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佛果做为修行的终极目标。在佛的境地中,其实已经远离了四种颠倒。我们凡夫不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而形成了“常乐我净”的见地。
“常”就是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恒常不变的;“乐”就是认为人生是快乐的;“我”,是以为有一个自由、自主、可以掌控的“我”;净,是以为身心是清净的。这就是四种颠倒。
其实在佛教的观点里,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随众多的因缘条件而生灭变化的,因此,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痛苦的、无我的、不净的。
圣天论师的有关论著,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发心、如何断除违缘、如何成为空性的容器并注入正确的空性见解,从而使行者成就圆满的佛果。这是一套完整而系统的修行道次第。
寂天菩萨宣说的是,如何利用八暇十圆满的人身来实修以六度为本质的菩萨行,以及以清净的发愿来成就佛果的道次第;
寂天菩萨于公元六世纪末期诞生在西印度的一个皇族家庭中,从小就对佛教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非凡的领悟能力。在六岁的时候,得到一位隐修有成的佛教大德摄受,给他传授了文殊菩萨等本尊的修法。在修持不久后,即亲见文殊菩萨,得到文殊的教导。
后来,在寂天即将登基的前一天晚上,梦到文殊菩萨令其出家。于是,寂天抛弃世人渴求的王位,在那兰陀寺出家为僧,法名寂天。出家后,寂天无论在学问还是修持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对于金刚乘密法尤有心得。
寂天菩萨是一位大成就者,他居无定所,四处游化,声名显著,救助了无量众生。他的著作除了《入菩萨行论》外,还有《集学论》,这两部论典都是传世之作,至今仍被重视,在藏传佛教中广为传播。
寂天菩萨宣说的修行道次第的内容,都融摄在《入菩萨行论》中,想详细了解的话可以阅读此论。
阿底峡尊者所宣说的是三士道的次第:仅仅寻求来生善趣果报的是下士道;不追求轮回中暂时的安乐而寻求解脱的是中士道;为利益有情众生而实修佛果的是上士道;
阿底峡尊者,是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灭法之后,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是噶当派的祖师。他是社护罗国(即今孟加拉国)人。他的父亲就是当地的国王,名叫善祥。他年幼时就非常聪颖,十岁以内,就学会医方、工巧、文学等,并皈依三宝,守持斋戒,对于佛法的信仰和修持,都有非凡的表现。
阿底峡尊者上承显密诸师的传统,下启西藏地区噶当派的法脉。他的论著是《菩提道灯论》。在这部论中,他把佛所说的经、律、论三藏都融摄在三士道次第中。这是阿底峡尊者的学说也是噶当派教义的特色。
月称论师宣讲的是,在凡夫境地的时候如何通过实修悲心、菩提心和无二心得到圣者果位,并以十度来成就十地。
月称菩萨生于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族,幼年时曾学习外道典籍,长大后,经父母同意皈依佛教出家为僧,于那兰陀寺月护阿阇黎座下受戒,得月称之名。
他广闻博学显密教法,修证生圆次第,从而获证甚深法性,具足稀有神变,征服了诸多外道。后来月护阿阇黎请月称回到那兰陀寺,做主要的传法大堪布。
月称论师广著中观方面的诸论,拓展了龙树菩萨的中观密意,专门弘扬甚深了义的中观应成派理论,使般若之法盛传于世。他的著作是《入中论》,主要宣讲如何从凡夫的境界通过实修十度来成就十地。
诸如此类成就三身的所有道次第,都是大乘经藏的密意。通过历代大德们无误的解说来了解,也是非常殊胜的一种方式,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一般修行者来说,在经论的理解方面会有所欠缺,必须通过专业系统的修学才能够了知。
这些都属于以解说为主的实修方式。
口诀要点的实修方式:
口诀要点的实修方式虽然也有很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金洲上师传授给阿底峡尊者的以及文殊菩萨传授给萨迦巴的这两种。
金洲上师传授给阿底峡尊者的口诀要点,是把人身难得、生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等四种观修,做为生起菩提心的基础。在前行中长期观修慈心与悲心,正行的时候主要来观修自他交换的菩提心,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观修胜义谛菩提心。
除了这两种口诀要点的实修方式之外,还有一些修行之道的分支,例如,将违缘转为道用、把一生的实修总结起来并做宣讲、修心的标准、修心的誓言、修心的戒律等等,这样的实修方式简便易行,是一条让我们受益良多的殊胜道路。
这样的修行之道,在西藏阿底峡尊者只传授过格西仲顿巴一人,仲顿巴传授给了他的三个同门(噶当派的波朵瓦、金厄瓦、普琼瓦)。经过他们的弘扬,此法教在雪域高原特别兴盛,成为一条如日月般人尽皆知的修行大道。
如果想了解阿底峡尊者的这种实修方法,可以参考佛子曲宗父子以及大菩萨旋努嘉巧的论著。
而文殊菩萨传授给萨迦巴的要义,虽然和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在实修方面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内容的次第方面却更加殊胜。
萨迦巴上师贡嘎宁波十二岁的时候,进行文殊菩萨的闭关,六个月的禅修之后,他亲见本尊文殊菩萨,传授给他《远离四种执著心》:
“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
若执著轮回,则无出离心,
若执己目的,则非菩提心,
若执取生起,则非正知见。”
这个教授包含了波罗密多乘的所有实修方式:因为远离了对此生的贪着而让心趋入正法;因为远离了对轮回的贪着而让法趋入解脱的道路;因为远离了对一己之目的的贪着而消除道上的幻相;因为远离了四边戏的贪着而显现智慧的自性。
《远离四种执著心》的法教,内容简明扼要,却融摄了一切显经密续的意义,在所有佛教的传承中都受到相当大的尊崇。萨迦道果的所有教法以及宁玛、噶举、噶当、格鲁等各派的教法,都包含在这四句颂文中。巴楚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一书的所有意义,也都包含在这几句颂文之中,每项教法都是这几句颂文的详尽阐释。
《远离四种执著心》的法教,首先告诉我们如何在此生闻思修,成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然后说明如何真诚地生起出离心,舍弃轮回世间一切无益的追逐;之后为我们揭示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最后为我们开示为了悟空性的见解,怎样才能不落入二边中的任何一边的偏见。
虽然《远离四种执著心》的法教只有四句话,但是如果深刻地领悟它的意义,就会发现它是一条完整无误的道路,契合着“心趋入正法、法趋入正道、除道之幻相、幻相成法界”的修行次第,依循这条次第而行的道路,我们能够达至最终极的目标。
第一篇
内容分为三部分:前行观修人身难得;正行观修生命无常;道的分支观修业的因果不虚
一、观修人身难得:
我们可以在一个舒适安乐的坐垫上安坐下来,多次念诵皈依上师三宝的祈请文,然后再念诵祈请自心趋入正法等四句,具体内容如下:
“三宝聚集上师仁波切,无量恩惠法主前祈请,
以具无比大恩悲垂顾,今生来世中有予加持。
加持我心趋向于正法,加持正法受持于正道,
加持消除道上之幻相,加持幻相升现为法界。”
然后发心,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成佛:
“加持破斥非法诸分别,加持生起慈心与悲心,
加持娴熟二种菩提心,加持速速得证正觉果。”
接下来,可以观修八暇十圆满的人身难得。
从暇满人身的本质和得到暇满人身之因的角度来看,由于自心相续中的善业极其稀少的缘故,所以,这样的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
从数量方面来看,六道轮回中堕入恶趣的众生远远比得到善趣之身的众生要多很多。比如我们能亲眼见到的,夏天的一个水坑里或者一棵树上面旁生道众生的数量,就比南瞻部洲所有人的数量还要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身也是很难得的。
另外还可以从比喻方面来看,有墙上撒豆和大海盲龟之类的比喻。
所以,知道了人身的难得,就应该观修如何利用人身来做有益的事,而不要把难得的人身白白浪费在世俗的追求中。
二、观修生命无常:
如前所述来读诵皈依发心的祈请文。
然后观修,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生而不死的,因为我们注定要死亡;而且我们没有任何把握来确定自己死亡的时间,因为死亡的助缘很多,生存的助缘很少;还有,一旦死亡将近,无论使用什么样的药物、无论做任何福寿法事,都无法阻挡死亡的来临。所以,在死亡面前,我们束手无策。
死亡之后,除了修持佛法的功德外,其余任何财物的受用和眷属都无法跟随我们前去,现在所拥有的所有好吃的食物、奢华的衣服以及众多的亲友,在我们独自面对死亡的时候终究会离我们而去。所以,我们应该藉由这样的观修来断除对此生的执著。
这是让我们的心趋入正法的主要观修方式。
三、观修因果不虚:
如前面一样来做皈依发心祈请文的念诵。
然后观想,虽然我们已经得到了暇满的人身,但是所有一切都是无常的。
由于十恶业的异熟果就是堕入三恶道,所以,我们要在死亡来临之前精进修持善业,断除所有的恶业。
业的等流果分为感受等流果和同行等流果两种。
由于杀生的缘故而短命、由于偷盗的缘故而容易丢失财物等属于恶业的感受等流果;由于对恶业的串习,还要不断作恶,就是同行等流果。恶业的等流果会让我们堕入恶趣无法解脱。
恶业的士用果,是让受此果报的众生出生在臭气熏天,暴土扬尘的地方。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此生断除…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