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爱的男女之爱,是超越了世俗情感的大爱,是慈悲宽容的具体体现。
我们往往容易自以为是,很少把别人放在自己的心里。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常常发自内心地夸赞别人的优点,即鼓舞了对方,也让自己的心更加柔软开阔。
面对别人的病灾,更是需要我们的慈悲爱语,仅仅是一个温暖的怀抱或者几句安慰的话,也能够让人倍感温暖。
我们也常说“爱之深,责之切”,越是关心对方,对他们的要求就越严格。但是强硬的语言未必是他人都能接受的,愿意听好听话的人还是占大多数。当然,必要的情况下,你也可以在教化弟子的时候,来个软硬兼施,但前提是,你的心是软的。
爱语还有一个更深层面的含义,就是对于不同根性的弟子,要善于引导,因材施教,给他传授开示与他自己根器相符的法教。
同行
同行指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佛法,广行利益他人之事,在身口意方面起到良好的表帅作用。
谁都不愿意受到伤害,不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不愿意听到粗言恶语。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该谨慎身口意的种种习气,防止自己带给他人丝毫伤害,多做利益他人的事,从而让身边的人都对修学更有信心。
共事
共事指的是为了让他人进入善行,自己也和他一起进入善行。和众生一起做同样的事,也是一种善巧方便的接引。
从前有一个叫美法的菩萨,在城里看到一个妇女紧抱着自己儿子的尸体痛哭流涕,舍不得放下。于是他就到尸陀林找到一具尸体,紧紧抱着,一直跟在那个女人身后。那个女人看到菩萨抱着尸体,感到非常龌龊,就把自己怀中的尸体扔掉了。
此外,还有很多佛菩萨,示现凡夫之相,经历生老病死,以此来教化众生,也是在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一起共事。
当然,我们不是菩萨,在和众生共事的时候,尤其需要足够的定力和智慧,否则,他喜欢泡吧你也一起去泡吧,他喜欢跳舞你也一起去跳舞,到最后,自己非但没有度化了对方,反而被人家度到红尘之中去了。
四摄法的“摄”,就是摄受、吸引、接纳,种种善巧,都是为了能够吸引众生,让他们接受佛法的熏陶,进入修行的正道。
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两种,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行两种菩提心,以上所讲的四摄法、六度、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内容,属于行菩提心的实修方法。
胜义谛菩提心远离了一切戏论,了知诸法无我的本质,是登地菩萨才能够体会的,在第四句偈颂中我们就会详细来讲。
为利众生愿成佛的愿、行菩提心,通过发心的仪轨得到后,生起舍弃菩提心违品的心,就成了菩萨的戒律。
菩萨戒的传承在藏传佛教当中有两种,一种是广行派的传承,是由弥勒菩萨传授给无著菩萨,通过无著菩萨和世亲菩萨广为传播,由阿底峡尊者带入藏区,这个源流的菩萨戒仪轨今天主要在格鲁派传播。
深观派的传承由文殊菩萨传授给龙树菩萨,龙树菩萨又传授给月称、圣天和清辩论师,寂天论师和泽达热论师将此派传承广泛弘扬,现今宁玛和吉祥萨迦的菩萨戒仪轨都是依此传承而来。
上师
在藏传佛教中,传承非常重要。任何一个法门,我们都可以从面前的这个活生生的上师一直追朔到最初传这个法的祖师、菩萨,法脉清晰可循。从功德上讲,上师与佛无二无别;但就恩德而言,上师却超过了一切诸佛。因为他是把佛陀法教直接传播给我们的那个人。
上师相应法是前行功课里面的一个必修内容,很多弟子曾经问过我,什么是上师相应法,为什么要修上师相应法,怎样修上师相应法。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通过观修人身难得、生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我们已经可以顺利地生起出离心,这已经为我们和自己的上师相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一个真正具德的金刚上师,他在世间的目的,无非是令更多的众生能解脱轮回之苦。如果我们仅仅为了世间的功名利禄而寻求依怙,绝对不会和上师相应,自己的初发心就已经和上师的发心远隔万里之遥了。
而我们似乎也不大可能靠自己的摸索,找到解脱的门道。《金刚密续》中也说:“离师无法、离法无成。”所以,如饥似渴地寻找善知识,在出离心生起之后就显得格外迫切。
寻找善知识
我们最恩重的上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过去诸佛没有一个不是依靠上师而证悟的,贤劫千佛也同样如此。”
《大鼓经》中说,世尊临近涅槃时,阿难等众弟子泣不成声,佛陀安慰他们:“你们不要痛哭伤心,我将来会化现为善知识,并以此方式来度化你们。”
我们常常羡慕佛陀住世时,能够亲眼见到佛陀、听到佛陀开示的那些人,深深懊悔自己错过了亲自跟随他老人家修学的机会。时至今日我们还依然颠倒错乱,执迷其中。
但是上师从来都不曾舍弃我们,尽管我们心中充满傲慢,被贪嗔痴蒙蔽了双眼,不知道珍惜每一个得到人身的机会,上师却一直手持佛陀的法教,在我们生命的沿途耐心等待着我们的心被他手中的火炬照亮。
当你的人生轨迹有一天和他重合在一起,当你目光和他的如炬目光交汇,汗毛悉竖,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心灵震颤,或者当他的开示如涓涓细流逐渐流入你的心田,当你情愿匍匐在他的脚下,聆听他的教诲,当你的心决定回归……你就已经和自己的上师重逢了!每个人和上师重逢的场景都不尽相同,但是却有着同样的温馨和激动。
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都习惯了有一个榜样,于是慈悲的佛陀就给我们派来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上师,出现在我们面前,做为我们的榜样,为我们示范佛陀的法教。
遇到一个上师,并不是让你盲目地把他做为自己的金刚上师。末法时代,真正具德的上师鱼目混珠,真伪难辨,我们还是要知道,如何在决心从他那里领受灌顶或密续口诀之前仔细观察辨别。因为一旦选定一个可以依靠的上师,就意味着再也不能中途变卦。
当年,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仲敦巴年迈时,曾于法会上请一位小沙弥坐在自己身旁,并授记:“待这位小沙弥如我般老迈时,世间恶知识将会越来越多,届时请他警告世人切勿轻信矣!”
当今时代,很多人学佛是为了世间的目的,关注的是如何发财,如何拥有神通之类。有很多自称某某菩萨的化身,挂着“活佛”、“堪布”之类头衔的人,也就应运而生,为了名闻利养欺骗众生,鼓吹自己的种种神通手段。如果不幸依止了这样的“上师”,我们的慧命就会断送在他们手中。这的确应该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
我们很多人在挑选一件家具时都要去很多家具市场,看了又看,比了又比,可是在选择上师这么一件关系到我们今生来世,乃至生生世世的头等大事时,却往往仅凭一时的头脑发热。
学佛是需要理智和情感并用的。
有很多弟子经常和我探讨学佛过程中的疑惑,我很鼓励他们这样做,因为如果不是理智地去接受一件事情,仅凭一股热情,那反而是一种真正的迷信。这比起把疑虑埋在心底,虚伪地表达虔信要好得多。
什么样的上师是我们可以依止的呢?尽管上师们的脾气秉性、学识素养有千差万别,但还是有几个地方可以让我们参考:是否具有慈悲心、是否可以无误地为我们开示佛陀的法教、戒律是否清净、是否可以用自己的实修为我们印证修行的次第、他的法脉传承是否从无间断、他对别人的关心是否胜过对自己的关心当今时代,很多人关注的就是如何发财,如何拥有神通
一旦我们选定了自己的上师,就要全身心地依止,把上师的一切言行都视为胜妙的,如果生起分别恶念,则会导致无穷的后患。
依止上师,祈请上师的加持,具有无量的功德,是获得证悟的最快捷途径。如果对上师没有信心,在修行上很难有所成就。
密法的经典中说:“修持十万遍的本尊,也比不上虔诚祈请上师三遍;一劫的时间来修圆满次第的观想,也比不上心里只有上师。”
另外还有:“一个人若能亲近承事上师半天,其功德远胜过一劫的时间在诸佛面前所做布施、供养等等的功德。”
诸佛菩萨就像是阳光,我们的自相续就好比是绒草,假如没有聚光镜,绒草不可能燃烧。上师就是那个聚光镜,藉由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就可以获得诸佛菩萨的无上加持。所以,对上师的信心是证悟心性最关键的一环。
信心
对上师的信心大小和距离上师远近没有关系,也和联系频繁与否没有关系,真正对上师具有无上的信心,哪怕远隔千山万水,哪怕几年不通音讯,只要满含信心真诚祈愿,都会得到和自己上师的相应。
有一年,我去万里之外的大恩上师禄顶堪仁波切座下求法,在去之前,没有通过任何方式和他老人家取得联系,一路上,我满含对他的思念,日夜兼程,只是迫切地想要早一点见到自己的恩师。当我们终于经历一个月的行程到达他的驻锡地时,才得知恩师于第三日就将进行一段为时不短的闭关。我刚好赶上能见到他老人家,接受他的法教。
有时候,上师们也在用另一种方式来考验着我们的信心。比如,他往往以一种出其不意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你期望自己的上师气度不凡,而他偏偏衣冠不整,邋里邋遢;或者你喜欢上师温柔慈悲,可他偏偏不苟言笑……
我们往往对外在的事物感到失望,却很少想到这完全是自我的严重习气,上师就是用这种出其不意的方式,打破了我们最初的执迷。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研究佛教哲学的人,他毫不客气地质问:“你如果能显现一个神通,或者让我亲眼见到佛菩萨,我就马上扑通一下跪倒在地,皈依佛门。”
持这样看法的人有很多,而我们的状态比这些站在门外张望的人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对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上师,也同样有形形色色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有满足也有失望。每个人的因缘业力也会带领我们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佛陀在世的时候,众生能够看到佛陀的形象在传播法教,佛陀寂灭后,众生的福报减少,看到的是以阿…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