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P13

  ..續本文上一頁愛的男女之愛,是超越了世俗情感的大愛,是慈悲寬容的具體體現。

  我們往往容易自以爲是,很少把別人放在自己的心裏。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長處,常常發自內心地誇贊別人的優點,即鼓舞了對方,也讓自己的心更加柔軟開闊。

  面對別人的病災,更是需要我們的慈悲愛語,僅僅是一個溫暖的懷抱或者幾句安慰的話,也能夠讓人倍感溫暖。

  我們也常說“愛之深,責之切”,越是關心對方,對他們的要求就越嚴格。但是強硬的語言未必是他人都能接受的,願意聽好聽話的人還是占大多數。當然,必要的情況下,你也可以在教化弟子的時候,來個軟硬兼施,但前提是,你的心是軟的。

  愛語還有一個更深層面的含義,就是對于不同根性的弟子,要善于引導,因材施教,給他傳授開示與他自己根器相符的法教。

  同行

  同行指的是爲了讓更多的人接受佛法,廣行利益他人之事,在身口意方面起到良好的表帥作用。

  誰都不願意受到傷害,不願意自己的利益受損,不願意聽到粗言惡語。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應該謹慎身口意的種種習氣,防止自己帶給他人絲毫傷害,多做利益他人的事,從而讓身邊的人都對修學更有信心。

  共事

  共事指的是爲了讓他人進入善行,自己也和他一起進入善行。和衆生一起做同樣的事,也是一種善巧方便的接引。

  從前有一個叫美法的菩薩,在城裏看到一個婦女緊抱著自己兒子的屍體痛哭流涕,舍不得放下。于是他就到屍陀林找到一具屍體,緊緊抱著,一直跟在那個女人身後。那個女人看到菩薩抱著屍體,感到非常龌龊,就把自己懷中的屍體扔掉了。

  此外,還有很多佛菩薩,示現凡夫之相,經曆生老病死,以此來教化衆生,也是在和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一起共事。

  當然,我們不是菩薩,在和衆生共事的時候,尤其需要足夠的定力和智慧,否則,他喜歡泡吧你也一起去泡吧,他喜歡跳舞你也一起去跳舞,到最後,自己非但沒有度化了對方,反而被人家度到紅塵之中去了。

  四攝法的“攝”,就是攝受、吸引、接納,種種善巧,都是爲了能夠吸引衆生,讓他們接受佛法的熏陶,進入修行的正道。

  菩提心分爲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兩種,世俗菩提心又分爲願、行兩種菩提心,以上所講的四攝法、六度、自他交換、自他平等的內容,屬于行菩提心的實修方法。

  勝義谛菩提心遠離了一切戲論,了知諸法無我的本質,是登地菩薩才能夠體會的,在第四句偈頌中我們就會詳細來講。

  爲利衆生願成佛的願、行菩提心,通過發心的儀軌得到後,生起舍棄菩提心違品的心,就成了菩薩的戒律。

  菩薩戒的傳承在藏傳佛教當中有兩種,一種是廣行派的傳承,是由彌勒菩薩傳授給無著菩薩,通過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廣爲傳播,由阿底峽尊者帶入藏區,這個源流的菩薩戒儀軌今天主要在格魯派傳播。

  深觀派的傳承由文殊菩薩傳授給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又傳授給月稱、聖天和清辯論師,寂天論師和澤達熱論師將此派傳承廣泛弘揚,現今甯瑪和吉祥薩迦的菩薩戒儀軌都是依此傳承而來。

  上師

  在藏傳佛教中,傳承非常重要。任何一個法門,我們都可以從面前的這個活生生的上師一直追朔到最初傳這個法的祖師、菩薩,法脈清晰可循。從功德上講,上師與佛無二無別;但就恩德而言,上師卻超過了一切諸佛。因爲他是把佛陀法教直接傳播給我們的那個人。

  上師相應法是前行功課裏面的一個必修內容,很多弟子曾經問過我,什麼是上師相應法,爲什麼要修上師相應法,怎樣修上師相應法。這些問題非常重要。

  通過觀修人身難得、生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我們已經可以順利地生起出離心,這已經爲我們和自己的上師相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爲一個真正具德的金剛上師,他在世間的目的,無非是令更多的衆生能解脫輪回之苦。如果我們僅僅爲了世間的功名利祿而尋求依怙,絕對不會和上師相應,自己的初發心就已經和上師的發心遠隔萬裏之遙了。

  而我們似乎也不大可能靠自己的摸索,找到解脫的門道。《金剛密續》中也說:“離師無法、離法無成。”所以,如饑似渴地尋找善知識,在出離心生起之後就顯得格外迫切。

  尋找善知識

  我們最恩重的上師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過去諸佛沒有一個不是依靠上師而證悟的,賢劫千佛也同樣如此。”

  《大鼓經》中說,世尊臨近涅槃時,阿難等衆弟子泣不成聲,佛陀安慰他們:“你們不要痛哭傷心,我將來會化現爲善知識,並以此方式來度化你們。”

  我們常常羨慕佛陀住世時,能夠親眼見到佛陀、聽到佛陀開示的那些人,深深懊悔自己錯過了親自跟隨他老人家修學的機會。時至今日我們還依然顛倒錯亂,執迷其中。

  但是上師從來都不曾舍棄我們,盡管我們心中充滿傲慢,被貪嗔癡蒙蔽了雙眼,不知道珍惜每一個得到人身的機會,上師卻一直手持佛陀的法教,在我們生命的沿途耐心等待著我們的心被他手中的火炬照亮。

  當你的人生軌迹有一天和他重合在一起,當你目光和他的如炬目光交彙,汗毛悉豎,産生一種不可思議的心靈震顫,或者當他的開示如涓涓細流逐漸流入你的心田,當你情願匍匐在他的腳下,聆聽他的教誨,當你的心決定回歸……你就已經和自己的上師重逢了!每個人和上師重逢的場景都不盡相同,但是卻有著同樣的溫馨和激動。

  我們在生活中,無論做什麼,都習慣了有一個榜樣,于是慈悲的佛陀就給我們派來了這樣一個真實的上師,出現在我們面前,做爲我們的榜樣,爲我們示範佛陀的法教。

  遇到一個上師,並不是讓你盲目地把他做爲自己的金剛上師。末法時代,真正具德的上師魚目混珠,真僞難辨,我們還是要知道,如何在決心從他那裏領受灌頂或密續口訣之前仔細觀察辨別。因爲一旦選定一個可以依靠的上師,就意味著再也不能中途變卦。

  當年,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仲敦巴年邁時,曾于法會上請一位小沙彌坐在自己身旁,並授記:“待這位小沙彌如我般老邁時,世間惡知識將會越來越多,屆時請他警告世人切勿輕信矣!”

  當今時代,很多人學佛是爲了世間的目的,關注的是如何發財,如何擁有神通之類。有很多自稱某某菩薩的化身,挂著“活佛”、“堪布”之類頭銜的人,也就應運而生,爲了名聞利養欺騙衆生,鼓吹自己的種種神通手段。如果不幸依止了這樣的“上師”,我們的慧命就會斷送在他們手中。這的確應該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

  我們很多人在挑選一件家具時都要去很多家具市場,看了又看,比了又比,可是在選擇上師這麼一件關系到我們今生來世,乃至生生世世的頭等大事時,卻往往僅憑一時的頭腦發熱。

  學佛是需要理智和情感並用的。

  有很多弟子經常和我探討學佛過程中的疑惑,我很鼓勵他們這樣做,因爲如果不是理智地去接受一件事情,僅憑一股熱情,那反而是一種真正的迷信。這比起把疑慮埋在心底,虛僞地表達虔信要好得多。

  什麼樣的上師是我們可以依止的呢?盡管上師們的脾氣秉性、學識素養有千差萬別,但還是有幾個地方可以讓我們參考:是否具有慈悲心、是否可以無誤地爲我們開示佛陀的法教、戒律是否清淨、是否可以用自己的實修爲我們印證修行的次第、他的法脈傳承是否從無間斷、他對別人的關心是否勝過對自己的關心當今時代,很多人關注的就是如何發財,如何擁有神通

  一旦我們選定了自己的上師,就要全身心地依止,把上師的一切言行都視爲勝妙的,如果生起分別惡念,則會導致無窮的後患。

  依止上師,祈請上師的加持,具有無量的功德,是獲得證悟的最快捷途徑。如果對上師沒有信心,在修行上很難有所成就。

  密法的經典中說:“修持十萬遍的本尊,也比不上虔誠祈請上師叁遍;一劫的時間來修圓滿次第的觀想,也比不上心裏只有上師。”

  另外還有:“一個人若能親近承事上師半天,其功德遠勝過一劫的時間在諸佛面前所做布施、供養等等的功德。”

  諸佛菩薩就像是陽光,我們的自相續就好比是絨草,假如沒有聚光鏡,絨草不可能燃燒。上師就是那個聚光鏡,藉由對上師的信心和恭敬,就可以獲得諸佛菩薩的無上加持。所以,對上師的信心是證悟心性最關鍵的一環。

  信心

  對上師的信心大小和距離上師遠近沒有關系,也和聯系頻繁與否沒有關系,真正對上師具有無上的信心,哪怕遠隔千山萬水,哪怕幾年不通音訊,只要滿含信心真誠祈願,都會得到和自己上師的相應。

  有一年,我去萬裏之外的大恩上師祿頂堪仁波切座下求法,在去之前,沒有通過任何方式和他老人家取得聯系,一路上,我滿含對他的思念,日夜兼程,只是迫切地想要早一點見到自己的恩師。當我們終于經曆一個月的行程到達他的駐錫地時,才得知恩師于第叁日就將進行一段爲時不短的閉關。我剛好趕上能見到他老人家,接受他的法教。

  有時候,上師們也在用另一種方式來考驗著我們的信心。比如,他往往以一種出其不意的形象出現在我們面前。如果你期望自己的上師氣度不凡,而他偏偏衣冠不整,邋裏邋遢;或者你喜歡上師溫柔慈悲,可他偏偏不苟言笑……

  我們往往對外在的事物感到失望,卻很少想到這完全是自我的嚴重習氣,上師就是用這種出其不意的方式,打破了我們最初的執迷。

  有一次,我遇到一個研究佛教哲學的人,他毫不客氣地質問:“你如果能顯現一個神通,或者讓我親眼見到佛菩薩,我就馬上撲通一下跪倒在地,皈依佛門。”

  持這樣看法的人有很多,而我們的狀態比這些站在門外張望的人似乎也好不到哪裏去。我們對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上師,也同樣有形形色色的要求,隨之而來的,有滿足也有失望。每個人的因緣業力也會帶領我們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佛陀在世的時候,衆生能夠看到佛陀的形象在傳播法教,佛陀寂滅後,衆生的福報減少,看到的是以阿…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