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P2

  ..续本文上一页使轮回中沉溺的众生得到救度。

  佛陀殊胜的智慧、悲心和事业的力量,能够任运成就自利利他的目的,使所有众生得到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解脱。

  上面的礼赞中,称本师为释迦师子,是因为在所有的动物当中,狮子最高贵,是百兽之王,威猛而庄严。狮子的吼声能够威震四方,其它动物听到之后都会不由自主地心生畏惧、瑟瑟发抖,就好比佛陀法教能够震慑其它邪见外道一样。和一切众生相比,佛陀是最无上殊胜的,所以在这里把佛陀比喻为狮子。

  第二段偈颂如下:

  

“三世诸佛慧集文殊尊,

  

承许救度三界观世音,

  

引导浊世化身萨迦巴,

  

难言称呼足下敬顶礼。”

  这段偈颂是对萨钦贡嘎宁波的礼赞。

  三世一切诸佛智慧的总集是文殊菩萨,诸佛慈悲的总集是观音菩萨。萨钦因为亲见文殊菩萨的净相示现,而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可思议的迹象表明,他同时也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有位对萨钦非常有信心的弟子,曾经去求见萨钦,并坚持除非亲眼见到萨钦显现观音菩萨的某种征象,否则就要自杀。

  慈悲的萨钦迫不得已,只好以自己的右手擦拭衣袍,然后对他伸出右手。那位弟子清清楚楚地在萨钦的手掌上面看到一只眼睛,而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每只手掌上都有一只眼睛,所以这种迹象显然能证明萨钦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萨钦的平生还有好多诸如此类不平凡的事迹,所以,他被公认为文殊菩萨与观音菩萨的化身。

  当年阿底峡尊者也曾经对此预言过。仲敦巴尊者迎请阿底峡尊者入藏,经过恰察岗(后来萨迦祖寺中北寺外面的山坡)的时候,在灰白色的山坡上看到一个观音菩萨的种子字“舍”字,七个文殊菩萨的种子字“帝”字,还有一个金刚手菩萨的种子字“吽”字。他预言说:此地将会出现一个观音的化身,七个文殊的化身和一个金刚手的化身。九尊化身示现之后,为度化众生,此地仍将不断出现三怙主的化身。于是,阿底峡尊者和他的弟子就往山岗的方向恭敬顶礼,所以,此地得名“恰察岗”(意为礼拜之处)。其中,观音菩萨的化身就是指后来的萨钦。

  我们一般称呼佛菩萨、高僧大德以及自己传承上师的时候,为了表达尊重和虔诚,最好不要直接称呼他的名字,我们可以称之为“我的大恩上师”,或者是“我的恩人”等等。我们也知道,在汉地平时称呼出家师父一般也会用“上某下某”这样的称谓以表示尊敬。

  所以这里“难言称呼”的意思,也代表衮钦果让巴大师对传承上师萨钦的尊敬,表示自己很难开口称呼他的名字。感怀萨钦弘法利生的恩德,情不自禁地匍匐在他的足下做身口意最恭敬的顶礼。

  立誓:

  下面一段偈颂属于立誓句:

  

“前世积福得到暇满身,

  

任运之财供养持教者,

  

回答善慧一再之疑问,

  

宣说大乘不共之教授。”

  这段偈颂的意思是:由于前世积累的福报,我才能在今生得到暇满的人身,接受佛陀的法教修持佛法,拥有让我任意使用的财富。我要毫不贪吝地供养我们的佛教以及执持教法的高僧大德们。这个大乘不共之教授的解释是应弟子善慧的一再祈请而做,由此来宣说《远离四种执著心的引导文———奥义之钥匙》。

  这是衮钦果让巴大师著此释论之前的立誓。

  普通凡夫所承诺的事,就好比在水上写字,写完就没有了任何踪迹,而高僧大德所立的誓就像刻在石头上一样,无论多长的时间都不会磨灭。一旦他发誓要著一个释论,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障碍都不会放弃。这是殊胜的缘起,也是一个圆满完成著论的缘起。

  波罗密多乘的两种修法方式:

   虽然没有人敦请,真实圆满的佛陀仍然有一颗善待宇宙万物和有情众生的心。他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器而随机宣讲的诸多法蕴,都融摄在波罗密多乘和金刚乘之中。

  从空间上看,我们所处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从时间上看,它是无始无终的。佛教的世界观是把一个日月照耀的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

  宇宙由无数的大千世界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流迁变幻,循环不息,没有片刻的停滞。每个大千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时都有佛出世,教化着那里的众生。

  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做“索诃”,或者“娑诃”等,意思是“堪忍”。

  “堪忍”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罪孽深重,必须要忍受轮回世间的种种烦恼苦难,所以,娑婆世界又被称为“忍土”或者“五浊世间”;另一层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等诸佛不辞辛劳,忍受五浊世间的种种染垢,在娑婆世界不懈地随不同根器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大勇的精神。

  其实释迦牟尼佛在累劫的修行后,早已于严密刹土成就佛果。但是为了救度轮回中漂浮流转的众生,他示现凡人之相,于三千年前从兜率天降生于娑婆世界中印度北方的迦毗罗卫国,成为净饭王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娑婆世界,生长于娑婆世界,出家修行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在娑婆世界。他是我们长夜漫漫的人间慧灯,是我们苦海茫茫的人间航舟。他的人格已经到达最完美的境地,自性清净不染,解脱了世间一切烦恼的束缚。他住世说法四十余年,告诉我们求得解脱的方法。他留在这世间的法教,无一不是从他大智觉海中流露出来的,无一不是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

  我们皈依在佛教的怀抱之中,既可以把佛教当做一种宗教来信仰,也可以把佛教的世界观当做一种学术来研究。同时,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更可以作为我们每一个人思想行为的最高楷模。

  佛陀留给我们的诸多教法,在大乘的论点中,主要分为波罗密多乘和金刚乘。

  波罗密多乘的法分为两种,即论中所讲的实修方式和口诀要点的实修方式。

  论中所讲的实修方式,在弥勒菩萨所著的《现观庄严论》中,般若部分的内容是以八事来解释的;

  论中所讲的实修方式:

  《现观庄严论》是由弥勒菩萨传授给无著菩萨的。

  无著菩萨生于四世纪,早期曾于小乘教派中出家修行,后来因为决心要更加广泛地修学大、小乘各派的教理,特别想亲自聆听弥勒菩萨的教导,所以到鸡足山苦修。十二年的苦修后,他终于如愿亲见弥勒菩萨,并被带到兜率天内院,传授了《弥勒五论》,《现观庄严论》即为其中之一。从此,《现观庄严论》成为西藏著名的五部大论之一,享有崇高的地位。

  此论著与中观同属释迦牟尼佛第二转*轮的体系:中观主要解释的是第二转*轮中的显义——空性方面的教义;《现观庄严论》主要解释的是第二转*轮的隐义——现证方面的教义,对于诸佛菩萨能证的智慧、修证的次第、智慧的境界及其差别都解释得非常清楚。

  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中宣说的,是大乘各种经典的密意,含摄了种性以及对法的胜解信等道次第;

  《经庄严论》也是在藏传佛教中极负盛名的《弥勒五论》之一,是一部解说菩萨广大行的瑜伽行派论典,在各教派中都有不间断的传承。此论主要宣讲的是一条完整的次第修行之道,包括从确定种性到对法生起胜解信,到如何通过发愿菩提心、行菩提心以及四摄法来成熟众生。

  龙树菩萨的《宝鬘论》中所讲的,是如何得到增上生和决定胜,以及如何通过信心和智慧来成办道次第;

  圣者龙树菩萨,是于过去无量劫中发广大菩提心,精勤不断积累福慧二资粮,为了利益情器世间的无量众生而应世化现的。

  佛陀也曾亲口授记过龙树菩萨将降临于娑婆世界并广弘佛法的内容。龙树菩萨精通佛教教理,圆满成就了殊胜果位,印度和西藏的佛学家都尊称他为“第二尊佛”。所以当时在印度的唯识及中观派中,都尊奉龙树菩萨为最主要的菩萨。

  龙树的著作十分丰富,其中的中观理聚五论包括《中论》、《迥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等著名的论典,享有“千部论主”之称。

  《宝鬘论》也是龙树菩萨的一部著作,是他对一位国王所写的教诫,这一点在《宝鬘论》里讲的很清楚,这些教授不只是给国王的,也是针对我们众生所讲的。

  《宝鬘论》对上根者宣讲了如何通过信心和智慧来善巧地次第修行,得到暂时的善趣以及究竟的解脱。其中包含了空性和菩提心的道理、修行的次第、治国安家的道理等等,内容丰富圆满。

  此论也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缘起性空以及修持菩提道次第的广行道理。《宝鬘论》词韵优美,字浅义深,日常生活中如果能配合《宝鬘论》所讲的内容去修学,对改善我们的内心也会很有助益。

  圣天论师所讲的,是以远离四种颠倒的佛果作为我们修行成就的目标,告诉我们怎样彻底断除圆满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以及烦恼的因,从而使我们成为具备空性见解的根器,因此宣讲了如甘露一般的正行空性的道次第;

  圣天菩萨是胜嘎拉国(今斯里兰卡)的王太子,传说他从楞伽岛的莲花中化生,被当地国王所收养,从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悲心与智慧,显示出非凡的特质。

  后来他弃王位出家,依班智达玛哈德哇受具足戒,学习三藏。游历至南天竺吉祥山的时候,值遇龙树菩萨。当时龙树大士已值晚年,赞叹他器量渊弘,即摄受为心子。

  圣天一心依止龙树大士,尽得显密佛法的教授,成为善巧精通的学者,开始于南印度广弘正法。他的主要论著有《中观四百论》、《智藏集论》、《摄行灯论》等。

  在圣天论师的著论中,他提倡我们应…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