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P9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在我們的相續中無法生起慈心和悲心,就不可能生起真實無誤的菩提心。所以生起慈心和悲心是非常重要的,是大乘諸法的基礎。

  觀修菩提心

  這部分內容分爲叁:觀修願菩提心、觀修自他平等、觀修自他交換。

  觀修願菩提心

  願菩提心就是希望叁界輪回中如大恩父母般的衆生都能夠得到安樂,遠離痛苦。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這個能力,不只是我們,世間中的大梵天和玉皇大帝,以及出世間的聲聞、緣覺都沒有這樣的能力。這樣的力量只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才具有。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觀想:發願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衆生而證得佛果,然後來救度輪回苦海中的大恩父母。

  願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成佛之因,這樣的發心,將使所有善業都變爲成佛的因,因而在所有大乘經典中都倍加尊崇。

  觀修自他平等

  我們希望得到安樂,一切有情衆生也不例外。所以我們要像幫助自己得到安樂那樣,幫助所有衆生都得到安樂;就像我們不希望痛苦那樣,一切衆生也不希望痛苦,所以我們要幫助他們遣除一切痛苦。

  觀修自他交換

  觀想自己今生的母親在我們的面前,母親對我恩重如山,而她如今卻深陷痛苦,實在可憐。願母親的痛苦和痛苦之因的惡果都成熟在我身上,讓我來承擔,願我一切安樂和善業的果報都成熟在母親身上,願她最終成就佛果。

  然後,再對所有的親友、見到的陌生人、傷害過我的敵人以及叁惡道的所有衆生,都如上所述來做觀想,願他們所有的痛苦都落在我的身上,願我的安樂和善業的果報能讓所有衆生來受用,並成爲他們最終成就佛果的因。

  這是大乘修行的精華所在,是叁世諸佛的甚深密意。這樣來觀修的原因、怎樣令他人無誤了知教言、觀修過程中如何消除疑惑等等雖然都很重要,但是篇幅太長,所以,在這裏就不展開論述了。

  在觀修願菩提心以及自他平等、自他交換等行菩提心之前,都要如前面篇章所述來念誦皈依和發心的祈請文,在這個基礎上觀修上師瑜伽就更加殊勝了。在完成觀修的一座之後,要用回向和發願來結尾,並且下座後,也要注意在行住坐臥時,保持這樣觀修的狀態。

  

  若執己目的,則非菩提心

  衆生

  

爲利衆生願成佛的發心,就是菩提心。

  

“衆生”這個詞從我們嘴裏說出來的時侯,似乎總是那麼的漫不經心,覺得那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或名詞,與我們並沒有什麼關系。

  

其實衆生的概念並不模糊,她是我們的母親,他是我們的父親,他是我們身邊的親友,是我們在大街上遇到的每一個陌生人。當然,他也會是對我們怒目而視,讓我們暴跳如雷的人,是無情地傷害過我們、給我們帶來恥辱的人,甚至,他連人也不是,只是一只小鳥從我們頭頂的天空遠遠飛過……

  所有的衆生都是我們修道上的助緣,一切遠離安樂的衆生是讓我們生起慈心的助緣;一切深處痛苦的衆生是讓我們生起悲心的助緣;一切貧困的衆生是讓我們修行布施的助緣;一切傷害我們的衆生是讓我們修忍辱之心的助緣。

  所以,如同諸佛是我們修行道上的良師一樣,衆生就是幫助我們實修菩提的友伴。從這個角度來講,對衆生本應該像禮敬諸佛那樣來尊敬。

  我們可以試想,如果想通過布施去積累自己的福報,而你走遍整個城市卻找不到一個可以布施的對境,你布施的功德從何而來?如果你想修忍辱,但沒有衆生來激起你的怒火,你又何以知道自己心中竟潛伏著如此強烈的嗔恨?

  正是因爲有衆生的存在,才讓我們得以觀照見自己的虛僞刻薄,正是因爲有衆生的存在,我們才有了積累福德的機會。

  盡管生活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對我們有積極的意義,但是衆生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心裏依然遙遠。

  有一次,我在給一個弟子做皈依儀式之前,跟她講,皈依的時候不能只想到自己的世間目的,要發願爲了利益衆生而做皈依,然後成就佛果。可是,這次我碰到了一個率真得有些執拗的弟子,她認真地想了想,滿臉通紅地說:“對不起,師傅,我做不到,我只想讓父母過得更好……”

  我仔細地跟她解釋,剛開始的時候,讓我們發起菩提心的確很難做到,哪怕你在皈依的當下,心裏能夠跟著我念誦一遍或者哪怕生起一絲絲有關利益衆生的想法,以後慢慢時間長了,就自然理解也能做到了……

  不要以爲這是一個很個別的例子,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心中都充滿了狹隘和冷漠。我們的心並不開放,讓我們放棄平時習慣持有的某些事物、習慣、一種生活態度乃至一種觀念,都談何容易呀!

  對于更多人來說,進入佛門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有很多人把自己主動歸類爲佛教哲學的研究者侃侃而談,在門外徘徊多年也不得其門而入。可見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

  

慈悲心

  其實,我們的心可塑性是很強的。經過長期的訓練,我們也會逐漸習慣某些事物,接受某些觀點。比如,你本來習慣晚睡晚起,可是一旦你開始轉變,只要過上那麼一兩個月甚至更短的時間,你就會習慣早睡早起的生活。

  同樣的,在我們很自私的心裏,哪怕開始時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我們的發願虛假又造作,但是只要習慣了發這樣的願,長此以往,這種好的串習也會帶給我們真正的改變。

  正因爲如此,我們才特意強調在修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的時候,把觀修的對境範圍逐步擴大,即使是剛開始時不情願也沒關系,關鍵的是要真實不自欺。

  有很多人會以自己皈依多年爲傲,覺得自己加行做過了,經論也看了不少,可是一旦境況現前,心性依然強硬。我們往往包容不了別人的缺點和優點,覺得自己才是整個生活的中心,是別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重要人物。對別人的苛責讓我們失去了很多生活的樂趣,在討厭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失去了自己的快樂。

  我們對別人的態度如同水中的石頭,無論泡了多少年,拿出來還是那麼生冷,強硬。這都是慈悲心沒修好的緣故。

  無著菩薩非常熱切的想親眼見到彌勒菩薩,于是到雞足山閉關。可是經過了十二年的苦修,他連個好夢都沒做過。就在完全絕望,第叁次下決心不再閉關以後,他離開閉關房,在大街上見到了一只下身腐爛長滿蛆蟲的狗。他的心中頓時生起了無比的慈悲心!

  他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給那只狗吃,同時想用手把狗身上的蛆蟲抓掉,卻怕傷害到那些蛆蟲,于是他決定用舌頭去添。

  

就在他伸出舌頭剛剛要接觸到那些蛆蟲的時候,那只狗突然不見了,面前出現了莊嚴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說:“我一直在你的身邊,只不過你的業障太重,蒙蔽了你的雙眼,所以,你一直無法見到我。”

  

無著菩薩的故事告訴我們:十二年的修行淨化了他的業障,讓他看到了那只狗,但是真誠感人的慈悲心卻令一切業障得以完全去除,讓他親眼見到了彌勒菩薩!

  慈悲心的力量真實無邊,會在生起的瞬間打開我們多年緊閉的狹隘自私的胸懷!

  那麼慈悲心怎樣才能在我們內心真正的生起呢?細講的話,我們可以一步一步來,先來觀修慈心,然後再觀修悲心。

  培養慈心

  在生活中,我們對自己的愛總是勝過對他人的愛,並且不願承擔任何的痛苦。

  但是看一看世間一心追求自己福祉的衆生,即使未曾間斷地付出再多辛苦,都不會得到任何安樂,反而卻在追逐的過程中被貪嗔癡叁毒的煩惱追趕得丟盔棄甲。而我們經驗過的所有快樂,不論是短暫的還是長久的,都無一例外地由關愛他人而來。

  生活中對他人的關愛,往往是有附加條件的,我們會愛自己的父母、伴侶、子女,對外人可能就差一些,更不要說我們憎恨的人了!是非對錯、胖瘦美醜甚至宗教信仰,都會成爲我們拒絕向別人付出愛心的借口。看到那些誹謗佛法的人,我們內心的鄙夷往往大過悲憫,讓我們暴跳如雷的人更是別想從我們這裏拿走一絲愛心。

  但是沒關系,當你清楚地照見自己這些習氣的時候,當你知道讓你生起種種負面情緒的人,原來給了你那麼難得的機會去找到自己修行的症結,我相信你的內心會充滿感激,真正地開放帶給我們的是前所未有的感動和快樂。

  慢慢你會發現,由關愛演變而成的真正的慈心是無條件的,你會開始願意讓所有的人分享你的喜悅。

  如果培養慈心的時候有些困難,我們可以選擇一個在生活中對你頭等重要的人來開始,因爲她能激發你心底最清澈的愛和感激,我們會由衷地希望她能快樂。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從自己的母親開始。

  因爲母親生養了我們,給我們無私的愛,從呱呱墜地到呀呀學語,從蹒跚學步到長大成人,母親經曆了難以想象的千辛萬苦。她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讓我們吃好,自己舍不得穿也要讓我們穿暖,所有對我們有益的事她都願意不顧一切地替我們去做。世界上還有什麼樣的愛能像偉大的母愛那麼無私?

  她擔心我們痛苦,希望我們開心,沒有人能像她那樣牽挂著我們。即使我們今生能夠得到學佛的機會,也都來自她的恩情,沒有她,就不可能有我們今生的人身。

  母親往往是最能激發我們感恩之心的人,我們希望能夠好好報答自己的母親,但即使以黃金鋪滿整個南瞻部洲,也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因爲不只是今生,在累劫以來,無數次的生命中,她都做過我們的母親。

  

到底什麼能夠帶給母親最實惠的利益呢?什麼是她最缺乏的呢?因爲我們深深知道輪回的環境有多麼惡劣,痛苦無處不在,所以會自然而然地生起希望母親能夠得到安樂的心願。

  當我們內心能順利地藉由憶念母親的恩德而對她生起慈心後,我們可以再嘗試著把慈心的對境慢慢擴展到其它的親友甚至陌生人身上。最後,當然也是最難的…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