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來說都是由于貪嗔癡引發的。
那麼什麼是十善業呢?概括來說,十惡業的對立面就是十善業,例如,不去殺生反而救度其它衆生、不去偷盜反而廣做布施等等,就是屬于善業。
無記業既非善業也非惡業,是指如行走坐臥之類中性的行爲,而這些行爲既不受叁毒煩惱的影響而生起,也不受善業的影響,這樣而形成的身口意的業力就是無記業。
另外,從受業報的人這個角度來分,業又可以分爲共業和別業兩種。從受果報的時間上來講,又可以分爲現世報的業、後世報的業和順後受報的業等等諸如此類。
但是總體來說,業分爲善業、惡業和無記業叁種。
通過了知以上所述因果業報的道理,我們就會明白,自己的命運原來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們完全可以做自己命運的主人,利用好這次暇滿珍貴的人身,通過止惡揚善來改變我們目前的狀態,通過修持佛法來脫離輪回的束縛,最終達到苦海的彼岸。
很多人認爲佛學思想是消極的,是讓我們消極避世,因此反對身邊的人學佛。其實佛陀的法教無一不是讓我們認清世間的真相,並啓迪我們的智慧,告訴我們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去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迹。從這方面來說,面對宇宙人生,佛教是何等的積極呀!
我們出生于賢劫這樣的一個光明劫,並得到了暇滿的人身,應該深感慶幸,因爲並不是所有的劫都有佛法傳播。在無數個大劫中,有佛出世的劫被稱爲光明劫,沒有佛陀出世的劫被稱爲暗劫,而暗劫遠遠要比明劫的數量多很多。
在賢劫中,人壽百歲的時候,正好是賢劫第四位佛釋迦牟尼佛出世並弘揚佛法,普度衆生。由此可見,我們此生的機緣是多麼珍貴難得。如果不利用此生精進修持,可能又會被卷入輪回的苦海,下一次解脫的機會就不知要更待幾時了!
以上所講薩欽的這第一句偈頌的內容,概括起來說,其目的就是教導我們:如何來觀修人身難得、生命無常和因果不虛,並毅然決然地舍棄此生一切徒勞無益的瑣事,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對佛法的聞思修上。能做到這點,我們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第二篇
在了知叁界輪回的過患之後,遠離對輪回的貪著,從而讓法趨入正道。
在觀修的時候,做如前所述的皈依和發心祈請文,並如下觀修:
叁界輪回並沒有超越痛苦,比如熱地獄的衆生有被火燒的痛苦以及被利器切割身體的痛苦;寒地獄的衆生由于極其寒冷的緣故,有骨肉迸裂的痛苦;近邊地獄的衆生有掉進熾熱灰坑的痛苦等等,諸如此類的痛苦如果落到自己的身上,恐怕我們連其萬分之一的程度都無法忍受!餓鬼道的衆生時刻面臨的,是饑餓、口渴、冷熱、勞累、恐懼等可怕的痛苦;生于外海中的畜生,有相互掠食的痛苦;散居于善趣的畜生有被奴役的痛苦;
我們人類可以親眼目睹的,有高貴變低賤的痛苦,以及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等痛苦;
欲界天的衆生在面對死亡的預兆和近死亡的預兆時,內心的痛苦比地獄道衆生身體的痛苦還要強大;
色界和無色界的天衆雖然沒有現實的痛苦,但是在善報享用完後,總有一天會墮入惡趣,承受所有的痛苦。
所以,叁界輪回並沒有超越痛苦的自性。我們一定要生起從輪回中脫離並證得解脫果位的願望。這以上所講的,如果按照阿底峽尊者的論點來看,就屬于圓滿了下士道和中士道;如果按照金洲論師的觀點,就屬于圓滿了前行的基礎四法。
若執著輪回,則無出離心
這第二句偈頌告訴我們,不僅僅是此生的一切不值得我們執著,輪回世間一樣充滿著痛苦,不值得貪戀。對輪回的執著就意味著我們還沒有生起真正的出離心。
如果我們還沒有了解叁界輪回的有漏本質,就必然容易對它産生貪著。例如,有很多人會想,既然在天界能享用各種美妙的飲食器皿以及各種美好的事物,或者能進入禅定之中,壽命甚至可以長達數劫,只有造作了極大的善業才會投生到那裏,那天界的衆生多麼讓人羨慕啊!有這種想法的人就是因爲還沒有徹底清楚輪回的本質。
叁界輪回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什麼是叁界,什麼是輪回。
叁界是佛教的世界觀,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就是欲望,也就是說生活在欲界的人,欲望特別的強烈。佛經裏對欲望的定義是“需求”,一方面是指生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心理上的需求。
關于欲望的內容,通常是指“五欲”,就是對財物的需求,對男女色欲的需求(或對同性之間愛戀的需求),對名譽的需求,對飲食的需求,對睡眠的需求。
對“五欲”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人的五種感官需求:色欲,眼睛希望看到好看的顔色;聲欲,耳朵希望聽到好聽的聲音;香欲,鼻子希望嗅到好聞的氣味;味欲,舌頭希望嘗到可口的味道;觸欲,身體希望感受到好的感覺。
在欲界裏生活的衆生,對五欲都有非常強烈的需求,所以,這個世界就叫欲界。在輪回中主要是以地獄、餓鬼、畜生、人以及欲界六天的衆生爲主。
色界的衆生沒有類似欲界那樣粗分的欲望,但是仍然有物質的身體;色界包括從初禅到四禅的共十七天。
無色界的衆生連物質的身體也沒有,在甚深的定中,只有細微的精神。無色界分爲四天,最高一層是非想非非想天,也被稱爲有頂天,意思是那裏就是叁界的最頂端,是依靠佛法之外的世間叁摩地所能到達的最高境界。
輪回在佛教的概念中被分爲六道,即天人、阿修羅、人、畜生、地獄和餓鬼道。
叁界六道猶如一個封閉的輪盤,我們衆生就是在無明煩惱和業力的推動下,無數次地不斷轉生于叁界六道之中,無始無終。如果把輪回比做牢獄的話,那輪回中的衆生就是被困在其中的囚犯,這就是輪回的真實寫照。
如果我們對輪回的苦渾然不覺,就永遠不會生起要擺脫這種困境的想法。就像在我們的生活中,只有當我們對一件事物特別厭煩時,才不會想到去擁有它。例如,有人在你面前擺了一坨大便,我想你絕對不會出人意外地去把它拿起來把玩;
或者,如果一次聚會讓你特別厭惡,相信在離開這個地方後,你肯定不會想著再回去。
如果我們對生死輪回能抱有這樣的態度,就表示已經生起初步的出離心了。而通過真實了知輪回的過患,就能讓我們從根本上斷除對輪回世間的貪著。
輪回過患
輪回的過患到底是什麼呢?總體來說,輪回世間的苦可以分爲苦苦、壞苦、行苦叁種。我們世間的各種能夠體驗到的痛苦都可以總括在這叁苦之中。
苦苦
苦苦主要是指叁種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的痛苦。
投生到地獄的衆生,必須要忍受極寒、極熱的痛苦、被利器刺穿身體的痛苦、掉進刀劍林和火灰的痛苦、身體迸裂求死不得的痛苦;
餓鬼道的衆生無時不刻感受著饑渴的煎熬,經曆我們不能想象的漫長時間,得不到絲毫飲食,即使能找到一點點肮髒的膿血,想要吃的時候,卻全部化爲烈焰,灼傷了它們的五髒六腑;
畜生也同樣受到苦苦的擺布,人類毫不留情地榨取它們的乳汁,或者對它們鞭打奴役,剝奪它們的皮毛,把它們的血肉當做美餐。除此之外,它們還要面臨被同類吞食的痛苦,即使萬幸投生爲一個被百般呵護的寵物,也沒有一絲一毫的自由……
諸如此類的種種痛苦,讓我們僅僅想到,都會不寒而栗。
一旦我們知道,造作惡業會在將來墮入那樣的境地,就一定會被強烈的恐懼所沖擊。我們連針紮這樣的痛楚都難以忍受,更何況要承受那樣毫無間斷的折磨呢!
當我們的內心生起嗔恨,就要立刻想到這是墮入地獄的因;當我們對某些事物生起貪吝,就應知道這是使我們投生餓鬼道的因;當我們被愚癡、疑惑擾亂心緒時,請記得這是在造下投生于畜生道的因……從這些細微的地方著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培養正知正念的方法。
如果真的對將來投生于惡趣生起強烈的恐懼,我們就自然會有深深的緊迫感。現實生活中犯下罪行的人往往會被關進牢獄,我們輪回中的衆生又何嘗不是如此?
明白衆生受此果報的原因,就會讓我們從內心生起逃離輪回的決心,生起不再造作惡業的決心,這將對我們的修持很有幫助。
明白了苦苦,再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壞苦。
壞苦
苦苦包含了叁惡道衆生所要經曆的一切悲苦,壞苦卻主要指的是輪回中善趣衆生必須經曆的苦。
很多人會說,既然是善趣,那肯定是因爲善業而來,怎麼還會有痛苦呢?
佛陀給我們的教導說“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裏所說的“有漏皆苦”,並不單純指我們普通人所理解的苦難,這種苦同時還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苦。
所有的快樂都是短暫的、無常的、變化的,都不是永恒的,只是一種虛幻的假象,最終都將消失,所以,從無常的角度來說,暫時的快樂都是“苦”的。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看天人和阿修羅的壞苦:
阿修羅道的衆生有英俊的外貌,莊嚴之相接近天人,但是他們的福報不及天人大,所以,對天人享有的一切産生強大的嫉妒心。他們常常想要和天人決一死戰,卻總被一次次的打敗。巨大的嫉妒和悲傷帶來無盡痛苦,也讓他們因這樣的惡業墮入惡道之中。
欲界的天人雖然享有種種妙欲,但是在死亡的五種衰相和瀕臨死亡的五種衰相降臨時,親友就會遠離他們,只在遠遠的地方扔給他一朵花。這個時候,由于知道死亡將近,天人會運用自己的神通,觀察自己將投生何處。因爲之前對妙欲沒有節製地貪用,天人了解到自己會因福報用盡而墮入惡道,所以,就像一條被扔到炙熱沙灘上的魚那樣,在地上痛苦地打滾兒。僅僅是天人面對死亡時,這種心理上所承受的痛苦,就比無間地獄的痛苦更甚。而在投生惡道之後,他們同樣還要不可避免地經曆所有惡道的痛苦。
色界和無色界的天…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