝释天王及其眷属皆令我生欢喜心,没作令我不欢喜的事。”世尊如是宣说竟。
(116) 老婆罗门
——佛救两世 终证圣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婆罗门,长大娶妻共享生活,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学习文字、婆罗门行为等十八种学问。婆罗门有个规矩:四十八岁以前出家修梵净行(Brahmacari),四十八岁后还俗(Uppabbajita)娶妻共享生活。后来,老婆罗门夫妇去世了,这个孩子按婆罗门的规矩作,到四十八岁以后才还俗(Uppabbajita),娶了一位年青貌美的少女为妻,但这个妻子常常不愿与老婆罗门一起生活,老婆罗门经常不能满足她,她很想另找自己心满意足的男子,但又碍于自己丈夫在多有不便,想法让自己的丈夫出远门,再作什么都方便。有一天,她就对老婆罗门说:“夫君,你我一起生活这么久了,家里一直是一无所有,这样生活倒不如我回到娘家去。”老婆罗门温和地劝慰道:“你不要这么说,你不能去娘家,应该住在这里,我可以去别的地方找一些财物养你,你千万不要这样……。”相劝了一番后,他就带上些干粮外出。在外面,他找到了很多嘎夏巴涅,心里暗自高兴:回去后肯定能讨到妻子的欢喜。可不幸的是,在走到舍卫城的森林中,却被强盗们抢劫一空,他心里痛苦极了:若再去找吧,怕是很困难,若回家吧,又怕妻子不高兴,活着是如此痛苦不堪,干脆在林中自尽算了。他便拿了一条长长的绳子准备去林中上吊,正在此时,慈悲遍知的释迦世尊愍念:这位老婆罗门,若能出家修梵净行,则能灭尽烦恼,获证罗汉果位。刹那间,世尊来到了森林中的婆罗门前,对他说:“你不要不作观察而随意行动,我可以给你财富。”世尊给老婆罗门指点了一些宝藏,他得到很多的财物高兴地回家了。世尊也返回了经堂。老婆罗门回到家里作了广大的供养和布施,积累资粮。安乐的日子过了很久他心想:我能过上安乐的日子,全是承蒙世尊的慈恩,为报佛恩,我应该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这样抉择后,他就去世尊前恭敬顶礼,祈求传法,世尊为他传了相应的法,他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获证了预流果位。之后,他又再三祈求世尊:愿在世尊教法下出家,受持比丘戒。世尊以“善来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辞为他授了比丘戒,还传授了一些教言,他自己精进修持后,灭尽了烦恼,获证了罗汉果位。
时诸比丘请问:“世尊,以何因缘老婆罗门先是十分贫穷,后来世尊救了他的命,并给他指点使他找到宝藏作了广大的供施,之后又在世尊的教法下出家修持获证了罗汉果位?请世尊为吾等演说其前后因缘。”世尊告曰:“诸比丘,不仅是今世,往昔我也曾救护过他,赐予他财富,令行十善。那是很早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一位大自在部国王,他执政期间,举国上下无诤无害,无饥无病,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国王如理如法地治理着,并以广大的慈悲心对待每位众生,上对沙门供养,下对婆罗门、贫穷的人乃至飞禽走兽也是常作布施,整个国家奉行十善。国王也发愿把所有的财产都布施给众生,诸天人、非人、护法神等都经常护佑着他,整个国家是非常圆满。而他的邻国—— 黎宏国家的国王非常残暴,横征暴敛,常以很不如法的手段来治裁他的臣民,给臣民带手铐、脚镣、木枷、耳板等以各种酷刑来残害他们,他们很多人忍无可忍,就逃到大自部国王那里去了。有一天,黎宏国王率众眷属出游,所走过的大大小小的城市森林,城廓内外的居民们已是所剩无几,他怀疑地问手下:“我的臣民为什么这么少?他们去哪里了?”手下禀告说:“国王,听说邻国的大自在部国王,他如理如法地护持着国家,在他手下生活,非常安乐,所以,我们国家很多人都去大自在部国了。”黎宏国王闻言,生了大嗔恨心,立即准备四大军队进攻大自在部国家,欲消灭大自在部国家,大自在部国王得知后,召集了文武百官,告诉他们说:“各位重卿,听说黎宏国王已率四大军队准备进攻我国,迎战也没意义,我也不愿意,你们觉得走投无路,可以降服于他,愿去他国可以去,我本人不愿在短暂的人生中造很多恶业,我可以舍弃王位等一切,走进森林中穿树皮,吃水果,喝净水,与野兽一起生活。”大自在部的国王看到大臣们都跑了,觉得自已去森林里的因缘已成熟,便独自去了森林里,以水果和净水为生。(译者:有些人舍弃了自己原来的荣华富贵,来到雪域净地苦行,有时生一念后悔心把自己仅有的一点苦行的善根功德都摧毁了,所以,不能后悔。经常要想一想,我等大师在因地是怎样出家,怎样苦行的?这样对自己会有很大的促进。)黎宏国王询问大臣们,得知大自在部国王独自去森林中了,便收集了所有的财富,自己作了分配,并迁都于鹿野苑,自立为当地的国王。
当时,在他城旁边有一位贫穷的婆罗门,需要抚养很多子女,又时逢天灾无以养家糊口。他听说了鹿野苑有一位大自在部国王具有大慈大悲心,肯布施穷人,便决定找大自在部国王,等他到鹿野苑,大自在部国王已经去森林中了,他左思右想,又追到国王苦行的森林中,正在苦行的国王见到婆罗门乞丐来,温和地和他交谈,用水果和净水热情地招待他,问道:“你为什么来到这个苦行的森林中?”他凄惨地对国王说:“国王,我们那地方遭到了很大的天灾,我又要抚养很多孩子,现在,我确实无法生活下去,从别人那里听说您是个大菩萨,就特意来您这里想讨一些布施。”大自在部国王说:“难道你没听说我现在在苦行吗?以前我可以布施,现在我自己都没有吃的了,也没有什么可布施给你。”听了这些婆罗门失望得不能自抑昏倒在地上,慈悲的大自在部国王给他洒一些凉水,他渐渐地苏醒过来了,可他想:在这里得不到以什么维生的财物,回去也是很痛苦,我还不如自尽算了。他便拿了一条长长的绳子,到林中的深处准备吊死。这时,慈悲的大自在部国王见到了,对他生起了很大的悲心(Karuna),想:我现在确实没有一点财物布施他,但是,如果把我捆起来让他交给黎宏国王的话,也许黎宏国王会奖赏他一些财物。然后,他对婆罗门说:“你不要这么作,我给你想办法,你把我捆起来,交给黎宏国王,他会给你一些财宝的。”(译者:大家想一想,世尊在因地修布施(Dana Paramita),忍辱度(Khanti Paramita)时,是如何对待众生的,假如是自己的话,…
《百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