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P4

  ..續本文上一頁惡業。

  同樣道理,十善業的異熟果就是投生于善趣,善業的感受等流果就是由于斷除殺業的緣故而長壽等等;同行等流果就是由于善業的串習還想繼續行善;士用果就是出生于芬芳之地。

  所以,我們要精進于實修善業。知道因果的取舍之後,在生活中實踐是尤其重要的。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這句偈頌爲我們開示的內容包括了“人身難得、生命無常、因果不虛”這叁種觀修方式,告訴我們如何遠離對此生的貪著而讓心趨入正法。文殊菩薩在這裏,首先表達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執著此生,就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

  

人身難得

  “人身難得,生命無常”是一句被我們挂在嘴邊上的話,但是,話雖如此說,面對一些短暫浮華的世間歡樂,我們往往依然沈溺其中不能自拔。

  還有好多人會說:不用著急,這一世修不成還有下一世呢。我們總在嘴上說人生苦短,卻在心裏暗自認爲來日方長。

  面對隨手翻開的報紙,我們總能看到各種觸目驚心的故事,講述著一幕幕人間悲喜劇,但是這一切並不能妨礙到我們津津有味地吃下手中的早餐。

  我們不知道影視劇中的故事和報紙上的新聞,其實就是自己生活的折射。我們就是那個掩耳盜鈴的人,裝作不知道這樣的事情有一天也會落到我們自己的身上,漫不經心地浪費著自己的寶貴人生。

  我們可曾知道,人身是多麼的難得。

  在佛經中,有關人身難得的比喻有很多,在這裏我們可以略舉一二:

  須彌穿針喻:從須彌山的山巅放下一條細線,山下放一個繡花針,那條線一下來就正好穿進針孔中。

  牆上撒豆喻:將一把豆子撒到牆上,把留在牆上的豆比喻爲得到人身的機會。

  大海盲龜喻:是說在茫茫大海中,有一只盲龜,它一百年浮出水面一次,海中漂流著一只木轭,我們下一世成爲人身的幾率,就猶如是盲龜浮出海面,頭正好伸進木轭之中!

  想一想,這樣的概率能有多少?

  另外還可以從數量上來比喻人身的難得:

  釋迦牟尼佛有一日爲衆弟子講法,所有弟子都圍坐在他的身邊,認真傾聽佛陀所講的每一句話。只見佛祖伸手從地上抓起一把土,然後松開手,土灑落到地下,只是在手指甲上留了一點點。然後佛陀問衆弟子:“是我手上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弟子們回答:“當然是大地土多。”佛陀說:“現今的人猶如大地土一樣多,可來世還能得人身者猶如手指甲上的土一樣多。”

  也許有人會想:“世界上人口那麼多,怎麼會說人身難得呢?”

  我們可以想想,在夏季,山坡的草坪中,有多少細小的生物存在?僅僅一個蟻窩裏面螞蟻的數量都不可思議!更何況還有輪回中無量無邊的其它衆生呢,另外還有等待投生的中陰身的數量,也同樣不可思議……

  由此可見,下一世我們能夠得到人身的機會是多麼的微乎其微啊。

  爲什麼人身那麼寶貴呢?因爲在六道之中,只有人才能修持佛法。

  地獄道的衆生,時時刻刻感受到寒熱刀劍的痛苦,根本無暇修持;餓鬼道的衆生心胸狹窄,吝啬和貪心讓他們深處饑餓、幹渴等痛苦之中,也無法修行;旁生道的衆生由于迷惑和愚癡而互相吞食,即使你告訴它們念一句佛號就可以得到解脫,它們也無法做到;阿修羅的衆生每天爭戰打鬥,無休無止,無法修行;長壽天的衆生由于長時間安住于無思無想的禅定之中虛度光陰,也無法修行。

  所以我們說人身難得,人身寶貴,因爲只有人才能有機會得到究竟的解脫。

  得到人身就好像撿到一個稀世珍寶,如果不知道它的價值就可能會隨意抛棄。同樣,雖然得到了善緣具備的人身,如果不用于修持佛法,追求解脫,就會毫無意義地虛度光陰,浪費掉珍貴的人生。

  這就好像是一個珍貴容器裏面卻裝滿肮髒的糞便,或者就像我們經曆了千辛萬苦,到達一個遍布珍寶的海島,卻一無所獲地空手而歸,這是多麼令人遺憾的事啊!

  生命無常

  當今時代,物質享受前所未有的豐富,這讓我們都容易耽于享樂。想想看,我們每天躺在柔軟的沙發上,可以吃到空運來的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打開網絡,頁面隨處充斥著色情的信息;我們天天盤算著如何多存些錢、如何換一輛更好的車更高檔的房子;我們處處向別人展示虛僞的善意或者炫耀自己的修行,希望贏得他人的尊重……

  這樣的日子日複一日,而我們卻沈溺于對名、色、財、食、睡的追求中,全然不知這一切短暫虛幻的快樂其實就猶如昙花一現,轉瞬即逝,根本就不值得貪戀。我們通常都忘記了無常這張大口正在某個拐角處等著我們。

  有的時候,身邊有親友離世,可能會讓我們恍然驚醒:哦,原來生命是這麼的脆弱,原來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一天……也許我們會悲痛一段時間,可是很快的,這些恐懼和悲傷就被我們抛在了腦後,每天照常睡懶覺,照常草草地做一下功課,貪嗔癡的各種念頭也照常在我們內心不曾有片刻遠離。

  其實我們的生命真的好脆弱,突如其來的車禍、各種意外等等會在沒有絲毫預兆的情況下不期而至;環境汙染的惡化以及各類添加劑的使用,讓人類不得不面對越來越多的疾病……這些無常都在生活中虎視眈眈地看著我們,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安全。

  而且,大自然的災害也常常讓我們心驚肉跳,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什麼是生命的無常:印尼海嘯、美國飓風、日本地震、讓我們刻骨銘心的5·12……在災難面前,有多少生命瞬間隕落!

  我相信,在電視機前面對那些災難鏡頭的時候,我們都曾被深深地震撼過,感歎過生命的脆弱和無常,心裏充滿無盡的忐忑和悲傷。

  無常似乎只有用這種強烈的表達方式,才能夠讓我們驚覺到它的存在,而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覺得無常是別人的事,和自己無關。這都是因爲我們還在執迷、傲慢之中,不肯謙卑地細思佛陀“諸行無常”的言教。

  記得在玉樹地震之後,有很多弟子問過一個同樣的問題:爲什麼藏區這麼一個全民虔誠信仰佛教的地方,也會發生這麼大的災難?

  有這樣的疑問,就表明我們還沒有認識到無常的真正面目。我們認爲虔誠地修持佛法或者行善可以幫助我們逃脫無常的魔掌,忘記了“諸行無常”正是佛陀親口所說的法教。而佛陀本人也以活生生的凡夫之軀爲我們示現了生老病死的過程,我們又怎能暗自期待著僅僅依靠虔誠的力量就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無常的陰影呢?

  我們逃避無常是因爲心懷恐懼,不敢面對真實的人生,但是不論我們願意與否,無常在我們的人生中無處不在。

  無常粉碎了我們一直以來的安全感,本來以爲可以終生相依的人卻無法白頭到老,本來一帆風順的事業會快速崩塌。一旦我們落入水中,本能的反應就是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如果我們發現手中的稻草根本承受不了自己的重量,痛苦和恐懼就隨之而來,但是我們越拼命掙紮,危險越大……

  接受無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爲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了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人生。人們在事事順心的情況下,往往就會忘記了無常的存在,盡管這種情況本身就是無常,因爲只要是變化的,就是無常。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無常也帶給我們希望。所以,我們才會有從貧窮變富裕的希望,有離苦得樂的希望,這也都是無常。

  無常是我們修行人的一個親密朋友,時刻提醒我們不要貪戀無益的俗事,藉由常期觀想無常,我們會對脫離苦海生起無限的勇氣和希望。

  在藏區,很多修行人在頭一天晚上臨睡的時候,都會把自己每天使用的碗扣起來,由于平時佛法的熏陶,他們習慣了平靜地面對無常,知道無常可能會隨時帶走自己的生命,第二天能不能醒來都無法確定,所以時刻做好了准備。這樣面對無常的心態讓我們不禁由衷地感歎。

  萬事萬物,在各種因緣的作用下,無時不刻在發生著變化,有生必有死,有聚就有散,冬去春來,花謝花開,這就是無常,原本就是生命的實相。

  盛極一時的那蘭陀佛學院,當初是多麼的顯赫燦爛,學者雲集,是印度乃至整個亞洲的佛學中心,是很多學者向往的聖地,在外道的鐵騎下,如今也只剩下一片建築的廢墟;

  即使是佛陀的法教,也要經曆不可避免的成、住、壞、空,終有一天,這些給衆生帶來解脫希望的法教,會消逝于漫漫時空,到那時,這個娑婆世界上,石頭上所刻的經文和咒語都將飛灰湮滅,我們即使連出家人的一片袈裟也不會見到。

  除了這些外在的事物,還有我們的內心世界。如果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就會發現我們的心態時刻在發生著變化,念頭起起落落,如萬馬奔騰,沒有一刻靜止。昨天還如膠似漆的一對戀人,今天可能就分道揚镳了……這,都是無常。

  我們活著的時候,什麼都想緊緊抓在自己的手裏,認爲這座房子是我的、那個珍貴的首飾是我的、自己所愛的人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存在銀行裏的錢也是我的……我們每天被自己所貪著的人、事、物緊緊圍繞,像個旋轉的陀螺一樣在世間忙碌著。

  你可曾想過,有一天終將要撒手人寰的時候,再好的藥物也救不了我們的命,即使你想以畢生的積蓄換取多一分鍾的生命,也不可能做到。在那樣的時刻,有什麼東西是能夠跟隨我們前去的?你當初在意的事物沒有一樣可以在那個孤獨的時刻帶給我們安慰,你愛的人也沒有辦法和你永遠在一起,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我們只能是孤零零的一個人。能夠對我們有所助益的,唯有我們之前所造作的善業和對佛法的修持。

  生命不是一件衣服,破了可以縫縫補補,更不是一場賭局,輸了可以再來,當積存的善業耗盡,我們還拿什麼去賭?

  勇敢地面對生命中的種種不確定因素,會讓我們更知道珍惜,更容易生起對聞思修的渴求,激發我們生起勇猛的精進心。我們終于不會再浪費寶貴的時間,不再爲了升遷處心積慮,對得失耿耿于懷。

  藉由觀修無常,我們學會了如何把珍貴的時間用在最該用的地方,把握這個難得的機…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