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P5

  ..續本文上一頁會,精進修持佛法。

  因果不虛

  慈悲的佛陀在爲我們開示了無常的道理後,還揭露了另一個真相,那就是因果的定律。這些對于我們來說都非常重要,因爲知道了對因果的取舍,我們才不至于迷失在無常的世間。

  佛教的觀點認爲,一切法皆是依因果業力而經曆成住壞空的四個階段。這個因果規律不是佛陀自己規定或創造的,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定律,只不過全知的佛陀爲我們衆生揭示了它的真相。

  大千世界,上至宇宙空間,下至微細生物,一切一切都是由因果業力所推動的。而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如果不通過仔細的思維,甚至察覺不到它的存在。

  但是我們的行住坐臥、人情冷暖、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等等一切細微之處,卻都逃不開因果的規律。

  因果就像是滾滾洪流,我們衆生就在其中隨波掙紮,無法擺脫它的羁絆。

  佛陀在菩提樹下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之後,到處度化衆生,說法四十九年,不外乎“因果報應”四字。

  因果,不僅是佛教的基本原理,還是宇宙間一切事物活動的定律。這個定律不但支配人生,支配社會,支配宇宙內外的萬事萬物,還支配著宇宙本身在自然現象中的演變。

  有一些人認爲因果只是佛教爲了自圓輪回之說,自創的一種教育方式。所以他們認爲佛教是迷信,這完全是一種錯覺。

  小的時候,我們在夜晚走路,經常擡頭看著天上的月亮,我們總是覺得自己走,月亮也在跟著我們走;這也是一種錯覺。

  我們自已坐在行走的車中,反而覺得是兩邊樹木在走,或是行人在前行等等,這同樣是一種錯覺。

  在我們能夠想象到的範圍之內,無一事一物不是受因果的支配,也無一事一物不互爲因果。

  比如對于正在閱讀此書的你來說,你的父母就是你的因,你是他們的果;但是對于你的子女來講,你又成了他們的因,他們是你的果。

  因和果就如同蜘蛛網一樣縱橫交錯,非言語所能說明,也無法用現量和比量來證明。

  我們的人生充滿種種不可思議的巧合,每個人在業力的牽引下,各自造作因緣,各自感受苦樂,誰也代替不了誰。

  類似這樣各種雜亂無章的事件,容易使我們對因果的道理非常費解,但是若想明白因果的存在,在生活中細心留意,還是可以找到一些例子的。

  例如:水往低處流,是因果;人以吃飯來維持生命,但如果吃了不衛生的食物就會生病,是因果;做了好事心情舒暢,做了壞事提心吊膽,這也是因果。

  類似這樣的因果規律有很多,無處不在。

  另外,從大的方面來說,爲什麼目前我們享有著安定繁榮的局面呢?曆史上所發生的事,其實都是現在局面的因,也就是我們目前生活的因。如果曆史這部電影,在當時多演出幾場,或者少演出幾場,或者改爲用電視劇的方式來演出這個故事,那麼今天的一切就必然是另一種局面。

  從小的方面來說,如俗語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就是最通俗易懂的因果,也可以說明因果的規律。

  此外,還有間接的因果關系,比如你前世的布施就會影響到今生的富貴;前世的忍辱,會帶來今生的尊榮;前世的持戒,使我們得到今生的人身……等等等等;並且同樣道理,我們今生的一舉一動,也無不關系到來世的一切。

  有很多人非常熱衷于去批八字、看面相,或者找個所謂看香的神婆巫漢之類,讓人家來看看自己的前世今生或者以後的命運如何。其實,想知道自己前世的話,看看今生所擁有的一切就會明了,想預知未來,看看當下自己的所作所爲就會知道。

  有本書叫做《了凡四訓》,是本不錯的書,是主人公留給他後代的家訓,是曆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對于因果業報的感受。書中所講的,就是通過行善積德改變自己既定命運的事情,值得我們借鑒。

  有的人可能會說:爲什麼有人吃苦行善一輩子,不但沒有好報,甚至還不得好死呢?爲什麼有些人貪贓枉法、爲非作歹,卻在法律的漏洞下逍遙自在,福壽雙全呢?

  其實,因果規律還要通過叁世來看。

  叁世,是指時間,也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以叁大阿僧祇劫爲時間單位,從小的方面來說,也可以用一刹那來做爲時間的單位。

  人除了現在的這一生,還有過去無量劫中的無量生,以及未來的無量數生。如果把過去和未來的生命之流連貫起來看,現在的這一世實在還不及昙花一現,只不過是火光電石閃過的刹那。

  如果懂得了叁世,好多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比如前世造了貧困的業因,今世就感受生爲窮人的業果,但生爲窮人不要緊,只要今生積德行善,窮困的生活是可以改變的。這就是綜合了叁世的因緣來看因果業報的問題。

  當年琉璃王爲了報複釋迦族人往昔對他的羞辱,率軍攻入迦毗羅衛城,燒殺搶掠。號稱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忍看到釋迦族人盡遭誅滅,于是運用神通將五百個釋迦族人攝入自己的缽內,送至天宮避難。戰爭結束後,目犍連打開缽一看,五百人早已成爲血水。

  于是目犍連就向佛陀請示其中的因緣。世尊告訴目犍連:“很久以前,此處是個大村莊,村中有個魚塘。有一年,久旱無雨,魚塘裏的水幹涸了。村裏的人將池塘裏的魚都捕撈上來,發現其中有一條很大的魚。那時,有一個從不吃魚肉的小孩,看到大魚,感到好玩,就用木棍在大魚頭上敲了叁下。”

  佛陀接著說:“那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那時的小魚,就是琉璃王的軍隊;那時的村人,就是今時被屠殺的釋迦族人;那時的小孩,就是我。我因未食魚肉,所以沒有被殺,但由于感到好玩,敲了叁下魚頭,所以現在頭痛了叁天。”

  由此可見,只要因緣條件一旦成熟,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擋果報的現前。連諸佛菩薩,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更何況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啊!知道了因果報應的厲害,怎能不讓我們頭頂冷汗涔涔!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意思就是說,菩薩由于清楚地知道細妙的因果關系,所以對造做業的因就尤其謹慎,而凡夫不懂因果的利害關系,只有在遭受果報時才會心生懊悔和恐懼。

  相信因果不等于隨波逐流,不等于相信宿命。知道了自己的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會給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帶來改變,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有一份責任感,不再鼠目寸光,爲所欲爲。

  所以,不信因果,就不可能升起對修持佛法、脫離輪回的渴求。深信因果,才能樹立正知正見,對因果有一個正確的取舍。

  

粗淺的因果道理我們容易明白,但是細妙的業因果是我們凡夫不能了知的,只有全知的佛陀才能夠無誤地分辨。修行的次第越高,對業因果的細妙之處就越容易領悟,也就會對善惡的造作更加謹慎。

  

業力

  我們自己所造的業力,不會停滯在我們的上一世,也不會去追隨他人,更不會消失不見。它就像空中飛鳥的影子,永遠追隨著業的造作者,即使經過一劫乃至千百劫的時間,都不會消失。在《律阿含》中這樣說:

  

“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所以,如果想要對因果有正確的取舍,還要了解什麼是業。接下來我們就仔細地講解一下:

  業分爲叁種,即善業、惡業和無記業。

  簡單來說,惡業指的是由貪嗔癡所引發的身口意的造作。比如說,一棵植物,如果根部有毒的話,那麼生出的葉子、花朵和果實,也必然是有毒的,同樣道理,由貪嗔癡叁毒所引發的業都屬于惡業。

  惡業又可以分爲身、口、意的叁種惡業,屬于身業的叁種是:殺、盜、淫;屬于語業的有四種:妄語、兩舌、惡語、绮語;屬于意業的叁種是:貪心、嗔心、邪見。

  “殺業”是指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命令別人,用毒藥、放火或者是使用武器等各種方式去故意地殺害任何一個有情的生命。

  那麼什麼是由于貪嗔癡的引發而造作的呢?

  舉例來說,有很多人爲了滿足口腹之欲,專門去吃鮮活的海鮮、牛羊等等,我們可以想想,一個飯店裏面爲此一天要殺掉多少生命?僅僅爲了滿足我們吃的貪欲,一個城市、一個省、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一天就要造那麼多的殺業!

  有的時候,我們也會看到一些人由于一時激憤,對其他人或者衆生痛下殺手。舉個簡單的例子,夏天的夜晚,一只蚊子在你耳邊不停的嗡嗡,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會想,我是一個學佛之人,要慈悲,不能殺生,還是把它趕走吧,可是幾次叁番,你終于忍不住伸出手掌,拍了上去……這就是嗔恨引發的殺業。

  有些人吃肉是爲了養生,吃魚子醬是爲了虛榮,吃燕窩是爲了保持青春……爲了貪婪,我們不惜用其它衆生的生命作爲代價,而我們自己被蚊子叮一口都忍無可忍。想想如果自己的親人都被關在籠子裏面,或者被人養肥只爲了要自己胳膊上的肉來做漢堡,我們又是何等心情?

  還有一些情況是由于愚癡,因爲不了解因果業力的真實不虛而造作了殺業,如一個邪教的信徒,爲了祭祀、祭拜等目的而殺生等就屬于這種情況;

  “偷盜”是指用威懾或者暗中偷取的方式,將他人的所有物占爲己有。

  “淫”主要是指和不是自己配偶的對象發生親密的關系。

  “妄語”是指有欺騙他人的心而故意講不真實的話。

  “兩舌”是指不論別人是在和睦還是沖突的狀態下,以離間他人的心態,故意去說挑撥別人關系的話,無論這些話屬于真實情況還是自己編造的,這都屬于兩舌。

  “惡語”是指針對別人的缺陷,故意去說能讓對方理解的並深感受到傷害的話。

  “绮語”是指聞、思、說那些邪見的論點、阿谀奉承的話、歌舞裏面讓人産生煩惱的話、以及談論關于權政、軍事、妓女等等之類的故事。

  “貪心”是希望別人的東西成爲自己的。

  “嗔心”是由憎恨別人的心而産生傷害別人的念頭。

  “邪見”是認爲叁寶和因果業報等等都是不真實的。

  以上所講的是十惡業,總…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