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P16

  ..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念头比以前多了。其实这只是禅修的五种体验中的第一种,也就是认识到念头出生的体验,被称为“如悬崖瀑布”。

  经过这样的禅修,我们会感到一个念头接着另一个念头生出,在某个时候,念头可能会停止,但是,立刻又会再观察到念头的流动,这样,我们的念头会时断时续地轮流。这是禅修的第二种体验,即念头轮休的体验,被称为“如涧谷溪水”。

  再次,继续慎重地禅修,在某个阶段的时候,念头的流动发生逆转,如在打喷嚏时念头会突然停止一样。我们应该理智地观察到这个念头的停止。这期间,偶尔,心识的清明也会产生,随即又被念头的流动打断。这是第三种禅修体验,即念头的歇止,被称为“如三河相会池”。

  继续依此禅修,大部分的念头流动都会停止,心将保持在专注的状态中,在此时,仅有一、两个念头会偶尔生出,但转瞬即逝。这是第四种体验,念头有如波浪的体验,被称为“如有波浪之大海”。

  继续依此禅修,所有思维的集散都已经停止,专注的心和光明已能生起。这是第五种体验,即平息一切念头的体验,被称为“如无波浪之大海”。

  虽然此时远离了一切念头的活动,心能保持清明,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心的光明,那也只是安住在念头的止息之中。因此,在心的专注之中,我们应该禅修,直到内心生起澄耀的光明,如同灯焰不受到风的干扰一样。

  当禅修对境上也能生起光明的时候,我们不再注视所观修的对象,而将心内观,向内观照自心的光明。这样,我们会毫不费力地自然安住在心性的光明中。

  观修寂止,是为了训练我们对自心的控制能力。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往往觉得自己是自心的主人,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可是一旦强烈的情绪爆发,我们会发现自己在情绪面前根本就是束手无策,只能乖乖举手投降。

  修止,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通过“止”,让自己观察到细微之处的意识,逐渐地让自己在控制自心的时候能够游刃有余。

  刚开始就长时间的修“止”,很难做到。如果不在面前摆佛像或者鲜花之类的对境,也未尝不可,我们也可以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之间。

  在每次吸气和呼气之间的短暂空档,尝试着放空,不去执著念头的起落。然后再逐渐延长这个空档的时间。

  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利用短短的几分钟甚至一分钟来训练“止”的能力,只要环境不嘈杂,不受到突然的干扰。

  这也是一种控制自心的训练方式,在生活中简便易行。当我们控制能力增强之后,就可以把观修寂止的时间延长,利用前面所述的正式观修方式来进行训练。

  在以上观修寂止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通过观修“胜观”来得到妙观察的智慧。

  胜观

  如果我们缺乏能分辨一切法的智慧,那么不论怎样精进地观修空性,都无法从根本上去除烦恼和我执,将只得到声闻或缘觉的证悟,无法得到更殊胜的证悟。

  想要得到最究竟的证悟必须有三方面来配合,即智慧的箭、慈悲的弓和精通善巧方便的射手。

  前面我们讲过,一切事物都有一体的两面,即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现象就是通过“自我”来认知的一切事物的显现。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一切现象的本质。

  内在和外在的一切现象,只是被“自我”扭曲的幻相,在究竟的真理上(胜义谛)来说连一点点最细微的本质都不存在。

  一般人会毫无争议地认为,“我”是存在的。如果告诉他,你不是你,他有可能会疯掉,或者认为我们是个疯子。

  但是如果真有一个被我们所执取的“自我”,那么它到底是一个名字?还是身体?亦或心识?

  “自我”并不是一个名字,因为名字只是一个假立的名词而已,而不是任何可以被确定为真实的事物。

  身体不是“自我”,你身体的哪一部分是你呢?如果说手是你,把手拿掉之后呢?你去了哪里?

  心识也不是自我,因为如果仔细观察,在究竟上来说,心也无处可寻。

  因此,如果心识并不存在的话,如何能认定它就是自我呢?

  通过这样仔细观察来观修的话,我们应该知道名字、身体和心识皆非自我。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没有自我,那么为什么一般人俱生的心中,会生出执著的对象,并认为这就是我呢?”

  这是由于我们长久以来执取五蕴为自我的惯性力量,就像在一间黑暗房间,把地上的一根花绳误认为蛇一样。

  所以,当我们说“我”和“我的”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说一种没有真实基础的东西。

  执取“我”和“我的”的观念是一种错误,是一切过患的根源。“我执”就是这样把我们玩弄于它的股掌之间。

  那么种种的现象是从哪里来的呢?在我们被无明和烦恼所迷惑的心中,种种现象因为习气(种在阿赖耶识中的业力的种子)的力量而显现,就像梦境一样。

  所以《金刚经》中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既然所取的对境不存在,能取的心识自然也不存在。因为所取和能取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而且,两者互相依存的意义,就是它们在究竟上不存在的理由。

  无始劫以来,由于我们习惯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由此产生了内境和外境的对立关系,所有的是、非、对、错也正是由此而生。而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内外境俱空的心,是能自知自明的,如透明的水晶球一样。伟大的毗瓦巴大师称此为“光明的心”,这就是心的特质,在对佛陀最后转*轮的各种注释中,也被称为“法界”。

  了知心的自性,就能了知轮回和涅槃一切法的自性。

  外境和内境的一切显现,都是不具自性的,都是由被迷惑的心而产生的。在这种禅修中,我们应毫无障碍地直接观照心的自性光明,下座后,我们将生出清明的正念。

  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真的如唯识假相派所承认的那样,有一个所取、能取俱空的心识真实存在呢?”

  当然不是那样。如果心真的存在,我们怎么能知道它的存在呢?心不可能同时存在能见和所见,就像一把刀子不能割自己,一盏灯也不能照亮自己一样的道理。

  因此,已经消失的过去心是不存在的,因为“灭”后不能成为实有;未来的心还没有生起,所以也是不存在的,未生也不能成为实有;现在的心没有颜色和形状、也不存在于身体的内外,无论怎样努力地寻找也不会找到。所以,心是不存在的。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心遍寻不可得呢?”

  因为此心从未生过。如果心可生出,那么从何处而生呢?心的种子因为“灭”而生,还是因为“不灭”而生呢?

  心因为“灭”而生是不对的,因为“灭”是不存在的,从不存在的种子中生出果实是不可能的;

  心也不会因“不灭”而生,因为如果种子不灭而生果实,那么因和果就会同时存在,这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首先没有生出心的因,其次,既然没有出生,就不可能有本质住留,既然没有住,当然最后,也就不会有灭。因此,心无生、住、灭,如同虚空。

  那么,心不存在是究竟的真理吗?

  答案是:由于我们无法证实心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也无法证实心是不存在的。那么,由于存在和不存在是互相矛盾的,心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同时,心两者皆非,既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所以,心也非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因为此二者都被证明为不成立。因此,心是远离四边戏的。

  心是远离四边戏的空性,这绝非是心的造作,空性的究竟本性就是远离四边戏的。

  离戏的心识本具妙观察的智慧。我们应该把心放下,在一种无显现、无对境、光明、离戏、连本性也不存在的状态中轻松安住,这就是断除我们心中执著的教授。

  那么,是否远离四边戏的心就是究竟的真理呢?这也是不对的。因为所要破除的四边戏也是不存在的,当然就没有离戏了。因此,也没有“离戏的中观”这样的说法。

  究竟的真理超越了一切语言和思想。

  在至尊扎巴坚赞的诗偈中说到:

  

“离戏不可说,中观唯识等,

  

亦仅名词矣,意念皆分别。”

  同样的,他还说到:

  

“不解俱生智,不熟悉教授,

  

何想亦执著,非想亦如是,

  

明空之双运,究竟之真理。”

  我们应该这样努力通过闻思,来断除一切增益(本没有而强加的,即捏造)的见解,生起空性的正见。

  在观修的时候,把自己的心安放于永恒的光明中。

  心的自性不能称之为离戏的,也不能称之为不离戏的;是非破非立的;没有任何需要舍弃的,也没有任何可依的对治;没有要超越的轮回,也没有要得到的涅槃;没有佛果可证,也无魔鬼可惧。

  一切的分别妄想,如取舍、破立、希望和怀疑、有和无、空和不空等等,只是假名、只是符号、只是传统、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是和合的、空洞的、虚幻的,无意义的,本来即为清净、本来即为空性、本来即为解脱。

  因此,由于坚定地相信心超越了一切言语、思想和表达方式,而将心安住在不放逸、远离能修和所修的状态中。

  弥勒菩萨和龙树菩萨都说过:

  

“无一物可破,无一物可立,

  

持此正见者,方可得解脱。”

  萨迦班智达也这样说:

  

“自心本性中,未存有或无,

  

本来无禅修,亦无禅修者,

  

心不具自性,如何来描述?

  

超越诸言语,亦不能述之。”

  也许有人会问:“那我们应如何来利益众生呢?”回答是:在胜义谛的概念中,是没有众生存在的,因此为众生所作的利益和造作利益的人都是不存在的。

  如果我们能这样了解,就会破…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