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P15

  ..续本文上一页

  上述内容可以以下面的偈颂来概括:

  

“修法之身极难得,知其无常易失去,

  

故慎善恶之取舍,受持法教次第一。

  

无边轮回之苦海,众生落入鲸口中,

  

寻找涅槃之陆地,生起出离次第二。

  

量等虚空之众生,忆念为我父母恩,

  

慈心悲心菩提心,成办利他次第三。

  

如是显现皆由心,因缘聚集如梦幻,

  

了悟幻相皆离戏,观修本性次第四。

  

供养三宝施贫者,逐渐断除诸恶业,

  

三轮清净做回向,成就暂时究竟事。

  

融摄大乘诸要义,利他之心而供养,

  

满愿施主之誓愿,实修成就诸事业。”

  在家菩萨绕罗多吉是执持法教的诸大德的施主,对神圣的佛教具有不可动摇的信心,他渴望得到对自他修行有帮助的教授,应他的祈请,释迦比丘索南僧给于昂宿月上弦初三,在多康殊胜的隐居之地著此含有经典教言的业果要义之论来做供养。芒噶朗,巴问德,善哉!

  

  若执取生起,则非正知见

  最后这句偈颂相当重要,萨钦告诉我们,若要证悟空性,绝对不可执取知见,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诫。

  

  见地

  什么是“见”呢?

  “见”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大到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一种哲学体系、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宗教,小到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的看法观点,都可以称之为“见”。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见”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的,那就是“自我”。我认为这样的人是好人,那些镶着金牙带着墨镜的就一定是坏人;我认为桃子好吃,萝卜不好吃;我认为这样的人面貌惹人喜爱,那样的就让人讨厌……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我们的各种见地就是在自我的强烈暗示下,做着种种是非对错的分别判断。

  如果你从小受到唯物主义的影响,就会用唯物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宇宙,相信透过感官感觉到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你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就会容易信仰某个宗教,或者支持某种哲学理论。

  所以,我们所持有的任何观点,都会对我们的人生造成极大的影响,成为自己生活的主流意识,所有随之而来的行为、判断、取舍都不可避免地受着见地的支配。

  比如,只有你喜欢某类男人或女人,才会选择那样的人作为自己的终生伴侣;或者你不喜欢辛辣的食物,就不会贸然走进一家川菜馆……

  最终,我们自己的人生轨迹就在自我见地的安排下,有了各自不同的方向。所以,拥有什么样的见地,对于我们来说,是何等重要啊!

  同样道理,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正确的见地会成为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引领我们到达最究竟的目的地。而正确的见地也是要次第培养,逐渐树立的。

  在修学之初,还是要先明白因果的道理,对善恶有正确的取舍,通过止恶扬善来积累福报的资粮。这些内容我们在解释前面的三句偈颂的时候,已经很详细地讲解过,这里就不重复阐述了。

  我执

  有了前面的培养正见的基础,接下来要面对的一个拦路虎,就是“我执”了。

  “我执”是一种严重的习气,是无明,是把所有的现象认为真实存在的一种幻觉。从“自我”出发的一切观点都是扭曲的、受到干扰和过滤的见地,因为“自我”最不可靠。如果“自我”可靠,那么所有人对同一事物就不会持有不同的观点,那样世界和平稳定就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

  而任何事物,都有一体的两面,一面是事物的显现,一面是事物的本质。

  例如,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水的东西,对于热地狱的众生来说却是烧红的铁水;对于寒地狱的众生来说,是冰凉的雪;饿鬼道的众生看起来是脓血;有些动物把水做为解渴的东西,有些动物却住在水里,那里是它们的家;阿修罗的众生以水为盾牌和武器;欲界的天人看水为甘露;色界静虑地的天人认为水就是禅定;无色界中虚无边处的天人看来,水就是虚空;对识无边处的天人来说,水就是心识;对于无所有处的天人来说,水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对于非想非非想处的天人,水是非空非有……

  所以,外界所显现的现象并不可靠真实,因为一种东西竟然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显现。

  一般来说,佛教认为人类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组成的。色蕴是指肉体,也就是由各种不同的元素结合成的器官和身体组织;受蕴,包括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的舍受;想蕴,是指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的概念;行蕴,是由心灵的冲动所组成,例如喜悦、决心、专注等等;识蕴,一般而言指的是心识。

  以所谓的现代科技能证明的东西来说,我们人类肉眼能够看到的现象,是依赖光波通过我们的瞳孔来成像的,然后反应给我们的心识。但是人类所看到的光波并不是所有的光波,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声波也同样。所以,只有在有限的波段内,才是我们人类所能看到景象,听到的声音。

  如此说来,五蕴本来就不可靠,站在五蕴之上的“自我”就更无立足之地。如果有什么证明能够说明五蕴的可靠性,“自我”就能够成立。而一切事物无非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根本就无法单一、永恒地存在。

  我们常说要“爱众生”,但是“自我”的膨胀只能使我们更加自私。我们在付出爱的时候,都会潜藏着更加自私的目的,一旦事情的发展和自己的预期有了任何偏差,“自我”就开始暴露出尖牙利齿的一面,咬伤了别人,也痛苦了自己。

  有一位居士家里养了一只狗,一天,狗在新装饰的佛堂里拉屎,那位居士就把狗打了一顿。

  我问她:“那只狗是故意在佛堂拉屎吗?”她说:“那肯定不是。”我又问她:“是你让狗去佛堂拉的吗?”她马上说:“那怎么可能呢。”我又接着问:“狗在佛堂拉了屎,佛菩萨会不会不高兴?”她认真地想了想,说:“应该不会的,佛菩萨没有那样的分别心。”

  就这样,我们自己认为狗屎不干净,认为狗在搞破坏,而且在崭新的佛堂拉屎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最主要的是害得自己还得擦地,那只可怜的狗就这么平白无故挨了顿打。

  自我如同魔鬼一样,威力强大,贪得无厌,爱慕虚荣,我们一直在自我的驱使下耀武扬威,其实在虚张声势的背后,自我是善变而狡诈的。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所有的行为都只是为了要证明他的真实存在,并且用一切方法来为自己进行辩护。

  必要的时候,他还会用很多手段来伪装自己:尽管没有丝毫的学问或道德,却摆出一付学富五车的修行人模样;忽略自己的一堆过失,却对他人最微不足道的缺点挑三拣四;完全以自己的野心为出发点,却宣扬自己的无私奉献……

  难道面对自我就没有任何办法了吗?难道就要花去我们整个生命的时间来满足不断膨胀的自我需求吗?

  就像我们在梦中受到魔鬼的摆布一样,只有空性的阳光照耀,从梦中醒悟过来的时候,自我才会被彻底击败。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只有当你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只有在你不再一心一意关怀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关怀别人。”

  胜义菩提心

  我们前面所讲到的世俗谛菩提心,是在教我们怎样爱众生,但是,只有真正了悟了所有现象的本质,拥有正确的见地,我们才可能从空性的智慧中,生出真正的大爱。这就是胜义谛菩提心的内涵。

  胜义菩提心要通过止观双运来获得。“止”指的是“寂止”,“观”就是“胜观”。

  要将我执连根拔起,获得空性的智慧,需要观修“胜观”;要观修胜观必须先观修“寂止”。

  寂止

  观修寂止必须身心处于寂静,放弃一切世俗的活动,否则很难生起专注的真实禅定,甚至还会产生对世俗活动难以割舍的贪着。

  开始观修的时候,我们可以在一个寂静愉悦的地方,布置好一个美好庄严的观修对象,比如佛陀的造像或画像等。或者,我们可以安置任何适宜的物品,例如一朵蓝色的花或者一块蓝色的布,放在我们正前方,远近适中,并且静止。

  我们的眼睛不可全部睁开,也不能完全闭上,两眼注视鼻尖,双肩放平稍稍后张,头微微内含,和颈椎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身体不能倾斜,牙齿和嘴唇自然放松,舌尖轻抵上颚,呼吸自然,均匀而有规律,吸气的时候,不能有声音,坐姿挺直,心向内观,不能心怀愤怒,心要调柔,呼气的时候也是如此。

  这样安坐在一个柔软的垫子上,身体保持挺直不动。

  眼皮遮住部分眼球,眼睛半开,不眨眼,注视观修对象。如果有流泪的现象,不要用手去擦,任其自然流下。有疼痛感的时候,不应该注意痛苦,要把心持续地专注在禅修对境上。

  我们不应该去评断区分观修对境的好坏,无论对象如何,都要努力做到让其在自己无分别的心识中,自然清晰地显现出来。

  如果出现昏沉,可以减少禅修前的食物、坐在较高的位置上、穿着比较薄的衣服、坐在比较薄的垫子上,或者以清晰和响亮的声音来念诵皈依和祈请文。

  禅修的时候,身心要在警惕而敏感的状态中。当掉举产生的时候,则使用和对治昏沉相反的方法来对治。当昏沉和掉举都平息的时候,则在放松的状态中继续来观修。

  经过这样的禅修,我们的心中将一个接一个产生无数相续不断、如水流般的念头,这是我们原来粗糙的心难以衡量的。事实上,这些念头原本就存在,只是我们从没有这么特意观照过自心。

  现在注意到这些念头以后,你可能会认为…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