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在我们的相续中无法生起慈心和悲心,就不可能生起真实无误的菩提心。所以生起慈心和悲心是非常重要的,是大乘诸法的基础。
观修菩提心
这部分内容分为三:观修愿菩提心、观修自他平等、观修自他交换。
观修愿菩提心
愿菩提心就是希望三界轮回中如大恩父母般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安乐,远离痛苦。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不只是我们,世间中的大梵天和玉皇大帝,以及出世间的声闻、缘觉都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样的力量只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才具有。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观想:发愿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证得佛果,然后来救度轮回苦海中的大恩父母。
愿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成佛之因,这样的发心,将使所有善业都变为成佛的因,因而在所有大乘经典中都倍加尊崇。
观修自他平等
我们希望得到安乐,一切有情众生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像帮助自己得到安乐那样,帮助所有众生都得到安乐;就像我们不希望痛苦那样,一切众生也不希望痛苦,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遣除一切痛苦。
观修自他交换
观想自己今生的母亲在我们的面前,母亲对我恩重如山,而她如今却深陷痛苦,实在可怜。愿母亲的痛苦和痛苦之因的恶果都成熟在我身上,让我来承担,愿我一切安乐和善业的果报都成熟在母亲身上,愿她最终成就佛果。
然后,再对所有的亲友、见到的陌生人、伤害过我的敌人以及三恶道的所有众生,都如上所述来做观想,愿他们所有的痛苦都落在我的身上,愿我的安乐和善业的果报能让所有众生来受用,并成为他们最终成就佛果的因。
这是大乘修行的精华所在,是三世诸佛的甚深密意。这样来观修的原因、怎样令他人无误了知教言、观修过程中如何消除疑惑等等虽然都很重要,但是篇幅太长,所以,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在观修愿菩提心以及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等行菩提心之前,都要如前面篇章所述来念诵皈依和发心的祈请文,在这个基础上观修上师瑜伽就更加殊胜了。在完成观修的一座之后,要用回向和发愿来结尾,并且下座后,也要注意在行住坐卧时,保持这样观修的状态。
若执己目的,则非菩提心
众生
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发心,就是菩提心。
“众生”这个词从我们嘴里说出来的时侯,似乎总是那么的漫不经心,觉得那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名词,与我们并没有什么关系。
其实众生的概念并不模糊,她是我们的母亲,他是我们的父亲,他是我们身边的亲友,是我们在大街上遇到的每一个陌生人。当然,他也会是对我们怒目而视,让我们暴跳如雷的人,是无情地伤害过我们、给我们带来耻辱的人,甚至,他连人也不是,只是一只小鸟从我们头顶的天空远远飞过……
所有的众生都是我们修道上的助缘,一切远离安乐的众生是让我们生起慈心的助缘;一切深处痛苦的众生是让我们生起悲心的助缘;一切贫困的众生是让我们修行布施的助缘;一切伤害我们的众生是让我们修忍辱之心的助缘。
所以,如同诸佛是我们修行道上的良师一样,众生就是帮助我们实修菩提的友伴。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众生本应该像礼敬诸佛那样来尊敬。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想通过布施去积累自己的福报,而你走遍整个城市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布施的对境,你布施的功德从何而来?如果你想修忍辱,但没有众生来激起你的怒火,你又何以知道自己心中竟潜伏着如此强烈的嗔恨?
正是因为有众生的存在,才让我们得以观照见自己的虚伪刻薄,正是因为有众生的存在,我们才有了积累福德的机会。
尽管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众生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心里依然遥远。
有一次,我在给一个弟子做皈依仪式之前,跟她讲,皈依的时候不能只想到自己的世间目的,要发愿为了利益众生而做皈依,然后成就佛果。可是,这次我碰到了一个率真得有些执拗的弟子,她认真地想了想,满脸通红地说:“对不起,师傅,我做不到,我只想让父母过得更好……”
我仔细地跟她解释,刚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发起菩提心的确很难做到,哪怕你在皈依的当下,心里能够跟着我念诵一遍或者哪怕生起一丝丝有关利益众生的想法,以后慢慢时间长了,就自然理解也能做到了……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很个别的例子,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狭隘和冷漠。我们的心并不开放,让我们放弃平时习惯持有的某些事物、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乃至一种观念,都谈何容易呀!
对于更多人来说,进入佛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很多人把自己主动归类为佛教哲学的研究者侃侃而谈,在门外徘徊多年也不得其门而入。可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
慈悲心
其实,我们的心可塑性是很强的。经过长期的训练,我们也会逐渐习惯某些事物,接受某些观点。比如,你本来习惯晚睡晚起,可是一旦你开始转变,只要过上那么一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你就会习惯早睡早起的生活。
同样的,在我们很自私的心里,哪怕开始时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我们的发愿虚假又造作,但是只要习惯了发这样的愿,长此以往,这种好的串习也会带给我们真正的改变。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特意强调在修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的时候,把观修的对境范围逐步扩大,即使是刚开始时不情愿也没关系,关键的是要真实不自欺。
有很多人会以自己皈依多年为傲,觉得自己加行做过了,经论也看了不少,可是一旦境况现前,心性依然强硬。我们往往包容不了别人的缺点和优点,觉得自己才是整个生活的中心,是别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人物。对别人的苛责让我们失去了很多生活的乐趣,在讨厌别人的时候,我们也失去了自己的快乐。
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如同水中的石头,无论泡了多少年,拿出来还是那么生冷,强硬。这都是慈悲心没修好的缘故。
无著菩萨非常热切的想亲眼见到弥勒菩萨,于是到鸡足山闭关。可是经过了十二年的苦修,他连个好梦都没做过。就在完全绝望,第三次下决心不再闭关以后,他离开闭关房,在大街上见到了一只下身腐烂长满蛆虫的狗。他的心中顿时生起了无比的慈悲心!
他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给那只狗吃,同时想用手把狗身上的蛆虫抓掉,却怕伤害到那些蛆虫,于是他决定用舌头去添。
就在他伸出舌头刚刚要接触到那些蛆虫的时候,那只狗突然不见了,面前出现了庄严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说:“我一直在你的身边,只不过你的业障太重,蒙蔽了你的双眼,所以,你一直无法见到我。”
无著菩萨的故事告诉我们:十二年的修行净化了他的业障,让他看到了那只狗,但是真诚感人的慈悲心却令一切业障得以完全去除,让他亲眼见到了弥勒菩萨!
慈悲心的力量真实无边,会在生起的瞬间打开我们多年紧闭的狭隘自私的胸怀!
那么慈悲心怎样才能在我们内心真正的生起呢?细讲的话,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来,先来观修慈心,然后再观修悲心。
培养慈心
在生活中,我们对自己的爱总是胜过对他人的爱,并且不愿承担任何的痛苦。
但是看一看世间一心追求自己福祉的众生,即使未曾间断地付出再多辛苦,都不会得到任何安乐,反而却在追逐的过程中被贪嗔痴三毒的烦恼追赶得丢盔弃甲。而我们经验过的所有快乐,不论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都无一例外地由关爱他人而来。
生活中对他人的关爱,往往是有附加条件的,我们会爱自己的父母、伴侣、子女,对外人可能就差一些,更不要说我们憎恨的人了!是非对错、胖瘦美丑甚至宗教信仰,都会成为我们拒绝向别人付出爱心的借口。看到那些诽谤佛法的人,我们内心的鄙夷往往大过悲悯,让我们暴跳如雷的人更是别想从我们这里拿走一丝爱心。
但是没关系,当你清楚地照见自己这些习气的时候,当你知道让你生起种种负面情绪的人,原来给了你那么难得的机会去找到自己修行的症结,我相信你的内心会充满感激,真正地开放带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感动和快乐。
慢慢你会发现,由关爱演变而成的真正的慈心是无条件的,你会开始愿意让所有的人分享你的喜悦。
如果培养慈心的时候有些困难,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在生活中对你头等重要的人来开始,因为她能激发你心底最清澈的爱和感激,我们会由衷地希望她能快乐。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母亲开始。
因为母亲生养了我们,给我们无私的爱,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母亲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千辛万苦。她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让我们吃好,自己舍不得穿也要让我们穿暖,所有对我们有益的事她都愿意不顾一切地替我们去做。世界上还有什么样的爱能像伟大的母爱那么无私?
她担心我们痛苦,希望我们开心,没有人能像她那样牵挂着我们。即使我们今生能够得到学佛的机会,也都来自她的恩情,没有她,就不可能有我们今生的人身。
母亲往往是最能激发我们感恩之心的人,我们希望能够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但即使以黄金铺满整个南瞻部洲,也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因为不只是今生,在累劫以来,无数次的生命中,她都做过我们的母亲。
到底什么能够带给母亲最实惠的利益呢?什么是她最缺乏的呢?因为我们深深知道轮回的环境有多么恶劣,痛苦无处不在,所以会自然而然地生起希望母亲能够得到安乐的心愿。
当我们内心能顺利地藉由忆念母亲的恩德而对她生起慈心后,我们可以再尝试着把慈心的对境慢慢扩展到其它的亲友甚至陌生人身上。最后,当然也是最难的…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