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想全力修行,卻往往被生活的各種煩惱沖擊得焦頭爛額;我們的拳頭握得越緊,手中的沙就越容易滑落。
于是我們開始懷疑自己,懷疑上師的教導對我們是不是真的行之有效,這些問題真的讓我們沮喪萬分。
其實在我們的內心從沒有真正放下過對世間俗事的執著。世間的得、失、毀、譽、稱、譏、苦、樂一旦從我們貌似平靜的心海上滑過,還依然會立即掀起狂然大波。就像一個戒毒的人,經曆種種難以忍受的酷刑般的戒毒方法,終于讓毒瘾稍稍遠離,可是一旦回到之前的生活環境,在周圍毒友的誘惑下就會再次引發複吸的欲火。
我們往往妄想著在得到世間圓滿受用的同時,還能得到出世間的解脫。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也”,以這樣的發心,不用說今生,就是千年、萬年,甚至億劫也不會有解脫的機會。
我們生命的叁分之一都會浪費在睡覺上,醒著的時間,還要做飯、吃飯、工作。好容易有了和同修道友見面的機會,又會花很多時間在寒暄問候以及一些無聊的話題上,誰誰和誰誰好了,誰誰又和誰分了,誰的婆婆吝啬成性,誰的老公買了個新車……
再把這些時間除去,我們的生命還有多少時間?
如果時時不忘世間的享受,事事看得比修行更加至關重要,或者幾天精進做功課,幾天又懈怠下來,反複折騰自己脆弱的信心,長此以往,我們必將因爲出離心的缺失,而舉步維艱,最終喪失正知正見,無端消磨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出離心是支撐我們沖出牢獄的強烈信念,有了出離心,我們才會想法設法地從輪回這座牢獄中逃脫,而逃脫的方法,第一步就是持守清淨的戒律。清淨的戒律能夠幫助我們遮止違緣,是一切功德的基礎。
戒律
佛陀圓寂之前,四周寂靜無聲,衆弟子圍繞尊前,悲傷萬分:“世尊您在世的時候,我們以您爲師,一旦您寂滅,我們又該依誰爲師,繼續修行呢?”
佛陀開口說到:“汝等比丘,仔細聆聽:在我滅度後,汝當持守戒律,以戒爲師。此戒律宛若長夜明燈,戒律存在,就如同我仍存世間,無有差別。”
佛陀爲我們親口製定的戒律有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其中別解脫戒中,出家人所受持的又分爲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在家居士被稱爲優婆塞、優婆夷,可以持守居士五戒,即殺、盜、淫、妄、酒的戒,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正學女,戒律介于沙彌尼戒和優婆夷戒之間。
菩薩戒和密乘戒是可以共同遵守的戒律,沒有在家出家的區別。
戒律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斷除對惡業的造作,約束自己的身口意,努力行善。持守十善業不做十惡業,會成爲現世得到安樂的因,同時也是來世得到人身的重要基礎。其它一切修行的功德也都來自清淨的持戒。
戒律對于我們來說,就像雙足,必須強健有力,才能支撐我們一路披荊斬棘;戒律又像是雙眼,必須明辨取舍,才能防止我們在途中落入懸崖,所以佛陀還教導我們,要“護戒如目”,嚴防戒律被世間八風染汙。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非常喜歡誇耀自己,認爲自己的知識豐富,對于各種星象算命蔔卦法術無不精通。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總想找一個機會施展才能,于是他跑到另一個國家,抱著自己的兒子痛哭流涕。
有人問他:“你爲什麼這麼傷心如此哭泣?”
婆羅門說:“再過七天,我這孩子就要夭折了。我可憐他這麼短命,小小的年紀就要死去,所以才哭的。”
旁邊的人說:“人的壽命是很難預料的事,算卦也會出現差錯的,也許再過七天,他還能活著不會死,你爲什麼要預先痛哭呢?”
婆羅門說:“太陽和月亮有時陰暗不發光,天上星宿可能會隕落,可是我的預言是絕不會錯的。”
爲了追逐自己的名利,騙取他人的信任,到第七天頭上,婆羅門便狠心地把自己的兒子殺死,以證實自己推算的准確性。
聽過他預言的一些人聽說他的兒子果真在第七天死去,都感歎地說:“他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說的一點沒錯!”大家心裏十分信服,都來向他表示敬意。
這樣欺世盜名的行爲只是一種比喻,但是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相似的事情,爲了毀譽得失等等世間名利,不惜代價,苦心鑽營的人太多了。
持戒也是一樣,我們持戒的目的並不是爲了此生的需求,不是爲了獲得更多的名聞利養,更不是爲了顯示自己的與衆不同,只要我們的持戒沾染了世間八風,就是不清淨的。因此,我們平時可以通過一些細節來辨別自己持戒的心態是否真實。
有的時候,我們在持守某些戒律的同時,對別人的戒行卻挑叁揀四,指手畫腳,同時千方百計地彰顯自己的戒行多麼清淨。其實,在我們張牙舞爪的時候,自己的清淨戒律已經失去了,這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們往往會對自己認爲比較“差”的修行者尤其關注,尖酸地說:“他也許沒有什麼過失,可是他沒有好好的聞思修……”
或者,對于持戒比較精嚴的行者,盡管他們的戒行處處讓人贊歎,我們也會由于充滿嫉妒,而處心積慮地挖掘人家的過失,一旦發現任何蛛絲馬迹,就緊抓不放,四處宣揚。
似乎我們所關心的,就是去評判別人的戒行,而不是守護自己的戒律。假如我們的戒行缺少清淨的動機和發心,就極有可能生起這樣诋毀他人的心態。
有的人在公開場合滴酒不沾,但四下無人時,卻狂飲不止,還有的人平日在別人眼裏是個謙謙君子,暗地裏卻無所不爲,這其實完全是一種僞善。
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的持戒,都被這種虛假和僞善包裹著,如果我們沈靜下來細細觀察,會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繭子越包越厚。一旦在我們自己身上發現了這種情況,就趕快想辦法破繭而出吧,因爲所有的虛僞修持只能爲此生的煩惱煽風點火。
除此之外,失去戒律的原因還可能會來自以下一些因素:
比如,在身口意的最細微層面,我們並不善于仔細觀察,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對上師的言教漫不經心,但實際上,上師對我們身口意淨戒方面的要求,再簡短再細微,也是不容忽視的。
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龍王耶蘭達有一世是佛陀的弟子,同時也是一個受具足戒的比丘。佛陀在世時,由于種種因緣,陸續製定了很多規範比丘律儀的戒律,其中一條是,受具足戒的比丘不可以把樹木或小草連根拔起。
當時耶蘭達比丘就曾發表異議,認爲這樣的事不過是小事一樁,根本沒有必要遵守。有一次他的衣服被風刮落到樹枝上,于是他就不顧佛陀製定的戒律,把那顆樹連根拔起來。
爲此,他後來投生爲一只頭頂上長了一顆大樹的龍,每當有風吹動這棵樹的時候,他的腦袋和五髒六腑就翻騰欲裂,天旋地轉。
這就是由于對佛陀製定的律儀漫不經心而犯戒所導致的惡果。
再比如,我們放任自己的習氣,想吃啥吃啥,想做啥做啥,整天混迹于娛樂場所,我們甯可把大把的時間用在如何來滿足自己的種種欲望上,也懶得去花哪怕十分鍾的時間來完成每天的功課。
還有些人,盡管想去用戒律約束自己,比如說他本來不想傷害別人,但是一旦有人侵犯了他的尊嚴或者惡語相對,他就馬上把戒律置之腦後,被嚴重的嗔恨沖昏了頭腦,連殺死對方的心都有了;
或者有的人明明知道不能犯淫戒,可是面對來自異性的誘惑時卻難以抵擋那種原始的沖動。
這些是由于自身煩惱粗重而導致的犯戒。
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越是細微之處,越能見到我們修行的功底,我們不能不謹慎把握,千萬不能放縱自己的習氣。
我在給弟子做皈依儀式的時候,常常苦口婆心地反複提醒他們,什麼是皈依戒,什麼是我們皈依後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每次都不厭其煩,深怕他們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這是因爲,在犯戒的原因中,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于很多人並不明白自己應該要持守什麼樣的戒律。
無論怎樣的聞思修,如果沒有戒行做爲基礎,都將成爲表面功夫,永遠不會結出證悟的果實。
至尊紮巴堅贊說:“假如沒有善業的資糧,倒不如連所有的聞思修都一概免了。”
沒有如法持戒,投生天界或者獲得人身都將不可能。慷慨的布施能夠保證我們來世擁有豐富的資財,卻無法保證我們能夠得到人身,如果只廣行布施卻不持守清淨戒律,有可能下一世我們會成爲一只山洞裏猴子,空守著滿洞閃閃發光的金銀財寶。
如果沒有持戒,即使修持其它五波羅密也無法保證我們往生善趣或者得到人身,而得到人身,才能有解脫的機會。所以,清淨的戒行是我們通往解脫的階梯,是生起出離心以後,沖出輪回牢獄的第一步。
總結來說的話,在第二段的偈頌中,薩欽教導我們的,是如何觀修輪回的過患,並因此而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從而讓諸法趨入解脫的正道。
第叁篇
這裏主要講解的,是如何通過遠離對一己之目的執著,而消除道上的幻相。共分叁部分內容:觀修慈心、觀修悲心和觀修菩提心。
觀修慈心
我們不應該只想著自己解脫輪回的痛苦。叁界一切有情在累劫以來都曾無數次做過我們的父母,所以對我們有非常大的恩德。
尤其是我們今生的母親,經曆十月懷胎的辛苦才把我們生下來,出生後的我們就像一只柔弱的小蟲,爲了讓我們能夠生存,給我們提供衣食等撫養著我們。回憶母親的所有恩德,感懷她就是我們的恩人,所以,應該生起讓她得到安樂的心。
然後再觀修,其它的親友、曾經傷害過我們的敵人乃至叁惡道當中受苦的衆生,他們從無始以來都曾無數次做過我們的母親,並回憶他們的恩情,這樣來不間斷地觀修,直到令他們得到快樂的慈心在自己的相續中無誤地生起。
觀修悲心
憶念親生母親的所有恩德,我們一定希望自己的母親遠離痛苦,但是她卻深陷痛苦之中,所以,會對她生起悲憫之心,希望她遠離痛苦,安住在無苦之樂的狀態。
然後再以同樣的方式,憶念所有衆生的恩德,觀修願他們遠離痛苦的悲心。
…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