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面对伤害过我们的人或者令我们极为憎恨的人,我们也能顺利生起毫不造作的慈心。
这确实是个难做的功课,但是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要想到他们的出现正好可以帮助我们来检验自己的爱心够不够宽容,是不是真实,而且,当你知道所有的众生累劫以来都曾无数次做过我们的父母,就像今生的父母一样在无尽的轮回中给过我们同样的呵护,对他们的慈心一定会慢慢生起。
培养悲心
慈心生起之后,悲心也就会随之自然而然地生起,因为“慈心是悲心之梗”。
慈心让我们心中被爱充满,爱自己,更要平等地爱他人,爱一切众生,而获得悲心却需要我们更加坚强,有勇气面对痛苦。
一般情况下,我们面对痛苦和伤害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想要保护自己,或者去攻击别人。但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不是逃避,更不是去伤害他人。慈心能融化我们心中的恨,悲心却能让我们更加理智地拥抱在一起,共同面对轮回世间。
面对苦难的景象,我们不是无可奈何,更不是袖手旁观。积极地体验痛苦,并生起抗击痛苦的信心,是在培养悲心时一个必须的科目。
悲心不是去放生时却满含着对捕捞者的嗔恨,也不是在救助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时,对抛弃它的那个人充满鄙夷。在施展我们的悲心时,如果掺杂着我们的贯有习气,就说明我们还不懂得,悲心是平等地面对所有的众生。
悲心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怜悯,也不是匍匐在地的哀求,而是在知道痛苦的本质后,生起的一种逃离痛苦的勇气,是一种希望帮助所有众生也能够逃离出去的愿望。
训练我们的悲心,同样可以从我们最亲近的人或者一只面临被宰杀命运的动物开始,然后再慢慢扩展范围到我们身边的人、陌生人、我们的敌人,最后,对所有的众生都能生起真正的悲心。
“出家人慈悲为怀”这句话,我们经常听到看到,却很少在心里去认真地思索。慈是爱众生而随时愿意给他们提供快乐和幸福,悲就是爱众生而随时愿意帮助他们远离痛苦。
我们还常常说“大慈大悲”。所谓大,意思是慈悲的无限扩大。这种慈悲的对象,包括亲人,也包括冤家;包括人类,也包括六道一切众生。只要还有一个众生是我们不愿利益的,是我们漠视甚至敌视的,就不是大慈大悲,而且这样的慈悲尽未来际劫都不会改变。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众生缘悲”。
因为我们知道诸行无常的道理,知道一切痛苦都来源于无明的烦恼,所以,没有消除无明这个痛苦的因,就不能消除众生的痛苦。这是所谓的“法缘悲”。
慈悲同时还是佛菩萨的“无缘大悲”,这是慈悲的最高境界,是无限的慈悲。佛菩萨之所以能成就无限的慈悲,关键就在于,他们已证得空性,了知诸法无我,消除了自我和众生之间的对立和隔阂,所以这种慈悲又被称为“无缘大悲”。
至尊扎巴坚赞说过:
“自求解脱实无益,三界有情皆父母,
若将父母滞于苦,追求己乐岂无愧?”
三界轮回中的芸芸众生,在累劫以来,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只追求自己解脱的人,就像一个不孝之子,眼睁睁地看着父母被洪流卷走而袖手旁观,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惭愧的事啊!
如果我们提前能够知道自己居住的城镇会发生地震泥石流之类的灾难,在自己要逃离这个地方时,一定会想到带上自己最亲爱的家人,绝对不会把他们留在这个地方独自逃走。
同样道理,当我们明明知道了轮回中充满无处不在的苦难,并生起坚定地要脱离轮回的决心,怎么会忍心扔下如母众生自求解脱呢?
可能会有人这样想:“得到人身的机会难得,生命又那么短暂无常,我追求自己解脱不是很合理吗?”
这样的想法是声闻缘觉的发心,尽管他们得到了证悟,但是并不究竟。这样的证悟就像一个工艺不良的艺术品,再重新修改的话要耗费更多的工时,最终还要耽误很长的时间才能证得佛果。所以,这样的自求解脱实在是不可取的。
所以我们爱护众生要像母亲爱护她的子女一样。时时刻刻,行住坐卧,一切境界,都如是观想。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天长日久,从你心底生起的慈悲心会真实无伪,毫不动摇!
但是接下来你又会万分沮丧地发现,我们凡夫是没有能力救度他们的!你救度他们的心是那样迫切,就像一个人站在湍急的河流边,看到落入水中的亲人即将被冲走却无能为力。你一定会生起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救度他们的能力。
这时候,“为利众生愿成佛”就不再是一句口号了。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佛菩萨才有这个救度的能力,所以,怎么能够拥有那样的能力,就成了我们一个迫切的愿望。
大悲心源于慈心,菩提心又源于大悲心。有了前面观修慈悲心的基础,生起毫不虚伪造作的菩提心就会顺理成章。
菩提心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胜义菩提心是认知众生皆本具佛性,只有那些了悟所有现象之本性空的人才能领会。有关胜义菩提心我们会在第四句偈颂中详细阐述。在这里,我们从比较容易观修的世俗菩提心开始。
世俗菩提心
愿菩提心
为利众生愿成佛,是一种强烈的愿望,是愿菩提心。一旦生出愿菩提心,就会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我们的发愿可以像一个国王统领国家一样,自己先成就佛果,然后再来救度所有众生,也可以发愿像一个船夫一样,和所有的众生同船一起到达轮回苦海的彼岸,我们还可以像地藏王菩萨那样发弘誓大愿,众生不得解脱自己就不成佛。
行菩提心
当然,有了愿菩提心这样殊胜的愿望,我们可能还会自私,甚至还会有暂时的退转,但是,不要对自己过于苛责,我们凡夫成就佛果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们还需要通过具体的观修方式来帮助自己最终达成心愿,这就是行菩提心。
行菩提心含摄了自他平等、自他交换、六度、四摄等具体实修方式。
自他平等
有的人可能会说:“别人痛苦是别人的事,只有靠他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解脱,我怎么能帮到他呢?”
有这样的想法也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习惯了一切出发点的中心是自我,从自我的中心辐射出去的,很自然的就会是保守、狭隘和自私。其实这就是我们一直深陷轮回不得解脱的根本原因。
自他平等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和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我希望快乐,众生也一样,都希望快乐,我们自己不愿意受苦,所有的众生也和我们一样,没有谁愿意在苦海之中。如果我们觉得人类应该比其它动物高级,或者天界的众生比我们享乐多,没什么值得悲悯的,那这就不是自他平等。
我们没有理由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非要把一件貂皮大衣裹在自己身上,为了调养自己的身体去宰掉一只老母鸡,为了保持青春的容颜顿燕窝汤,或者为了取熊胆就把一只熊关在笼子里活活受罪……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人类才是最凶猛最可怕的动物!扪心自问,我们谁希望自己受到这样的待遇?既然自己都不愿意受这样的痛苦,为何还要把这样的痛苦加诸在他人的身上?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先尊重他人,如果自己希望快乐,就要时时把快乐散播给大家,这些都是生活中简单的“自他交换”的道理。
有些地方师傅们为了大家共修方便,会安排一个道场,但是随着共修人数的不断增加,我们凡夫的习气就逐渐控制不住,各种烦恼往往就会随之而来:谁和谁关系近了、谁又和我冷淡了、师傅来的时候和我说话的机会少、和其它师兄说话多了,师傅在其它城市待的时间长、在自己的城市待的少了……我们都愿意和上师亲近,希望上师在自己的城市多待些时间,其它地方的师兄又何尝不是呢?
自他平等本来就是为了转换我们自私自利的心态,但是我们在修行中也好,在生活中也好,种种分别心给我们平白无故地增加了很多的烦恼。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烦恼不是别人加在自己身上的,完全是自己的执著心在做怪。有这样自私自利的心态,我们不论和谁在一起,都会弄得不欢而散。即使耗尽一生,也永远无法满足自己的心。
人心即道场,道场并不意味着必须有一个外在的房子,只要有正确的发心,道场无处不在。
如果我们想得到解脱,首当其冲的就是打开自己的心胸放弃自私自利的想法,平等地看待和包容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无论是谁,无论是六道众生的哪一个,无不希望离苦得乐。在发愿利益他们的时候,我们也成全了自己。
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切身地体会他人的感受,就是在观修自他平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的观修自他交换。
自他交换
除了自他平等外,自他交换也是一个打开我们狭隘自私胸怀的有效方法,只不过,在这里除了慈悲之外,更需要一种勇气。
当快乐的时候,我们并不觉得他人的痛苦是自己的事,当我们痛苦时,更是无暇顾及他人的感受。
母亲的天性使得几乎所有的母亲都对自己的孩子有这样自他交换的勇气。看到孩子生病,恨不得替他承受病痛,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先想着给孩子留着……想到所有的众生都曾在无尽的轮回中做过自己的父母,我们就更要生起承担痛苦的决心。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有一生转生于地狱当中,与同伴嘎玛热巴一同拉地狱的马车。因为它们俩个力气很小,拉不动那辆笨重的马车,狱卒们便用炽燃的兵器捶打、猛击它们,让它们感受到极其强烈难忍的痛苦。
当时它想:反正马车也无法拉动,与其共同感受痛苦,不如让我独自承担拉车的痛苦,让噶玛热巴获得安乐吧。于是它告诉狱卒们:“把我同伴的绳子拴在我的颈项上,我愿意来单独拉马车。”狱卒愤怒地说:“众生感受各自的业力,谁有办法改变!”说完又用铁锤击打它的…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