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輪回中沈溺的衆生得到救度。
佛陀殊勝的智慧、悲心和事業的力量,能夠任運成就自利利他的目的,使所有衆生得到暫時的安樂和究竟的解脫。
上面的禮贊中,稱本師爲釋迦師子,是因爲在所有的動物當中,獅子最高貴,是百獸之王,威猛而莊嚴。獅子的吼聲能夠威震四方,其它動物聽到之後都會不由自主地心生畏懼、瑟瑟發抖,就好比佛陀法教能夠震懾其它邪見外道一樣。和一切衆生相比,佛陀是最無上殊勝的,所以在這裏把佛陀比喻爲獅子。
第二段偈頌如下:
“叁世諸佛慧集文殊尊,
承許救度叁界觀世音,
引導濁世化身薩迦巴,
難言稱呼足下敬頂禮。”
這段偈頌是對薩欽貢嘎甯波的禮贊。
叁世一切諸佛智慧的總集是文殊菩薩,諸佛慈悲的總集是觀音菩薩。薩欽因爲親見文殊菩薩的淨相示現,而被認爲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可思議的迹象表明,他同時也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有位對薩欽非常有信心的弟子,曾經去求見薩欽,並堅持除非親眼見到薩欽顯現觀音菩薩的某種征象,否則就要自殺。
慈悲的薩欽迫不得已,只好以自己的右手擦拭衣袍,然後對他伸出右手。那位弟子清清楚楚地在薩欽的手掌上面看到一只眼睛,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每只手掌上都有一只眼睛,所以這種迹象顯然能證明薩欽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薩欽的平生還有好多諸如此類不平凡的事迹,所以,他被公認爲文殊菩薩與觀音菩薩的化身。
當年阿底峽尊者也曾經對此預言過。仲敦巴尊者迎請阿底峽尊者入藏,經過恰察崗(後來薩迦祖寺中北寺外面的山坡)的時候,在灰白色的山坡上看到一個觀音菩薩的種子字“舍”字,七個文殊菩薩的種子字“帝”字,還有一個金剛手菩薩的種子字“吽”字。他預言說:此地將會出現一個觀音的化身,七個文殊的化身和一個金剛手的化身。九尊化身示現之後,爲度化衆生,此地仍將不斷出現叁怙主的化身。于是,阿底峽尊者和他的弟子就往山崗的方向恭敬頂禮,所以,此地得名“恰察崗”(意爲禮拜之處)。其中,觀音菩薩的化身就是指後來的薩欽。
我們一般稱呼佛菩薩、高僧大德以及自己傳承上師的時候,爲了表達尊重和虔誠,最好不要直接稱呼他的名字,我們可以稱之爲“我的大恩上師”,或者是“我的恩人”等等。我們也知道,在漢地平時稱呼出家師父一般也會用“上某下某”這樣的稱謂以表示尊敬。
所以這裏“難言稱呼”的意思,也代表衮欽果讓巴大師對傳承上師薩欽的尊敬,表示自己很難開口稱呼他的名字。感懷薩欽弘法利生的恩德,情不自禁地匍匐在他的足下做身口意最恭敬的頂禮。
立誓:
下面一段偈頌屬于立誓句:
“前世積福得到暇滿身,
任運之財供養持教者,
回答善慧一再之疑問,
宣說大乘不共之教授。”
這段偈頌的意思是:由于前世積累的福報,我才能在今生得到暇滿的人身,接受佛陀的法教修持佛法,擁有讓我任意使用的財富。我要毫不貪吝地供養我們的佛教以及執持教法的高僧大德們。這個大乘不共之教授的解釋是應弟子善慧的一再祈請而做,由此來宣說《遠離四種執著心的引導文———奧義之鑰匙》。
這是衮欽果讓巴大師著此釋論之前的立誓。
普通凡夫所承諾的事,就好比在水上寫字,寫完就沒有了任何蹤迹,而高僧大德所立的誓就像刻在石頭上一樣,無論多長的時間都不會磨滅。一旦他發誓要著一個釋論,那麼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障礙都不會放棄。這是殊勝的緣起,也是一個圓滿完成著論的緣起。
波羅密多乘的兩種修法方式:
雖然沒有人敦請,真實圓滿的佛陀仍然有一顆善待宇宙萬物和有情衆生的心。他根據衆生不同的根器而隨機宣講的諸多法蘊,都融攝在波羅密多乘和金剛乘之中。
從空間上看,我們所處的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從時間上看,它是無始無終的。佛教的世界觀是把一個日月照耀的世界稱爲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
宇宙由無數的大千世界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流遷變幻,循環不息,沒有片刻的停滯。每個大千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時時都有佛出世,教化著那裏的衆生。
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做“索诃”,或者“娑诃”等,意思是“堪忍”。
“堪忍”在這裏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衆生罪孽深重,必須要忍受輪回世間的種種煩惱苦難,所以,娑婆世界又被稱爲“忍土”或者“五濁世間”;另一層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等諸佛不辭辛勞,忍受五濁世間的種種染垢,在娑婆世界不懈地隨不同根器教化衆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大勇的精神。
其實釋迦牟尼佛在累劫的修行後,早已于嚴密刹土成就佛果。但是爲了救度輪回中漂浮流轉的衆生,他示現凡人之相,于叁千年前從兜率天降生于娑婆世界中印度北方的迦毗羅衛國,成爲淨飯王的太子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出生于娑婆世界,生長于娑婆世界,出家修行乃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在娑婆世界。他是我們長夜漫漫的人間慧燈,是我們苦海茫茫的人間航舟。他的人格已經到達最完美的境地,自性清淨不染,解脫了世間一切煩惱的束縛。他住世說法四十余年,告訴我們求得解脫的方法。他留在這世間的法教,無一不是從他大智覺海中流露出來的,無一不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
我們皈依在佛教的懷抱之中,既可以把佛教當做一種宗教來信仰,也可以把佛教的世界觀當做一種學術來研究。同時,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更可以作爲我們每一個人思想行爲的最高楷模。
佛陀留給我們的諸多教法,在大乘的論點中,主要分爲波羅密多乘和金剛乘。
波羅密多乘的法分爲兩種,即論中所講的實修方式和口訣要點的實修方式。
論中所講的實修方式,在彌勒菩薩所著的《現觀莊嚴論》中,般若部分的內容是以八事來解釋的;
論中所講的實修方式:
《現觀莊嚴論》是由彌勒菩薩傳授給無著菩薩的。
無著菩薩生于四世紀,早期曾于小乘教派中出家修行,後來因爲決心要更加廣泛地修學大、小乘各派的教理,特別想親自聆聽彌勒菩薩的教導,所以到雞足山苦修。十二年的苦修後,他終于如願親見彌勒菩薩,並被帶到兜率天內院,傳授了《彌勒五論》,《現觀莊嚴論》即爲其中之一。從此,《現觀莊嚴論》成爲西藏著名的五部大論之一,享有崇高的地位。
此論著與中觀同屬釋迦牟尼佛第二轉*輪的體系:中觀主要解釋的是第二轉*輪中的顯義——空性方面的教義;《現觀莊嚴論》主要解釋的是第二轉*輪的隱義——現證方面的教義,對于諸佛菩薩能證的智慧、修證的次第、智慧的境界及其差別都解釋得非常清楚。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中宣說的,是大乘各種經典的密意,含攝了種性以及對法的勝解信等道次第;
《經莊嚴論》也是在藏傳佛教中極負盛名的《彌勒五論》之一,是一部解說菩薩廣大行的瑜伽行派論典,在各教派中都有不間斷的傳承。此論主要宣講的是一條完整的次第修行之道,包括從確定種性到對法生起勝解信,到如何通過發願菩提心、行菩提心以及四攝法來成熟衆生。
龍樹菩薩的《寶鬘論》中所講的,是如何得到增上生和決定勝,以及如何通過信心和智慧來成辦道次第;
聖者龍樹菩薩,是于過去無量劫中發廣大菩提心,精勤不斷積累福慧二資糧,爲了利益情器世間的無量衆生而應世化現的。
佛陀也曾親口授記過龍樹菩薩將降臨于娑婆世界並廣弘佛法的內容。龍樹菩薩精通佛教教理,圓滿成就了殊勝果位,印度和西藏的佛學家都尊稱他爲“第二尊佛”。所以當時在印度的唯識及中觀派中,都尊奉龍樹菩薩爲最主要的菩薩。
龍樹的著作十分豐富,其中的中觀理聚五論包括《中論》、《迥诤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等著名的論典,享有“千部論主”之稱。
《寶鬘論》也是龍樹菩薩的一部著作,是他對一位國王所寫的教誡,這一點在《寶鬘論》裏講的很清楚,這些教授不只是給國王的,也是針對我們衆生所講的。
《寶鬘論》對上根者宣講了如何通過信心和智慧來善巧地次第修行,得到暫時的善趣以及究竟的解脫。其中包含了空性和菩提心的道理、修行的次第、治國安家的道理等等,內容豐富圓滿。
此論也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緣起性空以及修持菩提道次第的廣行道理。《寶鬘論》詞韻優美,字淺義深,日常生活中如果能配合《寶鬘論》所講的內容去修學,對改善我們的內心也會很有助益。
聖天論師所講的,是以遠離四種顛倒的佛果作爲我們修行成就的目標,告訴我們怎樣徹底斷除圓滿菩薩行的障礙煩惱以及煩惱的因,從而使我們成爲具備空性見解的根器,因此宣講了如甘露一般的正行空性的道次第;
聖天菩薩是勝嘎拉國(今斯裏蘭卡)的王太子,傳說他從楞伽島的蓮花中化生,被當地國王所收養,從小就顯示出與衆不同的悲心與智慧,顯示出非凡的特質。
後來他棄王位出家,依班智達瑪哈德哇受具足戒,學習叁藏。遊曆至南天竺吉祥山的時候,值遇龍樹菩薩。當時龍樹大士已值晚年,贊歎他器量淵弘,即攝受爲心子。
聖天一心依止龍樹大士,盡得顯密佛法的教授,成爲善巧精通的學者,開始于南印度廣弘正法。他的主要論著有《中觀四百論》、《智藏集論》、《攝行燈論》等。
在聖天論師的著論中,他提倡我們應…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