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想全力修行,却往往被生活的各种烦恼冲击得焦头烂额;我们的拳头握得越紧,手中的沙就越容易滑落。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上师的教导对我们是不是真的行之有效,这些问题真的让我们沮丧万分。
其实在我们的内心从没有真正放下过对世间俗事的执著。世间的得、失、毁、誉、称、讥、苦、乐一旦从我们貌似平静的心海上滑过,还依然会立即掀起狂然大波。就像一个戒毒的人,经历种种难以忍受的酷刑般的戒毒方法,终于让毒瘾稍稍远离,可是一旦回到之前的生活环境,在周围毒友的诱惑下就会再次引发复吸的欲火。
我们往往妄想着在得到世间圆满受用的同时,还能得到出世间的解脱。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也”,以这样的发心,不用说今生,就是千年、万年,甚至亿劫也不会有解脱的机会。
我们生命的三分之一都会浪费在睡觉上,醒着的时间,还要做饭、吃饭、工作。好容易有了和同修道友见面的机会,又会花很多时间在寒暄问候以及一些无聊的话题上,谁谁和谁谁好了,谁谁又和谁分了,谁的婆婆吝啬成性,谁的老公买了个新车……
再把这些时间除去,我们的生命还有多少时间?
如果时时不忘世间的享受,事事看得比修行更加至关重要,或者几天精进做功课,几天又懈怠下来,反复折腾自己脆弱的信心,长此以往,我们必将因为出离心的缺失,而举步维艰,最终丧失正知正见,无端消磨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出离心是支撑我们冲出牢狱的强烈信念,有了出离心,我们才会想法设法地从轮回这座牢狱中逃脱,而逃脱的方法,第一步就是持守清净的戒律。清净的戒律能够帮助我们遮止违缘,是一切功德的基础。
戒律
佛陀圆寂之前,四周寂静无声,众弟子围绕尊前,悲伤万分:“世尊您在世的时候,我们以您为师,一旦您寂灭,我们又该依谁为师,继续修行呢?”
佛陀开口说到:“汝等比丘,仔细聆听:在我灭度后,汝当持守戒律,以戒为师。此戒律宛若长夜明灯,戒律存在,就如同我仍存世间,无有差别。”
佛陀为我们亲口制定的戒律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其中别解脱戒中,出家人所受持的又分为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在家居士被称为优婆塞、优婆夷,可以持守居士五戒,即杀、盗、淫、妄、酒的戒,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正学女,戒律介于沙弥尼戒和优婆夷戒之间。
菩萨戒和密乘戒是可以共同遵守的戒律,没有在家出家的区别。
戒律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断除对恶业的造作,约束自己的身口意,努力行善。持守十善业不做十恶业,会成为现世得到安乐的因,同时也是来世得到人身的重要基础。其它一切修行的功德也都来自清净的持戒。
戒律对于我们来说,就像双足,必须强健有力,才能支撑我们一路披荆斩棘;戒律又像是双眼,必须明辨取舍,才能防止我们在途中落入悬崖,所以佛陀还教导我们,要“护戒如目”,严防戒律被世间八风染污。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非常喜欢夸耀自己,认为自己的知识丰富,对于各种星象算命卜卦法术无不精通。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总想找一个机会施展才能,于是他跑到另一个国家,抱着自己的儿子痛哭流涕。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如此哭泣?”
婆罗门说:“再过七天,我这孩子就要夭折了。我可怜他这么短命,小小的年纪就要死去,所以才哭的。”
旁边的人说:“人的寿命是很难预料的事,算卦也会出现差错的,也许再过七天,他还能活着不会死,你为什么要预先痛哭呢?”
婆罗门说:“太阳和月亮有时阴暗不发光,天上星宿可能会陨落,可是我的预言是绝不会错的。”
为了追逐自己的名利,骗取他人的信任,到第七天头上,婆罗门便狠心地把自己的儿子杀死,以证实自己推算的准确性。
听过他预言的一些人听说他的儿子果真在第七天死去,都感叹地说:“他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说的一点没错!”大家心里十分信服,都来向他表示敬意。
这样欺世盗名的行为只是一种比喻,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相似的事情,为了毁誉得失等等世间名利,不惜代价,苦心钻营的人太多了。
持戒也是一样,我们持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此生的需求,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名闻利养,更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只要我们的持戒沾染了世间八风,就是不清净的。因此,我们平时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来辨别自己持戒的心态是否真实。
有的时候,我们在持守某些戒律的同时,对别人的戒行却挑三拣四,指手画脚,同时千方百计地彰显自己的戒行多么清净。其实,在我们张牙舞爪的时候,自己的清净戒律已经失去了,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往往会对自己认为比较“差”的修行者尤其关注,尖酸地说:“他也许没有什么过失,可是他没有好好的闻思修……”
或者,对于持戒比较精严的行者,尽管他们的戒行处处让人赞叹,我们也会由于充满嫉妒,而处心积虑地挖掘人家的过失,一旦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就紧抓不放,四处宣扬。
似乎我们所关心的,就是去评判别人的戒行,而不是守护自己的戒律。假如我们的戒行缺少清净的动机和发心,就极有可能生起这样诋毁他人的心态。
有的人在公开场合滴酒不沾,但四下无人时,却狂饮不止,还有的人平日在别人眼里是个谦谦君子,暗地里却无所不为,这其实完全是一种伪善。
事实上,我们大部分人的持戒,都被这种虚假和伪善包裹着,如果我们沉静下来细细观察,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茧子越包越厚。一旦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现了这种情况,就赶快想办法破茧而出吧,因为所有的虚伪修持只能为此生的烦恼煽风点火。
除此之外,失去戒律的原因还可能会来自以下一些因素:
比如,在身口意的最细微层面,我们并不善于仔细观察,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上师的言教漫不经心,但实际上,上师对我们身口意净戒方面的要求,再简短再细微,也是不容忽视的。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龙王耶兰达有一世是佛陀的弟子,同时也是一个受具足戒的比丘。佛陀在世时,由于种种因缘,陆续制定了很多规范比丘律仪的戒律,其中一条是,受具足戒的比丘不可以把树木或小草连根拔起。
当时耶兰达比丘就曾发表异议,认为这样的事不过是小事一桩,根本没有必要遵守。有一次他的衣服被风刮落到树枝上,于是他就不顾佛陀制定的戒律,把那颗树连根拔起来。
为此,他后来投生为一只头顶上长了一颗大树的龙,每当有风吹动这棵树的时候,他的脑袋和五脏六腑就翻腾欲裂,天旋地转。
这就是由于对佛陀制定的律仪漫不经心而犯戒所导致的恶果。
再比如,我们放任自己的习气,想吃啥吃啥,想做啥做啥,整天混迹于娱乐场所,我们宁可把大把的时间用在如何来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上,也懒得去花哪怕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每天的功课。
还有些人,尽管想去用戒律约束自己,比如说他本来不想伤害别人,但是一旦有人侵犯了他的尊严或者恶语相对,他就马上把戒律置之脑后,被严重的嗔恨冲昏了头脑,连杀死对方的心都有了;
或者有的人明明知道不能犯淫戒,可是面对来自异性的诱惑时却难以抵挡那种原始的冲动。
这些是由于自身烦恼粗重而导致的犯戒。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越是细微之处,越能见到我们修行的功底,我们不能不谨慎把握,千万不能放纵自己的习气。
我在给弟子做皈依仪式的时候,常常苦口婆心地反复提醒他们,什么是皈依戒,什么是我们皈依后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每次都不厌其烦,深怕他们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这是因为,在犯戒的原因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很多人并不明白自己应该要持守什么样的戒律。
无论怎样的闻思修,如果没有戒行做为基础,都将成为表面功夫,永远不会结出证悟的果实。
至尊扎巴坚赞说:“假如没有善业的资粮,倒不如连所有的闻思修都一概免了。”
没有如法持戒,投生天界或者获得人身都将不可能。慷慨的布施能够保证我们来世拥有丰富的资财,却无法保证我们能够得到人身,如果只广行布施却不持守清净戒律,有可能下一世我们会成为一只山洞里猴子,空守着满洞闪闪发光的金银财宝。
如果没有持戒,即使修持其它五波罗密也无法保证我们往生善趣或者得到人身,而得到人身,才能有解脱的机会。所以,清净的戒行是我们通往解脱的阶梯,是生起出离心以后,冲出轮回牢狱的第一步。
总结来说的话,在第二段的偈颂中,萨钦教导我们的,是如何观修轮回的过患,并因此而生起真正的出离心,从而让诸法趋入解脱的正道。
第三篇
这里主要讲解的,是如何通过远离对一己之目的执著,而消除道上的幻相。共分三部分内容:观修慈心、观修悲心和观修菩提心。
观修慈心
我们不应该只想着自己解脱轮回的痛苦。三界一切有情在累劫以来都曾无数次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对我们有非常大的恩德。
尤其是我们今生的母亲,经历十月怀胎的辛苦才把我们生下来,出生后的我们就像一只柔弱的小虫,为了让我们能够生存,给我们提供衣食等抚养着我们。回忆母亲的所有恩德,感怀她就是我们的恩人,所以,应该生起让她得到安乐的心。
然后再观修,其它的亲友、曾经伤害过我们的敌人乃至三恶道当中受苦的众生,他们从无始以来都曾无数次做过我们的母亲,并回忆他们的恩情,这样来不间断地观修,直到令他们得到快乐的慈心在自己的相续中无误地生起。
观修悲心
忆念亲生母亲的所有恩德,我们一定希望自己的母亲远离痛苦,但是她却深陷痛苦之中,所以,会对她生起悲悯之心,希望她远离痛苦,安住在无苦之乐的状态。
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忆念所有众生的恩德,观修愿他们远离痛苦的悲心。
…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