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頭。
以這樣自他交換的一絲善念,它從地獄轉生到天界,成爲之後累劫中積聚菩提心的因。經中說,這是世尊利他的開端。
“願一切衆生的苦報都成熟在我的身上,願我的一切功德和安樂都分享給所有的有情衆生”是我們一個真誠的祈願。
我們可以先從今生的母親開始,藉由思維母親的恩德,生起承擔母親所有痛苦的勇氣,觀想母親所有的痛苦惡業,猶如一團黑氣進入入自己的心中,讓自己承擔母親所有的惡果。
之後我們可以觀想自己的快樂和快樂的因,就像初升的太陽,光芒四射,從自己的心間照耀到母親身上,並祈願她獲得幸福,具足一切修持佛法的因緣條件,成就佛果。
然後我們再把這樣的觀修範圍逐漸擴大,直到對所有的衆生都具有這樣自他交換的慈悲和勇氣。
我們可以觀想自己的身體化爲無數個身體,前往地獄之中,承擔那裏所有衆生的痛苦,並把所有的快樂分享給他們;我們也可以觀想自己承擔所有衆生的冷熱疾苦和孤苦無依,把幸福安樂帶給他們。
我們可以用快樂和平靜來交換痛苦和嗔恨,可以用寬廣慈悲來交換狹隘自私,用豐衣足食來交換貧困潦倒,用健康來交換病痛,用德來交換怨……經過這樣真誠的觀修自他交換,我們會逐漸真實地擁有幫助他人的能力。
有的人在不明白自他交換的道理時,往往會對這樣的發心下意識的恐懼、逃避,擔心其它衆生的惡報真的會讓自己生病甚至短命等等,其實根本不必有這樣的擔心。有這樣的想法,本身就說明我們的發心並不堅定,還摻雜著無明的習氣。
自他交換的觀修方式,就是爲了擊碎我們這道堅硬的防線,讓自己的執著分別得到徹底的失敗。而且,真實的發心自他交換,不僅不會傷害到我們,還會爲我們心的解放以及最終的解脫都帶來不可估量的利益。
這樣的自他交換,不僅僅是要在座上觀修,在下座後的生活中,也要時時刻刻不間斷地修持,直到真實無僞的菩提心能夠在我們的心間自由綻放。
這時,我們又可以開始下一個修持的方式了,那就是親身實踐菩薩們的六度萬行---廣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以及四攝法,這將成爲我們修心的煉金場。
六度
六度是菩薩的行爲,也就是六波羅密,意思是通過這六種方法可以到達輪回苦海的彼岸。這六種方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如果以空性的智慧攝受這六種實修方式,它們就成了六波羅密,即六度。
布施
布施不在于我們布施的東西是否貴重,也不意味著走在大街上,傲慢地扔給路邊乞丐兩個銅板。布施是爲了對治我們累劫形成的貪婪吝啬,爲了讓我們舍棄對一切事物的貪執。
我經常聽到有人在討論這個話題,說什麼現在的假乞丐太多了,人家有可能比我們還富有。到底要不要去布施給他們?
其實乞丐有什麼真假之別呀,當他端著碗跪在路邊時,就已經是一個乞丐了!這和他比不比我們富有根本沒有關系。他是一個給了我們機會的衆生,給了我們一個考驗自己執著分別的機會,一個檢查自己悲憫之心的機會,一個去除我們對自己財物貪著的機會,一個積累福德的機會。
如果你布施的時候心裏充滿了對布施對境的厭惡與不屑,或者爲了顯示自己的慷慨而做布施,那麼布施本身就已經成爲了另一種執著。
還有些人會說,我現在沒什麼錢,等到我掙了大錢再一起多布施一些吧。我們可以看看《百喻經》中的一個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要在一個月以後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事先預備起來,不致于在那天使用的時候缺少供應。他心裏想:“如果把牛奶從牛身上取下來積儲,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把牛奶放在木桶裏日子久了容易壞。不如把它放在牛肚子裏,到宴客那天一並來取,那就又省事,又可吃新鮮的牛奶,不是再好沒有了嗎?”
因此,他就把所養的那一頭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開,每天也不再去擠奶了。
一個月以後,宴客日子到了,他把奶牛牽來要取牛奶,可是不論怎樣費勁兒,一滴牛奶也擠不出來,這件事成了衆賓客的笑柄。
布施正是積累自己福報,對治貪婪吝啬的一種方法。今生財富受用充足,正是前生布施得來的善果。但是,沒有人告訴你說,一定要用特別多的錢財來布施。
當然,世人最執著的也往往就是自己的財富。布施就是要對治我們內心對所有事物的貪著。如果你最貪戀的不是財富而是其它的,那也可以從自己最貪戀的東西開始來做布施。
日常生活中,更是處處都可以布施:攙扶一位過馬路的老人;在公交車上給老弱病殘讓座;撿到失物想辦法交還……這些都是布施。甚至,我們每天以微笑帶給別人一個好心情,也是一種力所能及的布施。
有一次在河北放生的時候,我遇到一對夫妻,他們說自己每個月都來放生,因爲兩個人都是下崗職工,生活拮據,所以每次只買一條魚。每次放生,他們都要捧著魚倒好幾次公交車。從衣著上,不難看出他們生活的艱辛,但是這樣的心意,卻是值得我們欽佩的。
還有,即使我們沒有錢放那麼多生命,吃素或者勸說他人吃素,也就是最大的放生啊。這對于那些面臨被宰殺命運的衆生,是最急需的一種布施,也就是無畏布施。
除了財物的布施和無畏布施之外,還有一種不用花錢的布施,就是法的布施。我們聽聞或讀誦受持佛陀的經典,並爲他人演說,或者通過自己的行爲來影響他人,使他人有了修學佛法的信心,這都屬于法的布施。
佛陀住世時,有一個非常吝啬的人去跟佛陀傾訴,他實在無法做到布施。佛陀告訴他,可以先把石頭之類的小東西從右手布施到自己的左手。當他習慣了這種給予的行爲後,佛陀又鼓勵他把一些小物品布施給家人、朋友,最後布施給陌生人。
最終,那個人已經能夠滿懷喜悅地把任何事物布施給任何人了。
布施就是可以從這些點滴小事開始,慢慢消除自己的貪著和傲慢。在布施的同時有任何的貪戀,都不能算是清淨的布施。
還有一些情況是我們在修學布施時要注意的,比如爲了得到今生或來生的利益,而不是用菩提心來融攝布施的行爲,或者以毒藥武器之類的東西來做布施,都會造成一些障礙,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
持戒
持戒通常給人一種被束縛的感覺,總是讓很多人下意識地逃避,不願意受到拘束。有很多在門外張望已久而遲遲不做皈依的人,往往都是在心裏暗藏著對持戒的擔憂,擔心自己失去了之前的生活狀態,失去了自由,這些都是對戒律的誤解。
其實佛陀的教育方式根本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生硬。他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認清事物的真相,不再顛倒地做事情,這樣就會離苦難遠一些,這和我們漢地所說的趨吉避凶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都喜歡接受吉祥美好的事物,希望遠離災難痛苦。持戒就是讓我們知道什麼能給我們帶來安樂,什麼能帶給我們痛苦,然後想辦法離苦得樂。戒律就是這些辦法。
如果我們知道了自己原來習慣吃的某種食物,被檢測出有毒物質或者某種致癌的添加劑,我想無論你之前再怎麼喜歡吃它,都不會再去吃了。同樣道理,如果我們一旦明白之前所有的放縱帶給自己的並不一定是快樂,甚至還會造成一些嚴重後果,那麼放棄多年養成的習慣並不困難,我們會心甘情願地放棄惡習。
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親口預言過,末法時期的比丘,持守一條戒律的功德,和佛陀在世時持守所有戒律的功德是等同的。當今時代人們面臨的物質誘惑和各種挑戰,遠遠超過古代先人的想象。
但是更多的挑戰不代表沒有希望,反而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機會戰勝自我。佛陀告訴我們:“在末法時期,即使只是一天持守一條出家戒律,其功德也大到不可思議,即使以恒河沙數的食物、鮮花、水、華蓋、油燈和花鬘來供養一百萬尊佛的功德,也比不上持守一條戒律的功德。”
持戒的根本目的是利他,也就是爲了實現利益他人的目的,不去傷害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衆生。
遠離了對惡業的造作,我們自然就容易身心清明,容易保持在安樂的狀態中。
忍辱
忍辱是對治嗔恨心的一種方式。一念嗔心就像一場大火,能夠使自己累劫積累的善業在瞬間燒毀,很難逃脫惡趣的果報,所以,嗔心是必須要斷除的。
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認爲自己沖他人大喊大叫,或者拳腳相加,是對別人的一種懲罰,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一種必要手段。但是,在暴怒的情緒過去之後,我們會發現,自己其實才是最大的輸家。
有實驗證明,人在極度憤怒的時候,會分泌一種毒素,它對自己身體造成的影響,很長時間都不會消失。所以,每次發火,自己的身體就要受到一次實實在在的傷害,于人于己都沒有任何益處。唯一的用途似乎就是向別人證明了自己是個不服輸的人。
佛陀不會平白無故地告訴我們一個沒有用的方法,“忍辱”就是其中一種最實用的消除嗔恨心的方式。
在《大般若經》中,忍辱又叫“安忍”,意思是安于忍耐。
忍辱不僅僅指忍受別人的無端猜疑甚至辱罵,還可以指忍耐打坐時的腿麻、朝聖時的辛勞等等。往昔的很多佛菩薩,都經曆過種種苦修才得以成就,一時的腿麻或者辛勞又算得了什麼?
米拉日巴尊者當年在苦修的時候,因爲常年在山洞裏面不出來,只靠洞邊的荨麻草維生,所以,身體都變成了綠色,頭發又長又亂,在周圍山村的居民眼裏,就是個不折不扣的瘋子。但是尊者卻通過苦修得到了最終的證悟,是即身成就的著名例證。
像這樣忍受種種苦行,也是淨除自己累劫以來罪業蓋障的一種有效方式。
在面對別人言語行爲的傷害時,其實正是我們觀修忍辱的好機會。衆生本性良善,但自性都和自己一樣桀骜不馴,出現暫時的過失也在所難免。而且,因果業報真實不虛,他人的傷害也許就是自己前世傷害別人的一種苦果。另外,我們還…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