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P10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面對傷害過我們的人或者令我們極爲憎恨的人,我們也能順利生起毫不造作的慈心。

  這確實是個難做的功課,但是面對他們的時候,我們要想到他們的出現正好可以幫助我們來檢驗自己的愛心夠不夠寬容,是不是真實,而且,當你知道所有的衆生累劫以來都曾無數次做過我們的父母,就像今生的父母一樣在無盡的輪回中給過我們同樣的呵護,對他們的慈心一定會慢慢生起。

  培養悲心

  慈心生起之後,悲心也就會隨之自然而然地生起,因爲“慈心是悲心之梗”。

  慈心讓我們心中被愛充滿,愛自己,更要平等地愛他人,愛一切衆生,而獲得悲心卻需要我們更加堅強,有勇氣面對痛苦。

  一般情況下,我們面對痛苦和傷害的時候,都會下意識地想要保護自己,或者去攻擊別人。但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不是逃避,更不是去傷害他人。慈心能融化我們心中的恨,悲心卻能讓我們更加理智地擁抱在一起,共同面對輪回世間。

  面對苦難的景象,我們不是無可奈何,更不是袖手旁觀。積極地體驗痛苦,並生起抗擊痛苦的信心,是在培養悲心時一個必須的科目。

  悲心不是去放生時卻滿含著對捕撈者的嗔恨,也不是在救助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狗時,對抛棄它的那個人充滿鄙夷。在施展我們的悲心時,如果摻雜著我們的貫有習氣,就說明我們還不懂得,悲心是平等地面對所有的衆生。

  悲心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憐憫,也不是匍匐在地的哀求,而是在知道痛苦的本質後,生起的一種逃離痛苦的勇氣,是一種希望幫助所有衆生也能夠逃離出去的願望。

  訓練我們的悲心,同樣可以從我們最親近的人或者一只面臨被宰殺命運的動物開始,然後再慢慢擴展範圍到我們身邊的人、陌生人、我們的敵人,最後,對所有的衆生都能生起真正的悲心。

  “出家人慈悲爲懷”這句話,我們經常聽到看到,卻很少在心裏去認真地思索。慈是愛衆生而隨時願意給他們提供快樂和幸福,悲就是愛衆生而隨時願意幫助他們遠離痛苦。

  我們還常常說“大慈大悲”。所謂大,意思是慈悲的無限擴大。這種慈悲的對象,包括親人,也包括冤家;包括人類,也包括六道一切衆生。只要還有一個衆生是我們不願利益的,是我們漠視甚至敵視的,就不是大慈大悲,而且這樣的慈悲盡未來際劫都不會改變。這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衆生緣悲”。

  因爲我們知道諸行無常的道理,知道一切痛苦都來源于無明的煩惱,所以,沒有消除無明這個痛苦的因,就不能消除衆生的痛苦。這是所謂的“法緣悲”。

  慈悲同時還是佛菩薩的“無緣大悲”,這是慈悲的最高境界,是無限的慈悲。佛菩薩之所以能成就無限的慈悲,關鍵就在于,他們已證得空性,了知諸法無我,消除了自我和衆生之間的對立和隔閡,所以這種慈悲又被稱爲“無緣大悲”。

  至尊紮巴堅贊說過:

  

“自求解脫實無益,叁界有情皆父母,

  

若將父母滯于苦,追求己樂豈無愧?”

  叁界輪回中的芸芸衆生,在累劫以來,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只追求自己解脫的人,就像一個不孝之子,眼睜睜地看著父母被洪流卷走而袖手旁觀,這是一件多麼讓人慚愧的事啊!

  如果我們提前能夠知道自己居住的城鎮會發生地震泥石流之類的災難,在自己要逃離這個地方時,一定會想到帶上自己最親愛的家人,絕對不會把他們留在這個地方獨自逃走。

  同樣道理,當我們明明知道了輪回中充滿無處不在的苦難,並生起堅定地要脫離輪回的決心,怎麼會忍心扔下如母衆生自求解脫呢?

  可能會有人這樣想:“得到人身的機會難得,生命又那麼短暫無常,我追求自己解脫不是很合理嗎?”

  這樣的想法是聲聞緣覺的發心,盡管他們得到了證悟,但是並不究竟。這樣的證悟就像一個工藝不良的藝術品,再重新修改的話要耗費更多的工時,最終還要耽誤很長的時間才能證得佛果。所以,這樣的自求解脫實在是不可取的。

  所以我們愛護衆生要像母親愛護她的子女一樣。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一切境界,都如是觀想。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天長日久,從你心底生起的慈悲心會真實無僞,毫不動搖!

  但是接下來你又會萬分沮喪地發現,我們凡夫是沒有能力救度他們的!你救度他們的心是那樣迫切,就像一個人站在湍急的河流邊,看到落入水中的親人即將被沖走卻無能爲力。你一定會生起強烈的願望,希望自己能夠擁有救度他們的能力。

  這時候,“爲利衆生願成佛”就不再是一句口號了。因爲我們知道,只有佛菩薩才有這個救度的能力,所以,怎麼能夠擁有那樣的能力,就成了我們一個迫切的願望。

  大悲心源于慈心,菩提心又源于大悲心。有了前面觀修慈悲心的基礎,生起毫不虛僞造作的菩提心就會順理成章。

  菩提心

  菩提心分爲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兩種。世俗菩提心又分爲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種。勝義菩提心是認知衆生皆本具佛性,只有那些了悟所有現象之本性空的人才能領會。有關勝義菩提心我們會在第四句偈頌中詳細闡述。在這裏,我們從比較容易觀修的世俗菩提心開始。

  世俗菩提心

  願菩提心

  爲利衆生願成佛,是一種強烈的願望,是願菩提心。一旦生出願菩提心,就會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我們的發願可以像一個國王統領國家一樣,自己先成就佛果,然後再來救度所有衆生,也可以發願像一個船夫一樣,和所有的衆生同船一起到達輪回苦海的彼岸,我們還可以像地藏王菩薩那樣發弘誓大願,衆生不得解脫自己就不成佛。

  行菩提心

  當然,有了願菩提心這樣殊勝的願望,我們可能還會自私,甚至還會有暫時的退轉,但是,不要對自己過于苛責,我們凡夫成就佛果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我們還需要通過具體的觀修方式來幫助自己最終達成心願,這就是行菩提心。

  行菩提心含攝了自他平等、自他交換、六度、四攝等具體實修方式。

  自他平等

  有的人可能會說:“別人痛苦是別人的事,只有靠他自己的力量才能得到解脫,我怎麼能幫到他呢?”

  有這樣的想法也並不奇怪,因爲我們習慣了一切出發點的中心是自我,從自我的中心輻射出去的,很自然的就會是保守、狹隘和自私。其實這就是我們一直深陷輪回不得解脫的根本原因。

  自他平等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和所有衆生都是平等的,我希望快樂,衆生也一樣,都希望快樂,我們自己不願意受苦,所有的衆生也和我們一樣,沒有誰願意在苦海之中。如果我們覺得人類應該比其它動物高級,或者天界的衆生比我們享樂多,沒什麼值得悲憫的,那這就不是自他平等。

  我們沒有理由在天寒地凍的季節,非要把一件貂皮大衣裹在自己身上,爲了調養自己的身體去宰掉一只老母雞,爲了保持青春的容顔頓燕窩湯,或者爲了取熊膽就把一只熊關在籠子裏活活受罪……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人類才是最凶猛最可怕的動物!扪心自問,我們誰希望自己受到這樣的待遇?既然自己都不願意受這樣的痛苦,爲何還要把這樣的痛苦加諸在他人的身上?

  同樣道理,如果我們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先尊重他人,如果自己希望快樂,就要時時把快樂散播給大家,這些都是生活中簡單的“自他交換”的道理。

  有些地方師傅們爲了大家共修方便,會安排一個道場,但是隨著共修人數的不斷增加,我們凡夫的習氣就逐漸控製不住,各種煩惱往往就會隨之而來:誰和誰關系近了、誰又和我冷淡了、師傅來的時候和我說話的機會少、和其它師兄說話多了,師傅在其它城市待的時間長、在自己的城市待的少了……我們都願意和上師親近,希望上師在自己的城市多待些時間,其它地方的師兄又何嘗不是呢?

  自他平等本來就是爲了轉換我們自私自利的心態,但是我們在修行中也好,在生活中也好,種種分別心給我們平白無故地增加了很多的煩惱。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些煩惱不是別人加在自己身上的,完全是自己的執著心在做怪。有這樣自私自利的心態,我們不論和誰在一起,都會弄得不歡而散。即使耗盡一生,也永遠無法滿足自己的心。

  人心即道場,道場並不意味著必須有一個外在的房子,只要有正確的發心,道場無處不在。

  如果我們想得到解脫,首當其沖的就是打開自己的心胸放棄自私自利的想法,平等地看待和包容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無論是誰,無論是六道衆生的哪一個,無不希望離苦得樂。在發願利益他們的時候,我們也成全了自己。

  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切身地體會他人的感受,就是在觀修自他平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的觀修自他交換。

  自他交換

  除了自他平等外,自他交換也是一個打開我們狹隘自私胸懷的有效方法,只不過,在這裏除了慈悲之外,更需要一種勇氣。

  當快樂的時候,我們並不覺得他人的痛苦是自己的事,當我們痛苦時,更是無暇顧及他人的感受。

  母親的天性使得幾乎所有的母親都對自己的孩子有這樣自他交換的勇氣。看到孩子生病,恨不得替他承受病痛,有了什麼好吃的東西,先想著給孩子留著……想到所有的衆生都曾在無盡的輪回中做過自己的父母,我們就更要生起承擔痛苦的決心。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有一生轉生于地獄當中,與同伴嘎瑪熱巴一同拉地獄的馬車。因爲它們倆個力氣很小,拉不動那輛笨重的馬車,獄卒們便用熾燃的兵器捶打、猛擊它們,讓它們感受到極其強烈難忍的痛苦。

  當時它想:反正馬車也無法拉動,與其共同感受痛苦,不如讓我獨自承擔拉車的痛苦,讓噶瑪熱巴獲得安樂吧。于是它告訴獄卒們:“把我同伴的繩子拴在我的頸項上,我願意來單獨拉馬車。”獄卒憤怒地說:“衆生感受各自的業力,誰有辦法改變!”說完又用鐵錘擊打它的…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