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罗汉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佛,到后来,众生能看到的佛的形象是善知识班智达,时至今日的末法时代,我们众生只能看到以普通凡夫形象出现的上师了。
如果我们的自心不清净,没有信心,即使是佛陀现前,愚钝的我们也无法见到。
视上师为佛菩萨,就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视上师为凡夫,我们只能得到凡夫的“加持”。怎么来看待眼前这个肉体凡胎的上师,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信心和智慧。
当初米拉日巴尊者见到他的上师马尔巴大师时,大师正在地里耕地,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农夫;而那偌巴见到他的上师帝洛巴时,他的上师竟然在吃活鱼……
上师在我们心里的形象,往往是光芒万丈,仪表堂堂,他必须善解人意,适时地开解我们心里的疑惑、必须时刻保持笑容,展现他的慈悲……一旦上师超乎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就会想,这是我要找的那个修行的引路人吗?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上师吗?
我们对眼前的上师有种种的分别判断,要知道上师正是以这种方式,让我们从他这面镜子中,清晰地照见自己赤裸裸的分别心,照见自己的虚伪刻薄。此时的你,还要逃向何处?
恭敬心
很多弟子在上师面前,特别拘谨害羞,不知道怎么表达心里的恭敬。尽管在藏区的传统上,见到上师的时候,通常都通过献哈达、五体投地磕长头、做供养等等来表达我们的恭敬心,但是我经常告诉我的弟子,如果你心存恭敬,哪怕你的行为不合乎一个弟子承侍时的标准,也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你的标准就是你的恭敬心。
我在见到自己的大恩上师时,就常常紧张得手足无措,上师的手放在我的头顶时,我也一样的汗毛悉竖热泪盈眶。
自然的表达就足以显示我们的恭敬,这比任何的扭捏作态都要真诚,越单纯越自然,我们就越容易和自己的上师相应。但是刚开始时,修学一些弟子承侍上师的律仪也完全没有问题,即使比较造作,甚至姿势不好看也没关系,因为那也正是大多数人培养和表达恭敬心的一种方式。
财物的供养也常常可以表达我们的虔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师多么贪财,也不意味着谁供养的财物越多功德就越大。很多人对供养的意义还是没有弄清楚。
供养除了能够迅速积累福报的资粮,还能够消除我们对物质的贪着,对治我们内心根深蒂固的我执。
供养不在于财物的多少,而在于心意的清净。即使你一无所有,哪怕是以清净心奉献出你乞讨来的一口饭食,也能成为无上的供养。如果你很富有,但是心存吝啬,或者洋洋自得,那么,这样供养千万也不如那一口乞来的饭食。
法王八思巴是元朝的帝师,他被忽必烈皇帝迎请致都城,礼敬有加。在一次灌顶之后,皇帝供养八思巴很多金银财宝,自以为没有人能超过他做的供养。但是法王却知道,在他来中原的路上,一位老阿妈的供养最殊胜,因为她供养的那只羊是她唯一的财产。
平日我们走在路上,看到的美景鲜花,碧草蓝天,以及由此产生的欢喜心,都可以至诚地供养上师和诸佛菩萨,功德和实际供养这些东西无二无别。
还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年老的乞妇,她看到国王、王子和众人去供养佛陀,特别希望也能够像他们那样。有一天,她用乞讨来一个小铜板买灯油。卖油人告诉她:这点儿钱不可以!当听说她买油来供奉佛陀时,不由心生怜悯,就把她所要的灯油给了她。
她用这点油燃了灯,供在佛前,许愿说:“除了这盏灯,我没有什么好供养的。希望我能获得智慧之灯,愿我能解除一切众生的黑暗,能净化他们的一切业障,引导他们开悟。”
当晚,其它人供养的灯油都烧光了。破晓时分,目犍连尊者来收集灯盏时,发现那位乞丐女的灯依旧燃烧着,而且灯油满满,灯芯如新。他想:“这盏灯为什么还点着,实在没有道理。”于是就试着把它吹熄,但那灯仍然不灭。他又手指去掐烛芯,还想用袈裟把它闷灭,都没有成功,灯还是燃着。
佛陀说:“你要熄灭那盏灯吗?那是办不到的。你甚至无法移动它半分,何况熄灭它!即使你把世界上所有河流湖泊以及大海的水都浇到这盏灯上,它还是不会熄灭。因为这盏灯是她以一颗真诚的心、清净的心供养得来的,由于她的发心清净,有巨大的功德。”
于是佛陀为乞丐女授记,说她将来会成为“灯光佛”。
除了财物的供养,承侍上师也是一种亲力亲为的供养。
上师的所作所为无不是在教化众生,我们为上师做事或者伺候上师的饮食起居,也是在间接地弘法利生,身口意都毫无造作地奉献给上师的事业,我们的些微功德也自然会汇入上师的功德海,由此快速积累无量的资粮。
我在塔公佛学院,依止大恩上师土登曲吉扎巴修学显宗的理论基础时,在他老人家身边前后待了十年的时间。那个时候,在上师身边,为他奉上一碗热热的酥油茶,常常让我感到心花怒放。当他到大经堂来讲课时,赶过去搀扶他迈过门槛,帮他整理一下衣角,或者即使在远远的地方冲他顶个礼,也是一件心满意足的事情。我珍惜在上师身边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每一个见到上师容颜的瞬间。
除了财物的供养和承侍上师,还有一种最殊胜的供养,那就是法的供养。
我最看重的,也是法的供养。在接受佛陀的法教之后,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为人处世,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的机会,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修行的助缘,这样触目遇缘,都能用于修行,就是最好的一种供养。
我希望所有的弟子在生活中,都首先做一个正常的人,平常的人,不要去追逐所谓的神通和世俗的功利,踏踏实实地生活,认认真真地修行,就是最好不过的。如果有人问我,什么能让我最欢喜,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对佛法的闻思修。
在我的心里,我的每一个上师都和诸佛菩萨无二无别,我今天能够成为堪布,能够和众多弟子结缘,能够在修法的路上时刻进步,都要感念上师的恩德和无上加持。我也希望自己对佛法的闻思修,能够成为对自己上师最殊胜的供养。
相应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本具佛性,这个本具的光明自性也正是我们的内在上师。事实上,外在上师正是内在上师的一种映现,或者我们可以说外在的上师是内在上师的发言人。
不了解心的自性,就好像一个人被关在暗室之中。而我们的心无时不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你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也会想到今天外面下着雨,中午要不要出去买菜?公司的同事昨天说了一句让我难堪的话,回头我得找个机会跟她理论一下……我们的心也时时刻刻深处在各种分别杂念之中,受到我执的影响而浑然不觉。
宗萨钦哲仁波切曾经自嘲:“我是一个佛教的表演艺人。”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但这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一种状态。
我们可能为了更像一个佛教徒,天天手持一串昂贵的念珠,嘴里却很少念诵咒语;我们定期去寺院烧香礼拜,参加佛事活动,心里却充满对其它道友的排斥;我们喜欢被人认为自己是上师身边最亲近的弟子;我们在上师身边特意展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我们甚至不愿意其它弟子和上师相应,担心这会影响到自己和上师的相应……
这些都是由于强烈的我执在做怪。单纯而坦荡地和上师相处,就容易理解上师言行的密意,分别心越重,越难和上师相应。
上师的存在就是要彻底粉碎我们的一切伪饰,他的所有意趣,无一不是要把我们带到解脱的路上。有可能我们越是不愿意做什么,上师越要求我们做什么,或者总是给我们出各种各样的难题,甚至让我们瞠目结舌。不要忘了,这个时候,正是我们脱掉虚伪外壳,展露本性的机会。
如果没有桥梁,住在山里的人,永远无法了解外面的世界。上师对于我们来说,就像这座桥,让我们有机会跟自己的清净自性连接起来,这实在是一条最直接最便利的途径。
当“我执”这个坚硬的外壳在上师层出不穷的刁难下越剥越薄,我们的内在上师和外在的这个上师也就距离越来越近,最终两个上师合二为一,由于这种强大的力量,我们的整个世界轰然巨变。这,就是和上师的相应。
简单来说的话,萨钦的第三句偈颂“若执己目的,则非菩提心”是教导我们,怎样通过观修慈心和悲心,最终生起菩提心,并以此来对治强烈的自我执著。
第四篇
远离四边戏的执著,就会从迷乱的幻相中显现自性的智慧。在一些口诀中,生起智慧的方式有两种,即寂止和胜观。其中胜观又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种。在这里,我们把这样的观修方式分为三种:入定的时候将一切显现立为自心;将心立为幻术;将幻术的自性立为空性。在下座后,应保持如梦如幻的知见,这样无贪着的实修,如果不依靠上师的口诀,观想容易混乱。这一点仅仅从字面上无法明确表达,所以在这里没有详细阐述。
在修任何善业时,即使是暂时的利益,心里都不应生起我是行善者、这样的善业是我做的诸如此类的傲慢心,但是如果为了劝说他人行善,在没有骄傲自满的心态下,宣说自己的善行,是没有过患的。
因此,在实修善根或者造作暂时的世间法之时,如果能忆起这只不过是梦幻,那么,这样的实修就变成了了悟空性的因。所以,谨记这样的教导非常重要。
总体来说,有四种道次第:一,因为修来生而让心趋入正法;二,因为断除了对轮回的贪着,实修解脱而让法趋入正道;三,断除小乘的发心进入大乘的道路而消除道上的幻相;四,断除一切边执的戏论后了悟本性而使幻相显现为智慧。
以上是主要的修法,除此之外,我们日常身语意的行为也可以融入到修行之中,比如身体做顶礼和转经;口里赞叹诸佛菩萨的功德、读诵甚深经典;心里观修慈心悲心菩提心;自己的财物不可浪费,可以供养诸佛,利养僧众等等。
如果结合清净的发愿来实修,就一定会得到断证圆满的佛果。
…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