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P15

  ..續本文上一頁

  上述內容可以以下面的偈頌來概括:

  

“修法之身極難得,知其無常易失去,

  

故慎善惡之取舍,受持法教次第一。

  

無邊輪回之苦海,衆生落入鯨口中,

  

尋找涅槃之陸地,生起出離次第二。

  

量等虛空之衆生,憶念爲我父母恩,

  

慈心悲心菩提心,成辦利他次第叁。

  

如是顯現皆由心,因緣聚集如夢幻,

  

了悟幻相皆離戲,觀修本性次第四。

  

供養叁寶施貧者,逐漸斷除諸惡業,

  

叁輪清淨做回向,成就暫時究竟事。

  

融攝大乘諸要義,利他之心而供養,

  

滿願施主之誓願,實修成就諸事業。”

  在家菩薩繞羅多吉是執持法教的諸大德的施主,對神聖的佛教具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他渴望得到對自他修行有幫助的教授,應他的祈請,釋迦比丘索南僧給于昂宿月上弦初叁,在多康殊勝的隱居之地著此含有經典教言的業果要義之論來做供養。芒噶朗,巴問德,善哉!

  

  若執取生起,則非正知見

  最後這句偈頌相當重要,薩欽告訴我們,若要證悟空性,絕對不可執取知見,這是非常重要的教誡。

  

  見地

  什麼是“見”呢?

  “見”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大到對宇宙萬物的認識、一種哲學體系、一種意識形態、一種宗教,小到我們對一個人、一件事的看法觀點,都可以稱之爲“見”。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的“見”其實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展開的,那就是“自我”。我認爲這樣的人是好人,那些鑲著金牙帶著墨鏡的就一定是壞人;我認爲桃子好吃,蘿蔔不好吃;我認爲這樣的人面貌惹人喜愛,那樣的就讓人討厭……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我們的各種見地就是在自我的強烈暗示下,做著種種是非對錯的分別判斷。

  如果你從小受到唯物主義的影響,就會用唯物的眼光來看待人生宇宙,相信透過感官感覺到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你是一個唯心主義者,就會容易信仰某個宗教,或者支持某種哲學理論。

  所以,我們所持有的任何觀點,都會對我們的人生造成極大的影響,成爲自己生活的主流意識,所有隨之而來的行爲、判斷、取舍都不可避免地受著見地的支配。

  比如,只有你喜歡某類男人或女人,才會選擇那樣的人作爲自己的終生伴侶;或者你不喜歡辛辣的食物,就不會貿然走進一家川菜館……

  最終,我們自己的人生軌迹就在自我見地的安排下,有了各自不同的方向。所以,擁有什麼樣的見地,對于我們來說,是何等重要啊!

  同樣道理,對于一個修行者來說,正確的見地會成爲一個正確的出發點,引領我們到達最究竟的目的地。而正確的見地也是要次第培養,逐漸樹立的。

  在修學之初,還是要先明白因果的道理,對善惡有正確的取舍,通過止惡揚善來積累福報的資糧。這些內容我們在解釋前面的叁句偈頌的時候,已經很詳細地講解過,這裏就不重複闡述了。

  我執

  有了前面的培養正見的基礎,接下來要面對的一個攔路虎,就是“我執”了。

  “我執”是一種嚴重的習氣,是無明,是把所有的現象認爲真實存在的一種幻覺。從“自我”出發的一切觀點都是扭曲的、受到幹擾和過濾的見地,因爲“自我”最不可靠。如果“自我”可靠,那麼所有人對同一事物就不會持有不同的觀點,那樣世界和平穩定就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而任何事物,都有一體的兩面,一面是事物的顯現,一面是事物的本質。

  例如,對于我們人類來說是水的東西,對于熱地獄的衆生來說卻是燒紅的鐵水;對于寒地獄的衆生來說,是冰涼的雪;餓鬼道的衆生看起來是膿血;有些動物把水做爲解渴的東西,有些動物卻住在水裏,那裏是它們的家;阿修羅的衆生以水爲盾牌和武器;欲界的天人看水爲甘露;色界靜慮地的天人認爲水就是禅定;無色界中虛無邊處的天人看來,水就是虛空;對識無邊處的天人來說,水就是心識;對于無所有處的天人來說,水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對于非想非非想處的天人,水是非空非有……

  所以,外界所顯現的現象並不可靠真實,因爲一種東西竟然會有這麼多不同的顯現。

  一般來說,佛教認爲人類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組成的。色蘊是指肉體,也就是由各種不同的元素結合成的器官和身體組織;受蘊,包括樂受、苦受和不苦不樂的舍受;想蘊,是指對于色、聲、香、味、觸、法的概念;行蘊,是由心靈的沖動所組成,例如喜悅、決心、專注等等;識蘊,一般而言指的是心識。

  以所謂的現代科技能證明的東西來說,我們人類肉眼能夠看到的現象,是依賴光波通過我們的瞳孔來成像的,然後反應給我們的心識。但是人類所看到的光波並不是所有的光波,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聲波也同樣。所以,只有在有限的波段內,才是我們人類所能看到景象,聽到的聲音。

  如此說來,五蘊本來就不可靠,站在五蘊之上的“自我”就更無立足之地。如果有什麼證明能夠說明五蘊的可靠性,“自我”就能夠成立。而一切事物無非是因緣和合的産物,根本就無法單一、永恒地存在。

  我們常說要“愛衆生”,但是“自我”的膨脹只能使我們更加自私。我們在付出愛的時候,都會潛藏著更加自私的目的,一旦事情的發展和自己的預期有了任何偏差,“自我”就開始暴露出尖牙利齒的一面,咬傷了別人,也痛苦了自己。

  有一位居士家裏養了一只狗,一天,狗在新裝飾的佛堂裏拉屎,那位居士就把狗打了一頓。

  我問她:“那只狗是故意在佛堂拉屎嗎?”她說:“那肯定不是。”我又問她:“是你讓狗去佛堂拉的嗎?”她馬上說:“那怎麼可能呢。”我又接著問:“狗在佛堂拉了屎,佛菩薩會不會不高興?”她認真地想了想,說:“應該不會的,佛菩薩沒有那樣的分別心。”

  就這樣,我們自己認爲狗屎不幹淨,認爲狗在搞破壞,而且在嶄新的佛堂拉屎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最主要的是害得自己還得擦地,那只可憐的狗就這麼平白無故挨了頓打。

  自我如同魔鬼一樣,威力強大,貪得無厭,愛慕虛榮,我們一直在自我的驅使下耀武揚威,其實在虛張聲勢的背後,自我是善變而狡詐的。我們從出生到死亡,所有的行爲都只是爲了要證明他的真實存在,並且用一切方法來爲自己進行辯護。

  必要的時候,他還會用很多手段來僞裝自己:盡管沒有絲毫的學問或道德,卻擺出一付學富五車的修行人模樣;忽略自己的一堆過失,卻對他人最微不足道的缺點挑叁揀四;完全以自己的野心爲出發點,卻宣揚自己的無私奉獻……

  難道面對自我就沒有任何辦法了嗎?難道就要花去我們整個生命的時間來滿足不斷膨脹的自我需求嗎?

  就像我們在夢中受到魔鬼的擺布一樣,只有空性的陽光照耀,從夢中醒悟過來的時候,自我才會被徹底擊敗。

  宗薩欽哲仁波切說:“只有當你不再被這個榨取所有時間、精力和注意力,而且無休止地試圖滿足自己,卻永不滿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時候,真正的愛才有可能。只有在你不再一心一意關懷自己的時候,才能真正地關懷別人。”

  勝義菩提心

  我們前面所講到的世俗谛菩提心,是在教我們怎樣愛衆生,但是,只有真正了悟了所有現象的本質,擁有正確的見地,我們才可能從空性的智慧中,生出真正的大愛。這就是勝義谛菩提心的內涵。

  勝義菩提心要通過止觀雙運來獲得。“止”指的是“寂止”,“觀”就是“勝觀”。

  要將我執連根拔起,獲得空性的智慧,需要觀修“勝觀”;要觀修勝觀必須先觀修“寂止”。

  寂止

  觀修寂止必須身心處于寂靜,放棄一切世俗的活動,否則很難生起專注的真實禅定,甚至還會産生對世俗活動難以割舍的貪著。

  開始觀修的時候,我們可以在一個寂靜愉悅的地方,布置好一個美好莊嚴的觀修對象,比如佛陀的造像或畫像等。或者,我們可以安置任何適宜的物品,例如一朵藍色的花或者一塊藍色的布,放在我們正前方,遠近適中,並且靜止。

  我們的眼睛不可全部睜開,也不能完全閉上,兩眼注視鼻尖,雙肩放平稍稍後張,頭微微內含,和頸椎保持在一條直線上,身體不能傾斜,牙齒和嘴唇自然放松,舌尖輕抵上颚,呼吸自然,均勻而有規律,吸氣的時候,不能有聲音,坐姿挺直,心向內觀,不能心懷憤怒,心要調柔,呼氣的時候也是如此。

  這樣安坐在一個柔軟的墊子上,身體保持挺直不動。

  眼皮遮住部分眼球,眼睛半開,不眨眼,注視觀修對象。如果有流淚的現象,不要用手去擦,任其自然流下。有疼痛感的時候,不應該注意痛苦,要把心持續地專注在禅修對境上。

  我們不應該去評斷區分觀修對境的好壞,無論對象如何,都要努力做到讓其在自己無分別的心識中,自然清晰地顯現出來。

  如果出現昏沈,可以減少禅修前的食物、坐在較高的位置上、穿著比較薄的衣服、坐在比較薄的墊子上,或者以清晰和響亮的聲音來念誦皈依和祈請文。

  禅修的時候,身心要在警惕而敏感的狀態中。當掉舉産生的時候,則使用和對治昏沈相反的方法來對治。當昏沈和掉舉都平息的時候,則在放松的狀態中繼續來觀修。

  經過這樣的禅修,我們的心中將一個接一個産生無數相續不斷、如水流般的念頭,這是我們原來粗糙的心難以衡量的。事實上,這些念頭原本就存在,只是我們從沒有這麼特意觀照過自心。

  現在注意到這些念頭以後,你可能會認爲…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