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P3

  ..續本文上一頁以佛果做爲修行的終極目標。在佛的境地中,其實已經遠離了四種顛倒。我們凡夫不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而形成了“常樂我淨”的見地。

  “常”就是認爲一切事物都是恒常不變的;“樂”就是認爲人生是快樂的;“我”,是以爲有一個自由、自主、可以掌控的“我”;淨,是以爲身心是清淨的。這就是四種顛倒。

  其實在佛教的觀點裏,世間一切有爲法,都是隨衆多的因緣條件而生滅變化的,因此,可以說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痛苦的、無我的、不淨的。

  聖天論師的有關論著,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發心、如何斷除違緣、如何成爲空性的容器並注入正確的空性見解,從而使行者成就圓滿的佛果。這是一套完整而系統的修行道次第。

  寂天菩薩宣說的是,如何利用八暇十圓滿的人身來實修以六度爲本質的菩薩行,以及以清淨的發願來成就佛果的道次第;

  寂天菩薩于公元六世紀末期誕生在西印度的一個皇族家庭中,從小就對佛教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非凡的領悟能力。在六歲的時候,得到一位隱修有成的佛教大德攝受,給他傳授了文殊菩薩等本尊的修法。在修持不久後,即親見文殊菩薩,得到文殊的教導。

  後來,在寂天即將登基的前一天晚上,夢到文殊菩薩令其出家。于是,寂天抛棄世人渴求的王位,在那蘭陀寺出家爲僧,法名寂天。出家後,寂天無論在學問還是修持上,都有了突飛猛進的進展,對于金剛乘密法尤有心得。

  寂天菩薩是一位大成就者,他居無定所,四處遊化,聲名顯著,救助了無量衆生。他的著作除了《入菩薩行論》外,還有《集學論》,這兩部論典都是傳世之作,至今仍被重視,在藏傳佛教中廣爲傳播。

  寂天菩薩宣說的修行道次第的內容,都融攝在《入菩薩行論》中,想詳細了解的話可以閱讀此論。

  阿底峽尊者所宣說的是叁士道的次第:僅僅尋求來生善趣果報的是下士道;不追求輪回中暫時的安樂而尋求解脫的是中士道;爲利益有情衆生而實修佛果的是上士道;

  阿底峽尊者,是西藏地區在朗達瑪滅法之後,複興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是噶當派的祖師。他是社護羅國(即今孟加拉國)人。他的父親就是當地的國王,名叫善祥。他年幼時就非常聰穎,十歲以內,就學會醫方、工巧、文學等,並皈依叁寶,守持齋戒,對于佛法的信仰和修持,都有非凡的表現。

  阿底峽尊者上承顯密諸師的傳統,下啓西藏地區噶當派的法脈。他的論著是《菩提道燈論》。在這部論中,他把佛所說的經、律、論叁藏都融攝在叁士道次第中。這是阿底峽尊者的學說也是噶當派教義的特色。

  月稱論師宣講的是,在凡夫境地的時候如何通過實修悲心、菩提心和無二心得到聖者果位,並以十度來成就十地。

  月稱菩薩生于印度的一個婆羅門家族,幼年時曾學習外道典籍,長大後,經父母同意皈依佛教出家爲僧,于那蘭陀寺月護阿阇黎座下受戒,得月稱之名。

  他廣聞博學顯密教法,修證生圓次第,從而獲證甚深法性,具足稀有神變,征服了諸多外道。後來月護阿阇黎請月稱回到那蘭陀寺,做主要的傳法大堪布。

  月稱論師廣著中觀方面的諸論,拓展了龍樹菩薩的中觀密意,專門弘揚甚深了義的中觀應成派理論,使般若之法盛傳于世。他的著作是《入中論》,主要宣講如何從凡夫的境界通過實修十度來成就十地。

  諸如此類成就叁身的所有道次第,都是大乘經藏的密意。通過曆代大德們無誤的解說來了解,也是非常殊勝的一種方式,但是這樣的方式對于一般修行者來說,在經論的理解方面會有所欠缺,必須通過專業系統的修學才能夠了知。

  這些都屬于以解說爲主的實修方式。

  口訣要點的實修方式:

  口訣要點的實修方式雖然也有很多種,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金洲上師傳授給阿底峽尊者的以及文殊菩薩傳授給薩迦巴的這兩種。

  金洲上師傳授給阿底峽尊者的口訣要點,是把人身難得、生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等四種觀修,做爲生起菩提心的基礎。在前行中長期觀修慈心與悲心,正行的時候主要來觀修自他交換的菩提心,等時機成熟的時候,再觀修勝義谛菩提心。

  除了這兩種口訣要點的實修方式之外,還有一些修行之道的分支,例如,將違緣轉爲道用、把一生的實修總結起來並做宣講、修心的標准、修心的誓言、修心的戒律等等,這樣的實修方式簡便易行,是一條讓我們受益良多的殊勝道路。

  這樣的修行之道,在西藏阿底峽尊者只傳授過格西仲頓巴一人,仲頓巴傳授給了他的叁個同門(噶當派的波朵瓦、金厄瓦、普瓊瓦)。經過他們的弘揚,此法教在雪域高原特別興盛,成爲一條如日月般人盡皆知的修行大道。

  如果想了解阿底峽尊者的這種實修方法,可以參考佛子曲宗父子以及大菩薩旋努嘉巧的論著。

  而文殊菩薩傳授給薩迦巴的要義,雖然和阿底峽尊者的教授在實修方面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內容的次第方面卻更加殊勝。

  薩迦巴上師貢嘎甯波十二歲的時候,進行文殊菩薩的閉關,六個月的禅修之後,他親見本尊文殊菩薩,傳授給他《遠離四種執著心》: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若執著輪回,則無出離心,

  

若執己目的,則非菩提心,

  

若執取生起,則非正知見。”

  這個教授包含了波羅密多乘的所有實修方式:因爲遠離了對此生的貪著而讓心趨入正法;因爲遠離了對輪回的貪著而讓法趨入解脫的道路;因爲遠離了對一己之目的的貪著而消除道上的幻相;因爲遠離了四邊戲的貪著而顯現智慧的自性。

  《遠離四種執著心》的法教,內容簡明扼要,卻融攝了一切顯經密續的意義,在所有佛教的傳承中都受到相當大的尊崇。薩迦道果的所有教法以及甯瑪、噶舉、噶當、格魯等各派的教法,都包含在這四句頌文中。巴楚仁波切的《普賢上師言教》一書的所有意義,也都包含在這幾句頌文之中,每項教法都是這幾句頌文的詳盡闡釋。

  《遠離四種執著心》的法教,首先告訴我們如何在此生聞思修,成爲一個真正的修行者;然後說明如何真誠地生起出離心,舍棄輪回世間一切無益的追逐;之後爲我們揭示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最後爲我們開示爲了悟空性的見解,怎樣才能不落入二邊中的任何一邊的偏見。

  雖然《遠離四種執著心》的法教只有四句話,但是如果深刻地領悟它的意義,就會發現它是一條完整無誤的道路,契合著“心趨入正法、法趨入正道、除道之幻相、幻相成法界”的修行次第,依循這條次第而行的道路,我們能夠達至最終極的目標。

  

第一篇

  內容分爲叁部分:前行觀修人身難得;正行觀修生命無常;道的分支觀修業的因果不虛

  一、觀修人身難得

  我們可以在一個舒適安樂的坐墊上安坐下來,多次念誦皈依上師叁寶的祈請文,然後再念誦祈請自心趨入正法等四句,具體內容如下:

  

“叁寶聚集上師仁波切,無量恩惠法主前祈請,

  

以具無比大恩悲垂顧,今生來世中有予加持。

  

加持我心趨向于正法,加持正法受持于正道,

  

加持消除道上之幻相,加持幻相升現爲法界。”

  然後發心,爲了利益一切有情衆生而成佛:

  

“加持破斥非法諸分別,加持生起慈心與悲心,

  

加持娴熟二種菩提心,加持速速得證正覺果。”

  接下來,可以觀修八暇十圓滿的人身難得。

  從暇滿人身的本質和得到暇滿人身之因的角度來看,由于自心相續中的善業極其稀少的緣故,所以,這樣的暇滿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從數量方面來看,六道輪回中墮入惡趣的衆生遠遠比得到善趣之身的衆生要多很多。比如我們能親眼見到的,夏天的一個水坑裏或者一棵樹上面旁生道衆生的數量,就比南瞻部洲所有人的數量還要多,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人身也是很難得的。

  另外還可以從比喻方面來看,有牆上撒豆和大海盲龜之類的比喻。

  所以,知道了人身的難得,就應該觀修如何利用人身來做有益的事,而不要把難得的人身白白浪費在世俗的追求中。

  二、觀修生命無常

  如前所述來讀誦皈依發心的祈請文。

  然後觀修,在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生而不死的,因爲我們注定要死亡;而且我們沒有任何把握來確定自己死亡的時間,因爲死亡的助緣很多,生存的助緣很少;還有,一旦死亡將近,無論使用什麼樣的藥物、無論做任何福壽法事,都無法阻擋死亡的來臨。所以,在死亡面前,我們束手無策。

  死亡之後,除了修持佛法的功德外,其余任何財物的受用和眷屬都無法跟隨我們前去,現在所擁有的所有好吃的食物、奢華的衣服以及衆多的親友,在我們獨自面對死亡的時候終究會離我們而去。所以,我們應該藉由這樣的觀修來斷除對此生的執著。

  這是讓我們的心趨入正法的主要觀修方式。

  叁、觀修因果不虛

  如前面一樣來做皈依發心祈請文的念誦。

  然後觀想,雖然我們已經得到了暇滿的人身,但是所有一切都是無常的。

  由于十惡業的異熟果就是墮入叁惡道,所以,我們要在死亡來臨之前精進修持善業,斷除所有的惡業。

  業的等流果分爲感受等流果和同行等流果兩種。

  由于殺生的緣故而短命、由于偷盜的緣故而容易丟失財物等屬于惡業的感受等流果;由于對惡業的串習,還要不斷作惡,就是同行等流果。惡業的等流果會讓我們墮入惡趣無法解脫。

  惡業的士用果,是讓受此果報的衆生出生在臭氣熏天,暴土揚塵的地方。

  所以,我們一定要在此生斷除…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