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以想想,众生是成就我们忍辱的因,也是耗尽自己罪孽的缘,没有众生,我们又能对什么样的对境来观修忍辱呢?通过这样的观修,我们就会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来压制自己的嗔恨心。
除了以上的“安受苦忍”和“耐怨害忍”,还有一种忍辱被称为 “谛察法忍”,指的是对深奥的空性之法不生畏惧,有坚定的信心。
现在有很多人在茶余饭后闲聊的时候,动辄就对空性的见解高谈阔论。
在公开场合宣讲空性之法,有可能会让机缘不成熟的众生对空性产生错误的知见,认为一切都是空无所有的,是不存在的,从而形成“断见”;或者觉得既然一切皆空,那么因果也是空的,在生活中肆意妄为也没什么不可以;甚至皈依不皈依都无所谓,反正一切都是梦幻泡影……还有些修行者认为在禅修时,念头暂时停止的空旷感就是空性。这些都是对空性的误解。
其实,空性的概念不是靠言语所能说明白的,当我们试图用种种语言文字或者图像之类来演示空性的状态时,本身就是一种谬误,任何企图都是谬误。只有证悟空性,我们才能够了悟空性的真相。而空性的根基不是每个众生都具备,当年佛陀在讲解大乘的空性法时,就有一些阿罗汉因为不能承受这样深奥的法教吐血而亡。
深奥的佛法不是我们的谈资,无论根器多么好,见解多么高,不进入佛门,就不会有一个崭新的开始,不经过实修,就永远不会得到究竟的证悟。
而从究竟上来说,受到伤害的我、伤害我的敌人、伤害这种行为本身都是不存在的,再想一想,我们的嗔恨心还要给谁呢?
经由以上所述的安忍的训练,我们的心逐渐会更加柔韧、宽阔,我们也更容易不攀援,不造作,平等地接纳所有的事物。
精进
简单来说,精进就是乐于行善止恶,是对其它五度的鼓舞和支持。
在听到历代大德苦行的传记时,我们往往当下很感动,并瞬间生起勇猛的信心,希望能像他们那样时时刻刻精进于佛法的修持,可是一旦时日稍久,就懈怠下来,这根发条还要重新上劲儿。
这时,我们可以像前面篇章里讲过的那样,来思维人身的难得,想到此生的时间真的是分分秒秒都非常宝贵,又何必在无益的世间俗事上耗费心力虚度人生呢?
有一个弟子说:“什么时候孩子上了大学,我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佛上。”
世间琐事永无了结之时,等待闲暇就始终不会等到我们所期待的修法机会。她根本就没想到这样日复一日,是永无止息的,忙碌的脚步永远不会停下。孩子大学毕业还要找工作,之后又要结婚生子,自己又得准备去照顾孙子了……到后来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精进”的是世间的琐事。
停下来也很简单,什么时候下定决心舍弃世间的琐事,也就是琐事的终结之时。
我们在佛法的修持上所花费的心思,如果能赶上对世间俗事执著程度的三分之一,成佛估计都不会再是那么遥远的事情。
在精进的路上,我们会因为怠惰、懒散、放任甚至懦弱停止前进的脚步。每当脚步放慢时,我们可以通过观想人身难得、生命无常、因果不虚和轮回过患,来重新生起对修行佛法迫切的渴求。
精进还意味着自己无论在闭关、诵经念咒、行持善法以及观修本尊的时候,即使稍有成就,也不能暗自沾沾自喜,在还没有脱离轮回之前,我们还是有可能随时被卷进急流的。
有一位大德说过:“自以为不需要修行就说明他更加需要修行。”
阿底峡尊者曾经坚持不懈地每天都调和土粉做成泥塔小像,众弟子对他说:“您是一位伟大的上师,这样每天摆弄土粉很辛苦,不如让我们来做吧!”尊者说:“难道你们也要替我吃饭吗?”
精进是菩提道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的修行中,已经有了一个牢固的菩萨行的基础。但是在之后的修行过程中,如果没有精进之心,也不能保证自己不会中途变卦。因为一旦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因为感觉无趣疲倦等等,都可能会让我们成为一个逃兵。
在成就佛果之前,精进是保证自己不畏旅途艰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重要一步。
禅定
在提到禅定的时候,很多人的概念里,那就是双腿盘坐,身体挺直,保持安静……这些只是禅定的一种表象,其实禅定就是让我们远离放逸和散乱,获得控制自心的能力。
但是在没有修“止”之前,我们的心就像一只疯狂的大象,或者像一只狂躁不安的猴子,一直不断地追逐自己的念头和身体的感受,即使当我们安坐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心里的念头也如万马奔腾,没有片刻止息。
在狂乱的心面前,我们是软弱无助的。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心的主人,其实,我们的心一点也不听从自己的召唤。平息心中的怒火不太容易,但是让你突然发怒也更加难以做到。这说明我们对自己的心根本没有能力掌控,远远不能收放自如。
心和身体一样,可以训练。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健身中心,可以塑造我们的肌肉和身材,我们也同样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控制自心的能力。
当然,通过打坐来观修“寂止”是个不错的方法,但是,有关寂止的内容在后面章节中会具体讲到。在这里就先简单地说说修止的问题。
现代人生活节奏都快,有很多人只是每天上下班就要花三四个小时奔波在路上。如果每天没有固定的一个小时或者四十五分钟来打坐,我们也可以利用很多短短的一分钟,来逐渐增加对“止”的认识。
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什么姿势都可以,只要我们感觉舒适愉悦,都可以尝试着观察自己的呼吸,尽量让呼吸节奏均匀,缓慢悠长,并且,在每次呼出气息之后,在吸气之前,这个短暂的空档,把念头放空,不去执著念头的起落,任其自由地来去,然后逐渐在呼吸之间延长这个空旷的时间。
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修止的方法,每天只要有空闲,都可以利用一分钟或者几分钟来尝试,在获得了初步的效果之后,再进行较长时间的禅修。
其实,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心念安定清明,不烦躁,不攀缘,不散乱,安住当下,就可以说是一种初步的定力。
“定”就是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态,能够随时安住在专注的状态之中,面对人间的五种妙欲,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够自动屏蔽。定力足够,即使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也丝毫不能干扰你的心。
我们常说的“戒定慧”,其实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修学过程。“定”是要经过持戒的过程才能够远离放逸和散乱,而“禅定”的力量足够, , 强大的时候,本初的智慧就会自然显露。当然,禅定也必须要融摄于菩提心的发心当中,这样禅定也就成了一种菩萨行。
智慧
智慧是通过闻思修来拥有明辨取舍的能力,最终如实地了知一切法的本性,即诸法无我。
前面所讲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种修持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积聚福德,但是,它们还没有脱离概念和二元对立,只有依靠最后的智慧,才能够圆满福德的资粮,成为六“波罗密”,也就是六“度”。波罗密的意思是“到达彼岸”,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上六度,从轮回的苦海中脱离出来,到达涅槃的彼岸。
当然,到达彼岸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轮回和涅槃的区别,但是,在度至彼岸之前,这六度就是承载我们的舟船,是一个必须的交通工具。
智慧可以有三种获得的方式,也就是: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
做为一个修学菩萨行的人,要像蜜蜂采蜜一样广泛地听闻佛法,然后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地思维,在上师的帮助下,去除疑虑,提炼出自己需要的精华,最后,要把所有闻思的法都落实到实际的修持上。
对佛法的闻思能够帮助我们斩断粗重的疑惑,但是只有通过实修和由实修证得的智慧才能彻底断除细微层面的疑惑,得到空性的智慧。所以,智慧度是六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它五度的生命力,所有的前期铺垫,都是为了获得最终极的证悟。
实际的禅修中,对空性的了解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稳定,我们可以注意在下座时,也要融入上座的状态中,不要被凡夫的心迷惑,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也尽量保持空性的见解,直到我们能够任意保持这种状态。
如果我们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性的,世间万物无非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我们对自我的执著都将消失无踪,无缘大悲会自然生起,所有的修持都将变得毫不费力。
得到解脱以及成就佛果,都需要足够的福报和智慧。智慧就是断除一切分别执著,是得到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无我的智慧又很难描述,它超越了一切语言和文字,超越了一切世间的感受。
如果用一些词句来形容的话,有些词汇比较接近智慧的状态,但是又远非如此,比如光明、离戏、深广……
“没有文字可以描述它,没有例子可以说明它;
轮回没有使它更坏,涅槃没有使它更好;
它未曾生,也未曾死;
它未曾解脱,也未曾迷惑;
它未曾存在,也未曾消亡;
它毫无限制,也不属于任何类别;
它深广宁静,单纯而不复杂,
纯净灿烂光明,超越思议的心,
其中无一物应消除,无一物应增添,
它只是自然恬静地看着自己……”
四摄法
四摄法指的是布施、爱语、同行、共事,也就是通过这四种善巧的方法,让更多的人对修学佛法感到兴趣,进而对三宝产生信心,走上修学的道路。
布施
布施在这里包括了财物的布施、法的布施和无畏布施。
世间凡夫的心里总是有无穷无尽的需求,所以面对不同需求的弟子,要随因缘而布施。
对于那些处境艰辛的人,我们给他财物的布施;对于烦恼深重的人,我们可以随机开示,给他法的布施,让他走出痛苦进入修行的道路;如果对方心怀恐惧,需要救助,则给予无畏布施……
这些都是佛菩萨的应机善巧教化的方式。我们也应该随学于菩萨,对弟子、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乃至所有众生,都有这样慈悲布施的心态。
爱语
爱语是通过和颜悦语让他人心生温暖。这个爱不是谈情说…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