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P12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想想,衆生是成就我們忍辱的因,也是耗盡自己罪孽的緣,沒有衆生,我們又能對什麼樣的對境來觀修忍辱呢?通過這樣的觀修,我們就會習慣用這樣的方式來壓製自己的嗔恨心。

  除了以上的“安受苦忍”和“耐怨害忍”,還有一種忍辱被稱爲 “谛察法忍”,指的是對深奧的空性之法不生畏懼,有堅定的信心。

  現在有很多人在茶余飯後閑聊的時候,動辄就對空性的見解高談闊論。

  在公開場合宣講空性之法,有可能會讓機緣不成熟的衆生對空性産生錯誤的知見,認爲一切都是空無所有的,是不存在的,從而形成“斷見”;或者覺得既然一切皆空,那麼因果也是空的,在生活中肆意妄爲也沒什麼不可以;甚至皈依不皈依都無所謂,反正一切都是夢幻泡影……還有些修行者認爲在禅修時,念頭暫時停止的空曠感就是空性。這些都是對空性的誤解。

  其實,空性的概念不是靠言語所能說明白的,當我們試圖用種種語言文字或者圖像之類來演示空性的狀態時,本身就是一種謬誤,任何企圖都是謬誤。只有證悟空性,我們才能夠了悟空性的真相。而空性的根基不是每個衆生都具備,當年佛陀在講解大乘的空性法時,就有一些阿羅漢因爲不能承受這樣深奧的法教吐血而亡。

  深奧的佛法不是我們的談資,無論根器多麼好,見解多麼高,不進入佛門,就不會有一個嶄新的開始,不經過實修,就永遠不會得到究竟的證悟。

  而從究竟上來說,受到傷害的我、傷害我的敵人、傷害這種行爲本身都是不存在的,再想一想,我們的嗔恨心還要給誰呢?

  經由以上所述的安忍的訓練,我們的心逐漸會更加柔韌、寬闊,我們也更容易不攀援,不造作,平等地接納所有的事物。

  精進

  簡單來說,精進就是樂于行善止惡,是對其它五度的鼓舞和支持。

  在聽到曆代大德苦行的傳記時,我們往往當下很感動,並瞬間生起勇猛的信心,希望能像他們那樣時時刻刻精進于佛法的修持,可是一旦時日稍久,就懈怠下來,這根發條還要重新上勁兒。

  這時,我們可以像前面篇章裏講過的那樣,來思維人身的難得,想到此生的時間真的是分分秒秒都非常寶貴,又何必在無益的世間俗事上耗費心力虛度人生呢?

  有一個弟子說:“什麼時候孩子上了大學,我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學佛上。”

  世間瑣事永無了結之時,等待閑暇就始終不會等到我們所期待的修法機會。她根本就沒想到這樣日複一日,是永無止息的,忙碌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孩子大學畢業還要找工作,之後又要結婚生子,自己又得准備去照顧孫子了……到後來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己“精進”的是世間的瑣事。

  停下來也很簡單,什麼時候下定決心舍棄世間的瑣事,也就是瑣事的終結之時。

  我們在佛法的修持上所花費的心思,如果能趕上對世間俗事執著程度的叁分之一,成佛估計都不會再是那麼遙遠的事情。

  在精進的路上,我們會因爲怠惰、懶散、放任甚至懦弱停止前進的腳步。每當腳步放慢時,我們可以通過觀想人身難得、生命無常、因果不虛和輪回過患,來重新生起對修行佛法迫切的渴求。

  精進還意味著自己無論在閉關、誦經念咒、行持善法以及觀修本尊的時候,即使稍有成就,也不能暗自沾沾自喜,在還沒有脫離輪回之前,我們還是有可能隨時被卷進急流的。

  有一位大德說過:“自以爲不需要修行就說明他更加需要修行。”

  阿底峽尊者曾經堅持不懈地每天都調和土粉做成泥塔小像,衆弟子對他說:“您是一位偉大的上師,這樣每天擺弄土粉很辛苦,不如讓我們來做吧!”尊者說:“難道你們也要替我吃飯嗎?”

  精進是菩提道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的修行中,已經有了一個牢固的菩薩行的基礎。但是在之後的修行過程中,如果沒有精進之心,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中途變卦。因爲一旦産生畏難情緒,或者因爲感覺無趣疲倦等等,都可能會讓我們成爲一個逃兵。

  在成就佛果之前,精進是保證自己不畏旅途艱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重要一步。

  禅定

  在提到禅定的時候,很多人的概念裏,那就是雙腿盤坐,身體挺直,保持安靜……這些只是禅定的一種表象,其實禅定就是讓我們遠離放逸和散亂,獲得控製自心的能力。

  但是在沒有修“止”之前,我們的心就像一只瘋狂的大象,或者像一只狂躁不安的猴子,一直不斷地追逐自己的念頭和身體的感受,即使當我們安坐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心裏的念頭也如萬馬奔騰,沒有片刻止息。

  在狂亂的心面前,我們是軟弱無助的。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是心的主人,其實,我們的心一點也不聽從自己的召喚。平息心中的怒火不太容易,但是讓你突然發怒也更加難以做到。這說明我們對自己的心根本沒有能力掌控,遠遠不能收放自如。

  心和身體一樣,可以訓練。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健身中心,可以塑造我們的肌肉和身材,我們也同樣可以通過訓練來掌握控製自心的能力。

  當然,通過打坐來觀修“寂止”是個不錯的方法,但是,有關寂止的內容在後面章節中會具體講到。在這裏就先簡單地說說修止的問題。

  現代人生活節奏都快,有很多人只是每天上下班就要花叁四個小時奔波在路上。如果每天沒有固定的一個小時或者四十五分鍾來打坐,我們也可以利用很多短短的一分鍾,來逐漸增加對“止”的認識。

  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什麼姿勢都可以,只要我們感覺舒適愉悅,都可以嘗試著觀察自己的呼吸,盡量讓呼吸節奏均勻,緩慢悠長,並且,在每次呼出氣息之後,在吸氣之前,這個短暫的空檔,把念頭放空,不去執著念頭的起落,任其自由地來去,然後逐漸在呼吸之間延長這個空曠的時間。

  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修止的方法,每天只要有空閑,都可以利用一分鍾或者幾分鍾來嘗試,在獲得了初步的效果之後,再進行較長時間的禅修。

  其實,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之中,心念安定清明,不煩躁,不攀緣,不散亂,安住當下,就可以說是一種初步的定力。

  “定”就是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心態,能夠隨時安住在專注的狀態之中,面對人間的五種妙欲,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能夠自動屏蔽。定力足夠,即使行走在熙熙攘攘的鬧市,也絲毫不能幹擾你的心。

  我們常說的“戒定慧”,其實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修學過程。“定”是要經過持戒的過程才能夠遠離放逸和散亂,而“禅定”的力量足夠, , 強大的時候,本初的智慧就會自然顯露。當然,禅定也必須要融攝于菩提心的發心當中,這樣禅定也就成了一種菩薩行。

  智慧

  智慧是通過聞思修來擁有明辨取舍的能力,最終如實地了知一切法的本性,即諸法無我。

  前面所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五種修持方式,可以幫助我們積聚福德,但是,它們還沒有脫離概念和二元對立,只有依靠最後的智慧,才能夠圓滿福德的資糧,成爲六“波羅密”,也就是六“度”。波羅密的意思是“到達彼岸”,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通過以上六度,從輪回的苦海中脫離出來,到達涅槃的彼岸。

  當然,到達彼岸的時候,已經沒有了輪回和涅槃的區別,但是,在度至彼岸之前,這六度就是承載我們的舟船,是一個必須的交通工具。

  智慧可以有叁種獲得的方式,也就是: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

  做爲一個修學菩薩行的人,要像蜜蜂采蜜一樣廣泛地聽聞佛法,然後對所學的理論知識深入地思維,在上師的幫助下,去除疑慮,提煉出自己需要的精華,最後,要把所有聞思的法都落實到實際的修持上。

  對佛法的聞思能夠幫助我們斬斷粗重的疑惑,但是只有通過實修和由實修證得的智慧才能徹底斷除細微層面的疑惑,得到空性的智慧。所以,智慧度是六度的核心內容,也是其它五度的生命力,所有的前期鋪墊,都是爲了獲得最終極的證悟。

  實際的禅修中,對空性的了解在剛開始的時候並不穩定,我們可以注意在下座時,也要融入上座的狀態中,不要被凡夫的心迷惑,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也盡量保持空性的見解,直到我們能夠任意保持這種狀態。

  如果我們認識到一切現象的本質都是空性的,世間萬物無非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我們對自我的執著都將消失無蹤,無緣大悲會自然生起,所有的修持都將變得毫不費力。

  得到解脫以及成就佛果,都需要足夠的福報和智慧。智慧就是斷除一切分別執著,是得到成就的一個重要條件。但是無我的智慧又很難描述,它超越了一切語言和文字,超越了一切世間的感受。

  如果用一些詞句來形容的話,有些詞彙比較接近智慧的狀態,但是又遠非如此,比如光明、離戲、深廣……

  “沒有文字可以描述它,沒有例子可以說明它;

  輪回沒有使它更壞,涅槃沒有使它更好;

  它未曾生,也未曾死;

  它未曾解脫,也未曾迷惑;

  它未曾存在,也未曾消亡;

  它毫無限製,也不屬于任何類別;

  它深廣甯靜,單純而不複雜,

  純淨燦爛光明,超越思議的心,

  其中無一物應消除,無一物應增添,

  它只是自然恬靜地看著自己……”

  四攝法

  四攝法指的是布施、愛語、同行、共事,也就是通過這四種善巧的方法,讓更多的人對修學佛法感到興趣,進而對叁寶産生信心,走上修學的道路。

  布施

  布施在這裏包括了財物的布施、法的布施和無畏布施。

  世間凡夫的心裏總是有無窮無盡的需求,所以面對不同需求的弟子,要隨因緣而布施。

  對于那些處境艱辛的人,我們給他財物的布施;對于煩惱深重的人,我們可以隨機開示,給他法的布施,讓他走出痛苦進入修行的道路;如果對方心懷恐懼,需要救助,則給予無畏布施……

  這些都是佛菩薩的應機善巧教化的方式。我們也應該隨學于菩薩,對弟子、對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乃至所有衆生,都有這樣慈悲布施的心態。

  愛語

  愛語是通過和顔悅語讓他人心生溫暖。這個愛不是談情說…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