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P11

  ..续本文上一页头。

  以这样自他交换的一丝善念,它从地狱转生到天界,成为之后累劫中积聚菩提心的因。经中说,这是世尊利他的开端。

  “愿一切众生的苦报都成熟在我的身上,愿我的一切功德和安乐都分享给所有的有情众生”是我们一个真诚的祈愿。

  我们可以先从今生的母亲开始,藉由思维母亲的恩德,生起承担母亲所有痛苦的勇气,观想母亲所有的痛苦恶业,犹如一团黑气进入入自己的心中,让自己承担母亲所有的恶果。

  之后我们可以观想自己的快乐和快乐的因,就像初升的太阳,光芒四射,从自己的心间照耀到母亲身上,并祈愿她获得幸福,具足一切修持佛法的因缘条件,成就佛果。

  然后我们再把这样的观修范围逐渐扩大,直到对所有的众生都具有这样自他交换的慈悲和勇气。

  我们可以观想自己的身体化为无数个身体,前往地狱之中,承担那里所有众生的痛苦,并把所有的快乐分享给他们;我们也可以观想自己承担所有众生的冷热疾苦和孤苦无依,把幸福安乐带给他们。

  我们可以用快乐和平静来交换痛苦和嗔恨,可以用宽广慈悲来交换狭隘自私,用丰衣足食来交换贫困潦倒,用健康来交换病痛,用德来交换怨……经过这样真诚的观修自他交换,我们会逐渐真实地拥有帮助他人的能力。

  有的人在不明白自他交换的道理时,往往会对这样的发心下意识的恐惧、逃避,担心其它众生的恶报真的会让自己生病甚至短命等等,其实根本不必有这样的担心。有这样的想法,本身就说明我们的发心并不坚定,还掺杂着无明的习气。

  自他交换的观修方式,就是为了击碎我们这道坚硬的防线,让自己的执著分别得到彻底的失败。而且,真实的发心自他交换,不仅不会伤害到我们,还会为我们心的解放以及最终的解脱都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这样的自他交换,不仅仅是要在座上观修,在下座后的生活中,也要时时刻刻不间断地修持,直到真实无伪的菩提心能够在我们的心间自由绽放。

  这时,我们又可以开始下一个修持的方式了,那就是亲身实践菩萨们的六度万行---广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四摄法,这将成为我们修心的炼金场。

  六度

  

六度是菩萨的行为,也就是六波罗密,意思是通过这六种方法可以到达轮回苦海的彼岸。这六种方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果以空性的智慧摄受这六种实修方式,它们就成了六波罗密,即六度。

  布施

  布施不在于我们布施的东西是否贵重,也不意味着走在大街上,傲慢地扔给路边乞丐两个铜板。布施是为了对治我们累劫形成的贪婪吝啬,为了让我们舍弃对一切事物的贪执。

  我经常听到有人在讨论这个话题,说什么现在的假乞丐太多了,人家有可能比我们还富有。到底要不要去布施给他们?

  其实乞丐有什么真假之别呀,当他端着碗跪在路边时,就已经是一个乞丐了!这和他比不比我们富有根本没有关系。他是一个给了我们机会的众生,给了我们一个考验自己执著分别的机会,一个检查自己悲悯之心的机会,一个去除我们对自己财物贪着的机会,一个积累福德的机会。

  如果你布施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对布施对境的厌恶与不屑,或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慷慨而做布施,那么布施本身就已经成为了另一种执著。

  还有些人会说,我现在没什么钱,等到我挣了大钱再一起多布施一些吧。我们可以看看《百喻经》中的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要在一个月以后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事先预备起来,不致于在那天使用的时候缺少供应。他心里想:“如果把牛奶从牛身上取下来积储,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把牛奶放在木桶里日子久了容易坏。不如把它放在牛肚子里,到宴客那天一并来取,那就又省事,又可吃新鲜的牛奶,不是再好没有了吗?”

  因此,他就把所养的那一头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开,每天也不再去挤奶了。

  一个月以后,宴客日子到了,他把奶牛牵来要取牛奶,可是不论怎样费劲儿,一滴牛奶也挤不出来,这件事成了众宾客的笑柄。

  布施正是积累自己福报,对治贪婪吝啬的一种方法。今生财富受用充足,正是前生布施得来的善果。但是,没有人告诉你说,一定要用特别多的钱财来布施。

  当然,世人最执著的也往往就是自己的财富。布施就是要对治我们内心对所有事物的贪着。如果你最贪恋的不是财富而是其它的,那也可以从自己最贪恋的东西开始来做布施。

  日常生活中,更是处处都可以布施:搀扶一位过马路的老人;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捡到失物想办法交还……这些都是布施。甚至,我们每天以微笑带给别人一个好心情,也是一种力所能及的布施。

  有一次在河北放生的时候,我遇到一对夫妻,他们说自己每个月都来放生,因为两个人都是下岗职工,生活拮据,所以每次只买一条鱼。每次放生,他们都要捧着鱼倒好几次公交车。从衣着上,不难看出他们生活的艰辛,但是这样的心意,却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还有,即使我们没有钱放那么多生命,吃素或者劝说他人吃素,也就是最大的放生啊。这对于那些面临被宰杀命运的众生,是最急需的一种布施,也就是无畏布施。

  除了财物的布施和无畏布施之外,还有一种不用花钱的布施,就是法的布施。我们听闻或读诵受持佛陀的经典,并为他人演说,或者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人,使他人有了修学佛法的信心,这都属于法的布施。

  佛陀住世时,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去跟佛陀倾诉,他实在无法做到布施。佛陀告诉他,可以先把石头之类的小东西从右手布施到自己的左手。当他习惯了这种给予的行为后,佛陀又鼓励他把一些小物品布施给家人、朋友,最后布施给陌生人。

  最终,那个人已经能够满怀喜悦地把任何事物布施给任何人了。

  布施就是可以从这些点滴小事开始,慢慢消除自己的贪着和傲慢。在布施的同时有任何的贪恋,都不能算是清净的布施。

  还有一些情况是我们在修学布施时要注意的,比如为了得到今生或来生的利益,而不是用菩提心来融摄布施的行为,或者以毒药武器之类的东西来做布施,都会造成一些障碍,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

  

持戒

  持戒通常给人一种被束缚的感觉,总是让很多人下意识地逃避,不愿意受到拘束。有很多在门外张望已久而迟迟不做皈依的人,往往都是在心里暗藏着对持戒的担忧,担心自己失去了之前的生活状态,失去了自由,这些都是对戒律的误解。

  其实佛陀的教育方式根本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生硬。他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认清事物的真相,不再颠倒地做事情,这样就会离苦难远一些,这和我们汉地所说的趋吉避凶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都喜欢接受吉祥美好的事物,希望远离灾难痛苦。持戒就是让我们知道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安乐,什么能带给我们痛苦,然后想办法离苦得乐。戒律就是这些办法。

  如果我们知道了自己原来习惯吃的某种食物,被检测出有毒物质或者某种致癌的添加剂,我想无论你之前再怎么喜欢吃它,都不会再去吃了。同样道理,如果我们一旦明白之前所有的放纵带给自己的并不一定是快乐,甚至还会造成一些严重后果,那么放弃多年养成的习惯并不困难,我们会心甘情愿地放弃恶习。

  佛陀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亲口预言过,末法时期的比丘,持守一条戒律的功德,和佛陀在世时持守所有戒律的功德是等同的。当今时代人们面临的物质诱惑和各种挑战,远远超过古代先人的想象。

  但是更多的挑战不代表没有希望,反而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战胜自我。佛陀告诉我们:“在末法时期,即使只是一天持守一条出家戒律,其功德也大到不可思议,即使以恒河沙数的食物、鲜花、水、华盖、油灯和花鬘来供养一百万尊佛的功德,也比不上持守一条戒律的功德。”

  持戒的根本目的是利他,也就是为了实现利益他人的目的,不去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众生。

  远离了对恶业的造作,我们自然就容易身心清明,容易保持在安乐的状态中。

  忍辱

  忍辱是对治嗔恨心的一种方式。一念嗔心就像一场大火,能够使自己累劫积累的善业在瞬间烧毁,很难逃脱恶趣的果报,所以,嗔心是必须要断除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认为自己冲他人大喊大叫,或者拳脚相加,是对别人的一种惩罚,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在暴怒的情绪过去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其实才是最大的输家。

  有实验证明,人在极度愤怒的时候,会分泌一种毒素,它对自己身体造成的影响,很长时间都不会消失。所以,每次发火,自己的身体就要受到一次实实在在的伤害,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益处。唯一的用途似乎就是向别人证明了自己是个不服输的人。

  佛陀不会平白无故地告诉我们一个没有用的方法,“忍辱”就是其中一种最实用的消除嗔恨心的方式。

  在《大般若经》中,忍辱又叫“安忍”,意思是安于忍耐。

  忍辱不仅仅指忍受别人的无端猜疑甚至辱骂,还可以指忍耐打坐时的腿麻、朝圣时的辛劳等等。往昔的很多佛菩萨,都经历过种种苦修才得以成就,一时的腿麻或者辛劳又算得了什么?

  米拉日巴尊者当年在苦修的时候,因为常年在山洞里面不出来,只靠洞边的荨麻草维生,所以,身体都变成了绿色,头发又长又乱,在周围山村的居民眼里,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但是尊者却通过苦修得到了最终的证悟,是即身成就的著名例证。

  像这样忍受种种苦行,也是净除自己累劫以来罪业盖障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面对别人言语行为的伤害时,其实正是我们观修忍辱的好机会。众生本性良善,但自性都和自己一样桀骜不驯,出现暂时的过失也在所难免。而且,因果业报真实不虚,他人的伤害也许就是自己前世伤害别人的一种苦果。另外,我们还…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